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SDE法研究速溶绿茶香气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朱旗  施兆鹏  任春梅 《食品科学》2002,23(10):84-87
本研究采用SDE法对速溶绿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的变化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表明:工艺对速溶绿茶香气有较大的影响,使得茶香气在加工过程中逐渐损失,其中在提取工艺和浓缩工艺损失较严重,经喷雾干燥后,某些香气成分有所增加,但成品速溶绿茶的香气与原料的香气无论在含量上还是在数量上均已相差甚远,已不具有原茶的风味。在此过程中不同香气类型和香气组分的损失程度存在较大差异。SDE法对香气的提取分离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绿茶饮料加工过程中香气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绿茶饮料加工过程中各个工艺的茶叶香气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种香气的变化情况,并利用香气指数分析了香气变化对茶饮料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云南特种"紫娟"晒青绿茶和常规大叶晒青绿茶的化学成分。方法:测定云南特种"紫娟"晒青绿茶和常规大叶晒青绿茶的常规成分、酚类物质及香气成分。结果:两种茶样水浸出物、总灰分、水溶性总糖、多糖、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总量差异较小,"紫娟"晒青绿茶的矿物质元素铁、锰分别是大叶晒青绿茶的1.25倍和1.15倍,大叶晒青绿茶的硫含量是"紫娟"晒青绿茶的2.83倍;"紫娟"晒青绿茶中的亮氨酸、酪氨酸和精氨酸含量高于大叶晒青绿茶;两种茶样的酚类物质差异较大。"紫娟"晒青绿茶的茶多酚、原花青素、花青素、茶褐素、总儿茶素含量分别为21.83%、20.23%、1.16%、2.38%、7.25%,较大叶晒青绿茶分别高5.03%、2.47%、1.16%、0.85%、0.88%,两者的儿茶素单体组成也有较大差异;"紫娟"晒青绿茶的挥发性物质中醇类、醛类分别比大叶晒青绿茶高5.18%和4.15%,酯类、羧酸类化合物分别比大叶晒青绿茶低3.00%和3.29%。结论:云南特种"紫娟"晒青绿茶和常规大叶晒青绿茶的化学成分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蒸青绿茶浓缩液加工过程中各阶段香气成分变化,优化加工工艺。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HS-SPME)提取各加工阶段试样的香气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其进行分析,同时对各试样进行感官评定。结果经分析鉴定,各阶段共鉴定出25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3种、醛类11种、酮类5种、烯类2种、其他类4种。原茶叶的香气组分以β-紫罗酮、二甲硫、D-柠檬烯、癸醛、β-环柠檬醛、己醛等为主,香气青香带栗香。浓缩灭菌后浓缩液的香气组分以芳樟醇、D-柠檬烯、癸醛、β-环柠檬醛、二甲硫、σ-杜松烯等为主,香气栗香为主带花香和青香。醇类和烯类相对含量增加,醛类、酮类和其他类香气组分相对含量降低,其中醇类增幅最大25.89%,醛类降幅最大,降低18.09%。在各香气组分中芳樟醇相对含量增加最多25.41%,其次σ-杜松烯、癸醛等,β-紫罗酮的相对含量降低最多,下降9.85%,二甲硫其次,下降5.42%。结论由原茶叶到浓缩液香气类型由青香带栗香变为栗香带青香花香,香气强度减弱,香气持久性增强。在加工过程中对浓缩液香气变化影响最显著的工艺是提取和浓缩,各香气组分相对含量的变化是浓缩液与原茶叶香气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日晒是晒青毛茶品质形成的关键。该研究比较了日光干燥、晒青棚干燥和晒青棚内加紫外灯干燥3种晒干方式对晒青绿茶中脂肪酸、挥发性化合物和感官品质的影响。在晒青绿茶中共检测出7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占比最高约为60%,其中亚麻酸和亚油酸具有较高含量。所有处理中,紫外强度最高的日光干燥处理使不饱和脂肪酸的降解程度最大,为35.73%,且差异显著(P <0.05)。晒青绿茶中共检测出84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醛类和醇类是主要的化合物类别,醛类物质含量所占比例最高,约为23%~42%。与揉捻叶相比,晒青棚干燥,晒青棚加紫外干燥,日光干燥处理后醛类化合物总含量分别上升了50%,112%和205%。经感官评价,日光干燥后的晒青绿茶风味品质最佳,得分均高于其余2组,更受消费者所喜爱。综上,在紫外强度较高的处理中,其变化都呈现出较好的态势,该研究结果可为人工模拟晒青绿茶的日光干燥,完善现有晒青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a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3 种晒青红茶和3 种烘青红茶的香气成分,并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聚类分析(clustering analysis,CA)找出这2 种不同干燥方式红茶的异同点,以实现对它们的区分。