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新疆本地具有代表性的哈密瓜‘西周密25号’和‘伽师瓜’为试验材料,在常温下用清水洗净表面残留的泥土等杂质,自然晾干后放入(3±0.5)℃的冷库贮藏42 d。观察和测定不同品种哈密瓜果实在低温贮藏期间的冷害指数以及各项品质指标,探讨不同品种哈密瓜果实在低温贮藏期间的冷害表现特点及耐冷性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2个品种哈密瓜果实均能在低温贮藏期间发生冷害症状,其中‘伽师瓜’的冷害较轻,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细胞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都明显升高,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含量略微上升,呼吸速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趋势。综合分析,‘伽师瓜’的耐冷性要优于‘西周密25号’。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正丁醇处理对冷藏哈密瓜中脯氨酸代谢的影响,以“西州密25号”哈密瓜为试材,分别选用体积分数为1.0%和0%的正丁醇溶液浸泡哈密瓜30 min作为处理组和对照组,于(3±0.5)℃机械冷库中贮藏,观察期为42 d,每7 d取样1次,观察记录哈密瓜从低温到常温下的冷害症状并统计冷害指数,测定脯氨酸代谢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正丁醇处理能够显著抑制哈密瓜第35天和第42天冷害指数的上升(P<0.05),对降低贮藏后期冷害症状具有一定的作用,可显著提高脯氨酸含量(除第7天)和△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P5CS)活性(除第21天外)及其相对应的基因表达量,提高贮藏35~42 d的鸟氨酸转氨酶(OAT)活性(P<0.01),显著降低脯氨酸脱氢酶(ProDH)活性(除第14天外)以及贮藏28 d和42 d的基因相对表达量(P<0.01),说明正丁醇通过显著提高脯氨酸合成关键酶P5CS、OAT的活性和对应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降低PrODH活性和其基因表达量,维持较高的脯氨酸含量,进而降低哈密瓜冷害指数,减轻哈密瓜冷害症状,提高哈密瓜细胞的低温耐受性,维持较佳的果实品...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外源腐胺(Put)处理减轻黄皮甜瓜果实采后低温冷害的调控机理,本试验以‘新密3号’黄皮甜瓜为试材,研究了0(CK)和2.0 mmol/L Put处理对其5±0.5 ℃低温贮藏期间果实冷害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诱导条件下,2.0 mmol/L外源Put处理可使黄皮甜瓜果皮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保持较高的水平,使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在贮藏21 d(严重冷害)时较CK分别提高2.3倍、1.6倍和1.2倍,达到30.06、2.46和39.14 U·g?1 FW,显著抑制了贮藏28~49 d果皮中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过氧化氢(H2O2)的积累及脂氧合酶(LO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上升,从而减轻活性氧自由基对细胞膜的伤害,使‘新密3号’黄皮甜瓜果实采后冷害发生症状减轻,发生时间推迟7 d,至贮藏结束时,冷害指数仅为0.27,显著低于对照处理。可见,外源腐胺(Put)处理减轻黄皮甜瓜冷害与其果皮组织活性氧代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外源钙和钙调素拮抗剂对冷藏桃果实耐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晨  谢兵  洪羽婕  王莉  金鹏  郑永华 《食品科学》2019,40(1):240-248
以‘白凤’水蜜桃为试材,分别用外源钙(CaCl2)和钙调素拮抗剂三氟拉嗪(trifluoperazin,TFP)浸泡桃果实,以蒸馏水为对照,研究其对冷藏桃果实抗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CaCl2处理能有效减轻桃果实果心褐变程度,缓解冷害症状,降低相对电导率,降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H2O2含量,降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 - ·)产生速率以及脯氨酸脱氢酶(proline dehydrogenase,PDH)活力,提高活性氧代谢相关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Δ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Δ1-pyrroline-5-carboxylate synthetase,P5CS)、鸟氨酸氨基转移酶(ornithine δ-aminotransferase peroxidase,OAT)、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活力;另外,CaCl2处理后的桃果实表现为较高的脯氨酸、VC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而TFP处理后的桃果实冷藏特性与CaCl2处理组相反。这说明钙-钙调素(Ca2+-CaM)复合体参与了采后桃果实抗冷性调控,Ca2+浓度的增加能维持桃果实活性氧代谢平衡,减少低温胁迫下膜脂过氧化与损伤,增加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的积累,从而减少桃果实冷藏期间冷害的发生,保持果实营养品质,延长果实贮藏时间。  相似文献   

5.
