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紫衡  陈欢  黄丽  夏宁  滕建文  韦保耀  陈瑜  余炼 《食品科学》2022,43(16):177-185
采用传统微生物分离和分子鉴定技术对六堡茶渥堆过程的样品中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从不同渥堆阶段的样品中分离出细菌13个属、27个种,放线菌7个属、8个种,真菌11个属、23个种,其中黑曲霉、塔宾曲霉、Blastobotrys adeninivorans和芽孢杆菌属在整个渥堆过程中都检出。本研究所有分离鉴定得到的细菌22种、放线菌7种和真菌9种均为六堡茶中首次发现与报道。本研究有利于了解六堡茶渥堆工艺的微生物作用,并对六堡茶的纯种发酵和微生物安全性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以人工接种黑曲霉、青霉、酵母三种真菌固态发酵和自然渥堆发酵加工而成的普洱茶为材料,对比研究其感官品质、理化品质、香气成分和微生物安全指标,并探讨其在降糖和抗癌等保健功能方面的异同。结果表明:人工接种黑曲霉、青霉和酵母三种真菌固态发酵普洱茶能保持自然渥堆发酵普洱茶的基本品质,其产品汤色、滋味、香气等感官品质优良,水浸出物、茶多酚二项理化指标较自然渥堆发酵的茶样(对照)优越,大肠杆菌含量低于30MPN/100g,致病菌未检出,符合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103-2006的安全指标要求;在活性功能方面,人工接种黑曲霉、青霉和酵母三种真菌固态发酵的普洱茶在防治胃癌和努南氏综合症上效果较好,对于降糖和减肥、免疫缺陷疾病和白血病、血液疾病的防治效果来看,则稍次于自然渥堆发酵的普洱茶,二者表现出大同小异,各有优势,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数控发酵中微生物对普洱熟茶风味物质的影响。方法 以云南大叶晒青毛茶为原料, 采用固态混合菌接种微小根毛霉、烟曲霉、米曲霉、溜曲霉、总状毛霉、泡盛曲霉、异常毕赤酵母、黑曲霉、热带假丝酵母等不同微生物, 追踪检测发酵过程理化指标动态变化;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香气物质。通过其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指标变化、感官审评结果及发酵成品香气物质对比, 分析接菌数控发酵对普洱熟茶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 在发酵过程中, 各实验组之间理化成分存在差异性(P<0.05), 总体大框发酵效果好于小框发酵; 茶叶中香气成分接菌发酵后烷烃、杂氧化合物、酚类及其衍生物、含氮化合物、酸类化合物等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呈增长趋势, 酮类、醇类化合物减少, 其余物质变化趋势不大, 波动略小。结论 添加不同微生物数控发酵能够有效缩短发酵时长, 减少杂菌污染, 提升普洱熟茶品质。  相似文献   

4.
普洱茶中转化茶多酚的优势菌株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普洱茶是以晒青毛茶为原料,采用独特工艺加工而成的一种发酵性茶叶,其中微生物的发酵对普洱茶的品质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提高普洱茶品质和缩短发酵周期,本研究对普洱熟茶样品中转化茶多酚的微生物进行筛选与鉴定。经过固体平板初筛和液体茶汤培养复筛,得到3株氧化茶多酚形成茶褐素能力较强的菌株。将这3株菌回接普洱茶固态发酵,明显促进了茶多酚转化为茶色素,并改善了3种茶色素的比例。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这3株菌分别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布朗克假丝酵母(Candida blankii)和泡盛曲霉(Aspergillus awamori)。  相似文献   

5.
赵振军  童华荣  周黎  刘勤晋 《食品科学》2012,33(12):173-176
对从普洱茶中分离的曲霉、青霉和木霉属真菌进行纯培养,采用液相色谱法分析培养基中洛伐他汀的含量,鉴定普洱茶中真菌合成洛伐他汀的能力。结果显示:曲霉属真菌中1株塔宾曲霉、1株温特曲霉和1株烟曲霉具有合成洛伐他汀的能力,在察氏(CYA)培养基中检测到的洛伐他汀含量分别为(9.59±0.42)、(2.33±0.21)、(2.77±0.13)ng/g;青霉属真菌中只有产黄青霉在CYA培养基上能检测到洛伐他汀的存在,检测含量为(3.36±0.69)ng/g;而从普洱茶中分离到的2株木霉属真菌--棘孢木霉和橘绿木霉均具有合成洛伐他汀的能力,在CYA培养基中检测到的洛伐他汀的含量分别为(4.8±0.17)、(1.47±0.36)ng/g。  相似文献   