结果表明,2 种红茶中一共鉴定出香气成分76 种,香气成分主要以醇类、酮类和酯类化合物为主,其中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在晒青红茶和烘青红茶中分别占57.43%和60.45%,主要包括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香叶醇和橙花叔醇等萜烯醇类物质。通过对比发现,晒青红茶和烘青红茶在香气成分的组成及相对含量上存在较高程度的相似性。但通过使用PCA和CA,晒青红茶和烘青红茶之间能实现较好的区分,说明不同的干燥方式对这2 种红茶的香气成分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通过结合晒青红茶和烘青红茶的香气成分及相对含量,HSSPME-GC-MS结合多元统计学方法能够实现2 种不同干燥方式红茶的区分。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紫娟’晒青绿茶中水提物与花色苷体外抗氧化的能力。通过花色苷、水提物、抗坏血酸及二丁基羟基甲苯(BHT)之间的抗氧化比较,说明花色苷与水提物具有抗油脂氧化和过氧化的能力,花色苷的抗氧化效果优于水提物,但抗油脂氧化性能二者均不如二丁基羟基甲苯(BHT);花色苷抗脂质过氧化优于水提物,且二者抗脂质过氧化的效果均优于抗坏血酸;花色苷与水提物均具有较强的还原力,同时具有清除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的活性,且花色苷〉水提物〉抗坏血酸。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分析了四个品种花香绿茶的香气成分,并和乌龙茶作对比。研究发现,晒青和摊放工序是形成花香绿茶特征香气及香型的关键。经GC和GC/MS分析鉴定,构成花香绿茶的主要香气成分为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水杨酸甲酯、香叶醇、己酸-顺-3-乙己烯酯、丁香烯、-法呢烯、橙花叔醇、茉莉酮酸甲酯、6,10,14-三甲基十五烷酮及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花香绿茶的香型由各香气成分的组成、含量及其各自阈值决定。  相似文献   

9.
茶叶中类胡萝卜素香气前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茶叶中的类胡萝卜素参与茶叶色泽及香气的形成,其氧化降解产生的β-紫罗兰酮、β-大马烯酮、茶螺烯酮、橙花叔醇等占到成品茶香气总量的4.3%~46.5%,是茶叶香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对茶叶中类胡萝卜素的氧化降解机理、类胡萝卜素及其香气衍生物定性定量的方法、茶树品种和加工工艺等对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总结,旨在为茶叶中类胡萝卜素对香气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高香绿茶的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过晒青、摊放、摇青的高香绿茶样,生化成分含量均高于普通绿茶对照样;在香气分析中,高香绿茶的香气种类比普通绿茶多,酯类和酚类物质分别比普通茶样的高10.8%和3.44%,这些香气成分的形成构成了高香绿茶的香型特征。  相似文献   

11.
云南红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云南红茶品质和指导实际生产,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香气物质并用GC-MS检测香气成分,研究加工过程中云南工夫红茶主要香气成分组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云南工夫红茶在发酵结束后挥发油含量达到最高,经过干燥过程后挥发油含量则大幅降低;不同阶段过程样的香气成分组成和含量上有明显差异;红茶在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香气成分中的萜类化合物中的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α-松油醇的相对含量大幅减少,而醛类化合物中的苯甲醛、苯乙醛,芳香族醇类化合物中的苯甲醇、苯乙醇的相对含量则大幅增加。萎凋、发酵、干燥工序是影响红茶香气形成的关键工序,对云南红茶香气的形成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重庆针形名优绿茶香气品质特征及成分组成,收集重庆市38个针形名优绿茶样品,采用感官审评及顶空固相微萃取联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其香气特征及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庆针形名优绿茶主要表现为清香型或栗香型。共检测出香气成分40种,包括醇类11种,酯类6种,醛类4种,酮类5种,碳氢化合物类10种,芳烃2种,杂环及含硫化合物各1种。香叶醇、苯甲醇、苯乙醇、β-芳樟醇、顺-茉莉酮、吲哚、橄榄醇、橙花叔醇、顺-已酸-3-己烯酯、2-甲基戊酸甲酯、水杨酸甲酯、β-杜松烯、顺-β-法尼烯等香气物质对构成重庆针形名优绿茶特征香气品质具有重要作用。酯类在清香型绿茶中含量显著高于栗香型绿茶。通过主成分分析,清香型与栗香型绿茶主要贡献香气成分有明显差异,清香型绿茶差异成分有反,反-3,5-辛二烯-2-酮、柠檬烯、反-戊酸-2-己烯酯、香叶基丙酮、橙花叔醇、氧化芳樟醇Ⅰ(呋喃型)、β-芳樟醇、顺-茉莉酮、6,10,14-三甲基-十烷-2-酮,主要为呈现花香和果香类物质;栗香型绿茶差异成分主要有环氧芳樟醇Ⅱ、4,8-二甲基-1,3,7-壬三烯、壬醛、二甲硫,主要为呈现甜香和鲜味类物质。产地聚类分析表明,地...  相似文献   

13.