桃子在低温贮藏过程中易产生冷害(chilling index, CI),严重影响其商品性。为探究桃果实冷害形成过程中各类代谢途径的变化规律,用转录组学技术分析了‘湖景蜜露’桃果实在低温和常温货架期贮藏过程中的转录水平变化。结果表明,在桃果实贮藏过程中共鉴定出125条代谢途径发生变化。通过对其中5条关键代谢途径的分析发现,在桃果实冷害形成过程中伴随着氧化/还原型谷胱甘肽转化途径、蔗糖合成分解途径、果胶降解途径的激活,以及淀粉合成途径、茉莉酸合成和信号转导途径的抑制。这些代谢途径的变化可能涉及桃果实受到低温胁迫的响应机制,该结果为进一步探究桃果实冷害的调控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新疆哈密瓜“西州密25号”为试验材料,在常温下分别以0%(蒸馏水处理为对照组)、0.5%、1.0%和1.5%正丁醇溶液为处理组,浸泡处理哈密瓜30 min,自然晾干后放入3 ℃冷库贮藏42 d。观察和测定哈密瓜果实在贮藏期间的冷害指数和品质指标。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浓度的正丁醇处理作用效果不同,其中浓度为1.0%正丁醇处理较其他处理可明显降低哈密瓜果实的冷害指数和果皮丙二醛(MDA)含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果肉硬度和抗坏血酸及果皮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提高冷藏期间果皮的可溶性糖含量,对提高哈密瓜果实冷藏过程中的低温耐受性,延长果实低温冷藏品质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不同贮藏温度对采后伽师瓜果实冷害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贮藏温度对采后伽师瓜果实冷害及品质的影响,分别对0.5、3.0 ℃和21.0 ℃贮藏条件下的 伽师瓜果实的腐烂率、质量损失率、冷害指数、硬度及脂肪酸去饱和酶(fatty acid desaturases,FADs)、脂氧合 酶(lipoxygenase,LOX)、三磷酸腺苷酶(adenosine triphosphatase,ATPase)活力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伽 师瓜果实冷害的发生与贮藏温度及持续时间相关,3.0 ℃和0.5 ℃贮藏易遭受冷害,但0.5 ℃贮藏条件下冷害出现较 晚,低温更好地缓解了果实的腐烂现象,维持较高的FADs和ATPase活力,抑制了LOX活力的升高,提高了果实的 抗寒性;21.0 ℃贮藏虽未发生冷害,但果实质量损失率较大,腐烂率较高。不同贮藏温度下伽师瓜果实各种指标的 测定结果表明0.5 ℃条件下贮藏果实品质更好。  相似文献   

8.
不同品种李果实低温贮藏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品种李果实低温((0±0.5)℃,相对湿度80%~90%)贮藏特性,以早熟品种‘盖县’、‘美国一号’、‘总统’,中熟品种‘御皇’以及晚熟品种‘黑宝石’、‘澳洲十四’李果实为材料,研究了低温贮藏过程中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可滴定酸含量、pH、失重率、出汁率、乙烯释放速率等指标的变化规律,比较分析了不同品种李果实低温贮藏特性差异。结果表明:‘御皇’李耐贮性最强,‘澳洲十四’与‘黑宝石’次之,但风味更为浓郁;‘盖县’柔软多汁,但SSC低;‘美国一号’、‘总统’李软化快,易发生腐烂,不耐贮藏。研究结果为揭示不同品种李果实的低温贮藏差异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9.