6.
选取多家梧州六堡茶龙头企业生产的六堡茶产品进行真菌分析,并对其中的冠突散囊菌("金花菌")进行分离选育和鉴定。结果显示:各厂家生产的六堡茶,真菌总数在(10~2~10~3)cfu/g干茶数量级之间,但真菌种类存在明显差异。各厂家生产的六堡茶产品中都有不同含量的金花菌,通过菌株分型结果显示六堡茶产品冠突散囊菌与安化黑茶冠突散囊菌亲缘性相近。进一步通过耐热性和生长速度试验筛选出2株适宜六堡茶发酵,表现优良的冠突散囊菌菌株,为六堡茶工艺升级和产品创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研究为寻找和利用后发酵阶段六堡茶中优势有益微生物抑制不愉快气味、产生不同香型,提供相应前期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陈香、参香六堡茶挥发性香气成分,然后提取两个香型六堡茶样品微生物的总DNA,采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分析两个样品的微生物多样性;结果:鉴别出陈香六堡茶8种关键“陈香”香气成分,主要包括β-紫罗酮、α-雪松醇、1,2,3-三甲氧基苯、α-紫罗酮、5,6-环氧-β-紫罗酮等香气化合物;鉴别出参香六堡茶10种关键“参香”香气成分,主要包括β-紫罗酮、α-雪松醇、β-二氢紫罗酮、α-紫罗酮、5,6-环氧-β-紫罗酮、壬醛等香气化合物;陈香型六堡茶土壤杆菌门占比最大为优势菌群;参香型六堡茶细菌优势菌群是囊状多孢菌门。陈香六堡茶真菌优势菌群是食腺嘌呤芽生葡萄孢酵母、阿姆斯特丹散囊种;参香六堡茶真菌主要是阿姆斯特丹散囊;结论:随着陈化时间增加,分析样品中囊状多孢菌、阿姆斯特丹散囊菌微生物菌群的占比有所增加,初步推测囊状多孢菌、阿姆斯特丹散囊菌有利于样品中六堡茶参香香气形成,食腺嘌呤芽生葡萄孢酵母有助六堡茶陈香香气。  相似文献   