杀青和干燥是绿茶香气形成的关键过程。本研究以黄山群体种一芽二、三叶的茶鲜叶为实验材料,通过80、110、130℃三种不同烘干温度,分别制得清香型、栗香型、高火香型绿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其香气成分及组成比例,并探讨茶鲜叶、杀青叶、烘干叶中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杀青去除了茶鲜叶中大量的罗勒烯、乙酸叶醇酯等青草气成分;烘干工艺使茶叶中高沸点芳香成分增加,其中,80℃干燥的茶叶芳香成分相对含量较低,显清香;110℃烘干使茶叶中原有芳香成分含量增加,产生特征香气成分苯乙醛、月桂酸乙酯,栗香明显;130℃烘干使茶叶产生吡咯、吡嗪等高火香成分。研究认为,干燥温度的差异引起茶叶香气成分的变化,从而产生各种香型。   相似文献   

14.
15.
炒青绿茶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无水乙醚作为萃取溶剂,采用SDE法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炒青绿茶香气的化学组成,结果在绿茶精油的101个色谱峰中分离鉴定了90种挥发性成分,占该精油总量的96.6%,其主要成分为亚油酸、芳樟醇、十六酸、香叶醇、亚油酸甲酯、橙花叔醇、顺,顺-7,10-十六碳二烯醛、4-氨基苯甲醇、α-荜澄茄烯、棕榈酸甲酯,检出的组分中有些尚未见有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16.
花香型红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花香型红茶的香气成分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本研究以黄山群体种一芽二、三叶的茶鲜叶为材料,通过传统加工工艺制得普通工夫红茶,通过萎凋、摇青、揉捻、发酵、干燥的制作工序,制得花香型红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其香气成分及组成比例,并探讨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花香型红茶与普通工夫红茶在香叶醇、水杨酸甲酯、α-毕橙茄醇、香叶基丙酮等成分上存在显著区别,其中水杨酸甲酯、反-2-己烯基己酸等在摇青叶中大量生成,苯甲醛、香叶醇等在发酵阶段相对含量大量增加,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反,反-2,4-壬二烯醛、(Z)-己酸-3-己烯酯等在成品茶干燥阶段相对含量增加;在花香型红茶的加工过程中,反-2-辛烯醛、苯乙醛等物质的相对含量发生了较大变化,反,反-2,4-壬二烯醛、反-2,4-癸二烯醛、(Z)-己酸-3-己烯酯、反-2-己烯基己酸等物质相对含量逐渐升高,香叶醇、水杨酸甲酯、α-毕橙茄醇等物质相对含量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7.