哈密瓜在采后贮藏过程中容易受到低温胁迫。植物激素在调节作物响应低温胁迫的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探讨低温胁迫下哈密瓜内源激素代谢的分子机制,采用靶向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方法研究了不同贮藏温度(3 ℃和21 ℃)对哈密瓜贮藏品质、内源激素代谢和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贮藏使哈密瓜保持了较高的质量和硬度,延缓了腐烂,抑制了丙二醛和过氧化氢含量的增加,但也造成一定程度的冷害。代谢组学分析表明,低温贮藏抑制了哈密瓜果实中脱落酸的积累,但促进了吲哚乙酸和水杨酸含量的积累。转录组分析表明,低温显著影响了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中关键基因(如PYR/PYLs、IAAs、TIRs、GH3、NPRs、TGAs等)的表达水平,其中bHLH13、IAA9-like、IAA27、MYC2-like和PYL4等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实验结果得到了验证。这些发现为哈密瓜低温贮藏过程中植物激素代谢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金冠’苹果和‘富士’苹果果实为试材,研究常温(23±2)℃后熟衰老期间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相关代谢的变化。结果表明:‘金冠’硬度的下降快于‘富士’,呼吸强度高峰和乙烯释放高峰均比‘富士’早49 d出现。‘金冠’中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产生速率、过氧化氢和丙二醛的含量在贮藏期间均高于‘富士’。‘富士’中的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在整个贮藏期间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金冠’(P<0.05、P<0.01),且活力高峰出现时间比‘金冠’分别晚63、56、49 d。‘富士’中谷胱甘肽还原酶活力高峰出现时间虽比‘金冠’晚49 d,但其峰值却为金冠的2.11 倍。此外,与‘金冠’相比,‘富士’在常温后熟期间保持了较高的抗坏血酸含量和较低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结论:‘金冠’采后ROS水平与ROS代谢有关的酶活性高于‘富士’,成熟衰老速度快,贮藏期短。不同品种苹果果实间的耐贮藏性差异可能与ROS水平密切相关,但考虑到ROS产生和清除体系复杂性,苹果果实的耐贮藏性与ROS代谢能力的联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阐明。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外源p-香豆酸(p-coumaric acid,p-CA)处理对采后桃果实冷害和相关机制的影响,本实验以‘沙红’桃果实为试材,研究了0、0.5、1.0 mmol/L p-CA浸泡处理对采后桃果实于4 ℃贮藏期间冷害指数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并得出最优浓度(0.5 mmol/L),在此条件下继续研究其对桃果实苯丙烷代谢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p-CA处理延缓了桃果实冷害的发生和丙二醛的生成;p-CA处理激活了莽草酸脱氢酶、苯丙氨酸脱氨酶、肉桂酸-4-羟化酶和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活力,并抑制了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力,这使桃果实中总酚含量增加,进而提高了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羟自由基、O2-·的能力。以上结果表明p-CA处理对桃果实低温贮藏期间冷害发生的延缓作用与其对苯丙烷代谢和抗氧化能力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12.
以"西州蜜25号"哈密瓜为原料,在常温下浸泡于10、15、20 mmol/L(添加0.5 ml/L吐温-20)3个浓度的草酸溶液中10 min,以常温蒸馏水浸泡(添加0.5 ml/L吐温-20)10 min为对照,待其表面水分完全晾干后,置于3℃~5℃的冷库中进行贮藏42 d。观察和测定贮藏期间哈密瓜果实冷害指数及品质指标等。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草酸处理抑制整个贮期果实硬度和维生素C含量的下降,提高贮藏前期(0~21 d)哈密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P0.05),其中15 mmol/L的草酸处理效果较显著。15 mmol/L草酸处理降低呼吸速率和细胞膜渗透率及冷害指数(P0.05),20 mmol/L草酸处理提高果实的冷害指数和细胞膜透性,但减缓叶绿素含量下降速度。