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青文  余健  李天兵 《给水排水》2020,46(7):119-124
为了控制雨水管道沉积物在降雨径流的冲刷下再悬浮随雨水排入受纳水体而造成的污染,利用SWMM软件构建汇水面污染冲刷模型,耦合管道沉积物冲刷模型,分析在管道沉积物影响下的径流污染初期冲刷效应,并提出一种初期雨水量的动态计算方法。结果表明:管道沉积物的存在会削弱初期冲刷效应,需要控制比地面截流3~5mm更多的初期雨水,可根据对降雨径流污染的监测数据,结合初期雨水的汇流规律,通过图解法求得。  相似文献   

2.
陕北沟壑区雨水管道最小设计流速与坡度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控制城市雨水管道淤积,<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给出了雨水管道的最小设计流速和最小设计坡度,而规范中的最小设计流速和最小设计坡度是根据典型雨水管道中泥沙特性而确定的经验值.通过对陕北沟壑区雨水管道泥沙特征及沟壑区的地形特点的分析,利用排水管道泥沙运动方程,给出了陕北沟壑区雨水管道的最小设计流速和最小设计坡度的参考值.  相似文献   

3.
透水雨水管道的雨量入渗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桂霞  王文远  徐向阳 《水利学报》2004,35(2):0115-0118
本文通过透水雨水管道模型试验,对渗透式雨水管道雨量入渗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得到了判定管道开孔情况的临界面积公式,以及透水雨水管道在不同开孔条件下单位管长的雨水稳定渗透量计算公式。这些公式的建立为渗透式雨水排水系统的理论研究及设计奠定了基础。透水雨水管道的减流实测结果显示,透水雨水管道的减流百分比达到21%~39%。由此可见透水雨水管道对削减管道的流量负荷、补充涵养地下水源和保护自然水文环境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准确分析现状雨水管网健康状态,提出一种雨水管网健康度评价方法.该方法基于水力模型模拟结果与管网测绘数据构建了包含排水能力指标与工程属性指标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层次分析法(AHP)对指标赋权,利用逼近理想排序法(TOPSIS)进行信息融合,进而评价雨水管网健康度.以北京某区域为实例进行管网健康度评价,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5.
雨水管道水力设计的可靠性计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雨水管道水力设计中,由于各水力因子的不确定性,管道的过水能力是一随机变量。文中分析了各水力因子的不确定性,并通过一次二阶矩法求过水能力的统计参数,给出了过水能力的均值、变差系数的计算式以及管道水力设计可靠度的计算式和计算方法。算例表明,现行的水力计算方法,水力设计的可靠度较低。  相似文献   

6.
年径流总量的准确性会影响控制率的计算,而监测的年径流总量中存在旱流流量影响,准确预测雨水管中旱流流量并进行识别,能得到更加切合实际径流控制率的统计结果。将BP神经网络模型运用到旱流流量的预测上,可以提高其预测的准确性。以重庆市璧山区2017~2019年的典型下垫面雨水管出口旱流流量实测数据为例,选取月份、星期、小时、温度、湿度等指标作为预测参数,建立了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各种典型下垫面的分流制雨水干管中的旱流流量进行预测与辨析。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值的相关性系数(R2)都在0.70以上,模型精度较高,能够准确地预测分流制雨水管出口中的旱流流量,可以提高雨水径流量计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朱弋  周骅 《给水排水》2021,47(7):54-59
面对城镇雨水管道外水入流(渗)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将城镇雨水管道中的"水帐""管帐"相结合的方法,发挥水质检测和解析的引领作用,分析管路混接、管道缺陷等矛盾原因,进一步通过循环溯源、聚焦重点,实现高效调查.在上海某一分流制雨水系统实际应用中,只用全面调查所需四分之一的工作量,即快速聚焦系统主要问题管段,揭示了问题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对管网系统进行科学的评价,从而确定改造方案,是保证供水管网高效运行的重要手段。以南方某市真实供水管网为例,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管网健康运行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权重,在无量纲化管道评价指标和计算灰色关联系数的基础上,采用多指标等权重加权计算得到管道健康度,并据此进行健康度量化评判。评估结果与实际供水事故发生频次符合,可为供水管网运行和维护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提高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是应对城市内涝的重要措施,然而城市建成区难以实现雨水管道大规模翻建.海绵城市建设可削减径流总量和径流峰值,提高管网排水能力.以上海市中心城区典型排水系统为例,定量分析了海绵城市设施对排水系统提标的贡献,提出海绵城市设施与提标调蓄设施的容积换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圆形断面排水管道水力特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圆形断面管道在工程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排水管道设计中,常需要计算某一充满度下非满流的流量及流速。根据水动力学基本原理及数学分析方法,提出了充满度与流量比、流速比的统一解析表达式,并对圆形断面管道流独特的水力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采用试验手段,进一步对圆形断面管道无压均匀流流量—充满度的非单一性、水深—流速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进而提出了更为合理的表达式。  相似文献   