8.
采用纯培养技术从青砖茶渥堆过程样品中分离出真菌5株,经ITS序列比对鉴定,分别为青霉菌属(Penicillium)、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ingensis)、粉红黏帚霉(Clonostachys rosea)、篮状菌属(Talaromyces radicus),其中黑曲霉数量最多,是青砖茶渥堆过程中的优势菌。研究同时还对青砖茶渥堆过程中内含成分和感官品质变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使用黑曲霉与顶头孢霉菌株,通过不同的组合接种方式发酵普洱茶,测定发酵过程中茶叶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黄酮、茶黄素、茶褐素、茶红素、单糖、多糖、寡糖等主要功能成分的变化,研究2种微生物在普洱茶发酵中的作用。结果显示,不同的组合方式发酵普洱茶过程中,茶叶中主要化学功能成分的变化规律不同。发酵后,3种茶样中的多糖、茶多酚和茶红素的含量近似,而优先接种顶头孢霉茶样中的咖啡碱、氨基酸、儿茶素、茶褐素、黄酮和寡糖等品质成分含量均明显高于另外2组茶样,因此,以顶头孢霉作为优势菌株和黑曲霉进行组合发酵最有利于普洱茶优良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黑茶主要由微生物发酵形成,六堡茶是典型的黑茶之一,发酵对茶汤胶体性质与茶乳酪的成分组成是否有影响,尚未明确。本文通过动态光散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比较了六堡茶毛茶以及发酵后的成品茶茶汤的胶体颗粒性质。结果表明,六堡茶毛茶和成品茶的茶汤均存在丁达尔现象,即存在胶体体系。两种茶汤在冷却过程的浊度变化率逐渐减少,接近常温时,成品茶茶汤浊度增加率小于毛茶;两种茶汤中均存在球形或椭球形的胶体颗粒,且胶粒粒径与Zeta电位具有温度响应。室温下成品茶茶汤的胶体颗粒平均粒径(2131 nm)显著低于毛茶(3045.8 nm),成品茶Zeta电位绝对值(-24.8 mV)高于毛茶(-19.2 mV)。两种茶汤成分差异导致二者沉淀差异,成品茶固形物相对沉淀率(2.22%)少于毛茶(2.79%),成品茶沉淀主要成分为茶红素、茶褐素和多糖,占沉淀94.11%,毛茶则为多酚、蛋白质和多糖,占沉淀75.76%,两种茶汤沉淀中酯型儿茶素总量均高于非酯型儿茶素总量,其酯型儿茶素、蛋白质、多糖和黄酮较易参与沉淀形成。因此,发酵使成品六堡茶的茶汤的胶体颗粒的稳定性增加,使其形成的茶乳酪与发酵前存在明显的差异。本研究为黑茶饮料等食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茯砖茶是一种微生物参与发酵的黑茶。菌花香是茯砖茶独特的香气品质,其成因可能与发花过程中的真菌演替有关。为揭示茯砖茶发花特征真菌菌群演替规律,以薮北种茶树为原料制成黑茶与白茶,之后同时、同地发花分别制成茯砖茶与白茶砖。采用微生物组扩增子ITS分析发花过程中真菌演替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茶类在发花过程中的特征真菌丰度的变化规律不同。2)渥堆改变了茯砖茶的菌群结构及微生物生长环境,导致茯砖茶与其它茶类的发花真菌菌群演替有差异。3)茯砖茶发花特征真菌菌群演替规律:茯砖茶发花前期,由渥堆影响丰度较高的黑曲霉、局限曲霉、萨氏曲霉、岐皱青霉、西兰花青霉、汉逊德巴利酵母等在发花6 d出现丰度峰。发花第9天散囊菌属、卡利比克迈耶氏酵母、海洋嗜杀酵母等真菌出现丰度峰,黑曲霉、汉逊德巴利酵母、局限曲霉维持丰度;发花12 d假灰绿曲霉出现丰度峰, 黑曲霉维持丰度。第22天发花结束,散囊菌属最终成为优势菌种。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水提醇沉法从塔宾曲霉液态发酵普洱茶粉和传统固态发酵工艺所产普洱熟茶中提取茶褐素。应用居里点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及比色法研究液态发酵茶褐素样品和固态发酵茶褐素样品的化学组分。结果显示,液态发酵样品中的茶褐素、总多酚、总黄酮、总儿茶素和氨基酸显著高于固态发酵样品(P<0.05);液态发酵样品中的总糖、多糖、茶黄素显著低于固态发酵样品(P<0.05);液态发酵样品与固态发酵样品的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在不同居里点热裂解温度下,固态发酵样品与液态发酵样品的裂解产物分别有12?种(380?℃)和9?种共同成分(600?℃),两者在不同温度下的裂解产物中,酚类种类最多,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咖啡因。  相似文献   

13.
普洱茶优势菌株黑曲霉的分离及其功能和 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黑曲霉在普洱茶渥堆发酵中的功能和安全性。方法利用平板涂布法从普洱茶中分离、纯化得优势菌株S6,通过分子鉴定为黑曲霉;将黑曲霉按照悬浮液107个/m L,接种于潮水量35%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30℃、发酵25 d制备得发酵茶样,按照GB 22111-2008进行感官、理化和安全性评价。结果优势菌株黑曲霉纯种发酵的茶样香气浓纯、汤色黑褐色、滋味较平和,达到三级茶叶标准要求,对比对照茶样,具有茶褐素、红度和黄度等变化较为深刻,且赭曲霉毒素的含量为3.80μg/kg,低于国内外限量。结论优势菌株黑曲霉可以作为发酵用菌种,适于普洱茶的渥堆发酵,发酵样的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六堡茶中真菌的多样性及真菌毒素残留量情况,验证其饮用安全性,该试验选取10批次不同年份、不同企业生产的梧州六堡茶样品进行研究,先提取样品的总DNA,再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ITS测序分析,然后采用QuEChERS(quick、easy、cheap、effective、rugged、safe)-超高效液相质谱联用方法测定样品中 16 种常见真菌毒素等残留量。研究结果表明,梧州六堡茶中真菌的优势菌为曲霉属(Aspergillus)、青霉属(Penicillium),10个样品全部含有曲霉属,其平均相对含量为50.6%~99.9%,10个样品曲霉属平均相对含量86.4%;试验样品中真菌毒素残留量全部低于方法检出限。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联苯菊酯农药残留对晒青毛茶益生菌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香气物质的影响,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和气质联用(GC-MS)法分析喷洒联苯菊酯后2 h,人工接种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及对照(不接菌)4种固态发酵处理下普洱茶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3种接种发酵条件下能有效增加1-石竹烯含量,且酵母菌发酵其增加量最高(192.4%),芳樟醇、环氧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Ⅰ、Ⅱ)、α-松油醇等含量下降量最低(87.17%、22.06%、30.01%、91.40%);长叶薄荷酮和三甲基乙酸香芹烯酯仅在3种接种发酵普洱茶中检测出。联苯菊酯不仅能影响晒青毛茶内含挥发性香气物质,还影响发酵过程中关键香气的形成和变化,而接种益生菌能改善和提升普洱茶的香气,其中接种酵母菌的普洱茶花果香显著,香气最好。  相似文献   