茶是3大非酒精饮料之一,具有降血糖、抗氧化和抗炎等健康功能。近年来,大量研究报道了茶叶的生物活性和健康功能,而作为感官审评的重要指标,茶叶的香气同样值得深入研究。按照香气物质的生源途径分类,茶叶中香气物质可以分为类胡萝卜素、脂肪酸、糖苷类源香气前体物质以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美拉德反应产物。本综述对茶叶中香气物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茶叶风味品质化学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蒸青绿茶和炒青信阳毛尖绿茶香气品质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慕芳  郭桂义  张洁 《食品科学》2014,35(12):151-155
为了解蒸青绿茶与炒青绿茶香气成分差别,以有性系信阳群体种1芽1、2叶为原料,按蒸青和炒青制法制成玉露蒸青绿茶和信阳毛尖茶,采用连续蒸馏萃取茶叶香气,用气相色谱-质谱测定两种茶叶香气成分。共检测出香气成分32 种,其中信阳毛尖茶19 种,玉露蒸青茶25 种,而共有香气成分12 种,说明两种绿茶香型存在差别。信阳毛尖茶香气成分相对总量是4.041%,明显高于蒸青绿茶的2.312%。两种绿茶都以占芳香物质含量一半以上的醇类为主,但香气组成与比例有一定差异,信阳毛尖茶以香叶醇、顺-己酸-3-己烯酯、橙花叔醇、芳樟醇、正己醛、苯甲醇、反式氧化芳樟醇、苯乙醇、顺-3-己烯-1-醇、水杨酸甲酯、顺式氧化芳樟醇为主;玉露蒸青绿茶以橙花叔醇、β-紫罗酮、α-荜澄茄油烯、古巴烯、反-3-己烯-1-醇、乙酸乙酯、苯甲醇、苯乙醇、D-柠檬烯、顺-己酸-3-己烯酯、α-法尼烯为主。蒸青绿茶中低沸点芳香物质占总芳香油含量25.43%,高于信阳毛尖茶的20.66%;信阳毛尖中具有花香、果香的萜烯族醇类相对含量1.852%,占芳香物质总量的45.83%,蒸青绿茶中萜烯醇类相对含量0.644%,占芳香物质的27.85%;蒸青绿茶芳香物质中含有类似树脂、松油气味的α-法尼烯、α-荜澄茄油、古巴烯、D-柠檬烯的萜烯物质,相对含量0.491%,占芳香油总量21.24%,而信阳毛尖茶中未检测出。  相似文献   

19.
类胡萝卜素是茶叶中重要的脂溶性色素成分,也是多种关键香气物质形成的前体。利用靶标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茶树鲜叶中类胡萝卜素含量进行绝对定量,其总含量为(859.98±60.20)μg/g,其中叶黄素含量最高为(405.06±17.71)μg/g。制作的成品红茶中类胡萝卜素总量为(406.17±32.21)μg/g,成品绿茶中为(433.95±36.21)μg/g,与鲜叶中的含量相比,下降幅度超过50%。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茶树鲜叶后,鲜叶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发生显著变化。利用诱导12 h后的茶鲜叶加工得到的成品红茶中的类胡萝卜素总量为(439.70±31.35)μg/g,而绿茶中类胡萝卜素总量达到(682.69±46.12)μg/g。诱导24 h后鲜叶加工制得的红茶与绿茶中14种类胡萝卜素衍生香气成分显著增加,尤其是β-大马酮,β-紫罗兰酮、香叶基丙酮以及二氢猕猴桃内酯相对含量增加>2倍。结论:利用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提高茶树鲜叶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研究采后茶树鲜叶中类胡萝卜素在红茶和绿茶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明确诱导12 h和24 h的鲜叶制作的成品茶香气品质显著提升,类胡萝卜素含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测定凤凰单丛加工过程的挥发性香气化合物和糖苷类香气前体的含量变化,并讨论糖苷类香气前体与挥发性香气化合物的含量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溶剂辅助风味蒸发法(solvent assisted flavor evaporation,SAFE)联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 and mass spectrometry,GC-MS)检测技术分析挥发性物质的变化,再采用衍生法并结合GC-MS定量分析糖苷类香气前体的变化。结果共检测出挥发性香气物质79种,其中包含醇类29种、酯类11种、烯类25种、苯类3种、醛类3种、酮类5种、以及其他化合物3种,以醇类物质的含量最多。在干燥样中,含量最高5种的香气物质为α-法尼烯(24.05%)、橙花叔醇(22.63%)、芳樟醇(11.58%)、吲哚(4.28%)、脱氢芳樟醇(2.95%)。共检测到糖苷类香气前体14种,其中包括6种葡萄糖苷和8种樱草糖苷。其含量在加工过程中都有增加,糖苷类香气前体总量从550.73μg/g增加到843.06μg/g,增加了52.99%。结论糖苷类香气前体的总量相较于鲜叶有明显的增加,对应配基的游离态香气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没有增加,凤凰单丛香气的形成并非来自于糖苷类香气前体的水解。茶叶中的糖苷类物质有与之相应的前体反应合成糖苷类物质,这个反应一直持续到茶叶加工完成,这也是茶样中糖苷类香气前体在加工过程中持续增加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