11.
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带动着制造业的高速发展.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选取1984—2010年这27年的信息产业与制造业各4个指标的统计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把27年平均分成3个阶段,分别得出各个阶段信息产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度.结果表明,信息产业与制造业的关联程度十分密切,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产业不断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2.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山西省地表水资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表水资源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具有复杂的非线性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地表水资源量,对水资源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与山西省地表水资源量有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降水量、地下水资源量、农田实灌面积等与地表水资源量关系最为密切,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近几年山西省地表水资源量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泾河径流量变化的影响,选取1969~1999年的泾河流域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和年均蒸发量3个气候因子,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泾河流域径流量变化和气候变化的关联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半个世纪以来,泾河径流量总体呈减少的变化趋势,在3个气候因子中,降水量对径流量变化影响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在大力发展工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江西工业园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程度却普遍偏低,从而遏制了工业的加快发展与转化升级.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江西省工业园区土地引致需求主要在于招商引资,其它的经济效益指标包括工业增加值、投产工业企业数和从业人员都居于比较次要的地位.研究说明江西省工业园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具有粗放型的倾向,集约程度较低.因此,需要在规划控制与产业政策方面进行严格管理,从而提高工业园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15.
16.
庄杨  杨超  张兴  李一如 《江苏水利》2021,(10):56-58
畅流活水工程调度的主要任务是在控制截污条件下,通过引清入城加速河水流动,促进水体置换,增加水环境容量.结合传统泥沙动力学公式,发现该调水模式对改善河道淤积也有一定作用.利用现有平台数据,分析调水时水流冲淤、挟沙能力的变化,评估畅流活水对改善河道淤积的影响,为探寻减轻淤积的非工程措施,延伸水利工程的功能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黄河径流波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方法,按曲线间的几何形状来分析曲线间的相关性,波谱理论严格上用于分析时间序列的频域特征,将灰关联度引入波谱分析中,可用于非平稳时间序列的波谱分析.以黄河干流上、中、下游径流序列为例,分析了其主要周期.  相似文献   

18.
基于灰色理论的水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万星  丁晶  张少文  廖杰 《人民黄河》2005,27(5):37-38,41
水环境质量受诸多因素影响,水环境事故的内、外部影响因素是模糊的和不确定的,用回归分析方法或某种特定的分布函数难以准确、真实地反映水环境事故发生的规律,而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克服了回归分析和随机过程理论的不足。对一个发展变化的流域系统,关联度分析就是根据灰色发展态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来衡量水环境影响因素间的关联程度,从而找出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某流域观测数据的分析,表明采用灰色理论方法对水环境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针对小浪底水库建成后下游河道小水顶冲堤岸、险情时有发生的情况,提出增大出险部位水体含沙量来降低水流流速、减小挟沙力,从而减小冲刷力的建议。认为,该方法与传统抗冲方法是辩证的统一体,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可以快速、高效地控制各类冲刷险情。  相似文献   

20.
基于1999-2010年厦门市水资源公报中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数据,采用信息熵的方法描述用水结构的演变规律,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影响用水结构演变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厦门市用水结构信息熵和协调度都于2006年起逼近于最大值,越接近最大值说明各部门间用水比重越趋于均衡,说明厦门用水结构系统趋向于无序、均衡的状态发展.灰色关联度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用水结构的演变具有较强的影响,其中以产业结构对其的影响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