16.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进行普洱熟茶发酵,采用自然发酵、接种纯根霉发酵和接种酵母、根霉、黑曲霉3种有益微生物按2∶1∶2、2∶2∶2、2∶3∶2比例协同发酵普洱茶。利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普洱茶中的芳香物质,经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芳香物质的种类和含量。结果表明,大叶种晒青毛茶经过自然发酵、接种纯根霉发酵、接种酵母-根霉-黑曲霉按2∶1∶2、2∶2∶2、2∶3∶2协同发酵普洱茶中芳香物质种类及相对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对比不同发酵方式发现,3种协同发酵的普洱茶中醇类物质相对含量高于自然发酵和接种纯根霉发酵,呈现出独特的花果香与焦糖香,酵母-根霉-黑曲霉按2∶1∶2协同发酵的普洱茶醇类芳香物质相对含量达47.32%,显著高于其他发酵方式(P<0.05);自然发酵和接种纯根霉发酵的普洱茶中甲氧基苯类物质相对含量高于3种协同发酵,呈现出陈香香气,接种纯根霉发酵的普洱茶中甲氧基苯类物质相对含量高达31.24%,显著高于其他发酵方式(P<0.05)。因此,应用有益微生物协同发酵普洱茶,提高普洱茶品质,赋予普洱茶独特花果香。  相似文献   

17.
贵州是我国茶树品种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茶园面积大,但经济产值低,夏秋茶浪费严重,品种结构单一。该研究以贵州省安顺市黑毛茶为供试原材料,人工接种茯砖茶“金花”发酵剂,优化散茯茶发花工艺条件,并开展了理化指标变化及真菌多样性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优化试验分析不同因素对黑毛茶散茶发花的影响。结果表明,其最佳发花条件为:含水量30%、温度24 ℃、发酵时间9 d及接种量1:100(m/m)。在此发花条件下,成品散茯茶冠突曲霉孢子数为3×108 CFU/mL,水分、总灰分、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含量分别为3.0%、6.8%、12.0%、2.4%、42.6%。经过上述优化后,茶汤色明亮,金花茂盛,香气纯正,滋味醇和。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发酵时间下散茯茶的真菌多样性。结果表明,发酵3 d后,曲霉属(Aspergillus)相对丰度达到98.8%。该研究优化了贵州散茶发花的工艺条件,对提高茯砖茶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为其他茶叶散茶发花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麦麸中活性成分含量及其功能,扩大麦麸利用途径,采用3种真菌(黑曲霉、米曲霉、里氏木霉)发酵麦麸,使用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研究发酵后麦麸中总游离酚质量分数(mg/g)、游离酚酸组分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3种真菌发酵均可不同程度地降解麦麸,提高麦麸中总游离酚和各种游离酚酸的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其中米曲霉作用效果最为显著。研究指出真菌发酵是提高麦麸生物活性成分的有效途径,米曲霉是降解麦麸生产阿魏酸的优良菌种。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明有益菌对联苯菊酯农药残留晒青毛茶固态发酵中茶多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以期为普洱茶固态发酵工艺的优化及普洱茶农药残留安全性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析鉴定了不喷联苯菊酯不接菌、不喷联苯菊酯接酿酒酵母菌、黑曲霉、产黄青霉,喷施联苯菊酯后不接菌、喷施联苯菊酯后接酿酒酵母菌、黑曲霉、产黄青霉8种固态发酵处理下普洱茶茶多酚类物质含量。结果表明联苯菊酯农药的喷施使茶多酚类物质的含量极显著低于喷药前(P <0.01);喷联苯菊酯后接菌的发酵样中各时期茶多酚类物质含量极显著低于不喷联苯菊酯接菌的发酵样(P <0.01),极显著高于喷施联苯菊酯不接菌的发酵样(P <0.01)。联苯菊酯农药残留给普洱茶的滋味和安全带来不良影响,有益菌的利用可以降低茶多酚类物质含量的减少,为普洱茶的品质改善和安全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黑曲霉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普洱茶发酵过程中黑曲霉的培养、记数、分离纯化、鉴定以及形态学分析,初步探明黑曲霉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数量及生长特性,为进一步研究普洱茶成分及提升普洱茶品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