结果表明,15 mmol/L草酸是降低哈密瓜冷害,延长果实低温冷藏品质较为有效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以"西周密25号"哈密瓜为原料,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将哈密瓜在15 mmol/L的草酸溶液中浸泡10 min,以室温(22±2)℃蒸馏水浸泡10 min为对照,待其表面水分完全晾干后,置3~5℃的冷库中贮藏42 d。定期测定哈密瓜果实冷害指数、细胞膜透性和果皮的其它生理指标。研究发现,与对照相比,15 mmol/L草酸处理可降低果实冷害指数和果皮的LOX和PLD活性及其蛋白表达,促进果皮棕榈酸(C_(16:0))和硬脂酸(C_(18:0))的相对含量(除35 d外)下降,提高果皮亚油酸(C_(18:2))、亚麻酸(C_(18:3))和二十碳四烯酸(C_(20:4))的相对含量及与膜结合的Ca~(2+)含量,抑制油酸(C_(18:1))相对含量下降,提高不饱和指数和不饱和度。草酸处理是通过提高与膜结合的Ca~(2+)含量,降低LOX、PLD活性和编码酶基因表达,减少膜脂不饱和脂肪酸降解,维持较高的膜脂不饱和程度,从而增强果实抗冷性,减轻哈密瓜果实冷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臭氧处理对哈密瓜采后腐烂与细胞壁代谢关系,以“西州蜜25 号”哈密瓜为材料,在常温(22.0±0.5)℃下分别对哈密瓜进行0 mg/m3(对照组)和10 mg/m3(臭氧处理组)臭氧处理4 h,置于常温下贮藏,观察记录哈密瓜贮藏期间腐烂症状,测定腐烂指数、腐烂率及细胞壁代谢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臭氧处理不仅抑制哈密瓜果实采后腐烂指数和腐烂率的上升,减轻腐烂症状,并且抑制果实多聚半乳糖醛酸酶、β-葡萄糖苷酶和β-半乳糖苷酶活性,降低纤维素酶活性,从而延缓原果胶的降解以及可溶性果胶含量的增加,较好保持哈密瓜果实硬度,延缓果实软化、降低果实腐烂、延长果实贮藏期。因此,臭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细胞壁降解酶对果胶的降解,从而维持细胞壁坚挺,达到延缓软化以及果实腐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旨在研究贮藏温度对气调包装‘贵研尖椒1号’青椒贮藏品质的影响,探索该品种适宜的贮藏温度。以‘贵研尖椒1号’为研究对象,分别于5、10、15℃和常温(25℃)条件下贮藏,定期测定青椒果实的品质指标。低温处理能有效抑制青椒果实的腐烂率、失重率、转红指数和相对电导率的升高,抑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的降低,保持果面色泽及果实形态。但青椒在5℃下贮藏,表面易出现绿色发暗、水渍状斑点等冷害,且随着贮藏期的延长,青椒的冷害指数和腐烂率增加、呼吸强度和相对电导率异常性增高。对9个品质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4~21 d是不同温度青椒贮藏的品质劣变点,PC1可以很好地将相对电导率、呼吸强度与其他指标分开。综上所述,在5、10℃和15℃贮藏条件中,以10℃低温结合气调包装贮藏青椒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低温对白兰瓜果实膜脂过氧化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白兰瓜果实在冷害温度(2、4、7℃)和非冷害温度(9℃)下膜脂过氧化作用和膜保护酶的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SOD的活性随温度的降低逐渐降低,冷害温度下POD活性在7d时出现峰值。21d时冷害温度下MDA含量迅速增加,并且差异显著高于非冷害温度下的果实。冷害温度下脯氨酸含量先升后降。在28d,冷害温度下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非冷害温度下的。不同的低温贮藏没有改变白兰瓜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趋势,只是含量的多少有所不同,除21d外,各处理均为贮藏温度越低,果实可溶性糖含量越高,且在贮藏期末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7.
梁春强  吕茳  饶景萍 《食品科学》2017,38(19):230-235
采后‘华优’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Huayou’)果实经5 mmol/L草酸浸泡10 min后,置于(0.0±0.5)℃、相对湿度90%~95%低温贮藏90 d。结果表明:草酸处理可以缓解猕猴桃果实的冷害症状,降低猕猴桃果实的冷害率,有效抑制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速率,抑制脂氧合酶活性和丙二醛的积累,维持较高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贮藏结束后保持了较高的好果率和较低的质量损失率。这表明草酸处理能缓解‘华优’猕猴桃果实的冷害,提高果实的耐冷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草酸诱导低温冷藏哈密瓜果实耐冷性的机理。以"西州蜜25号"哈密瓜果实为试材,对照组为清水浸泡,处理组为15 mmol/L草酸溶液浸泡,时间均为10 min,通过测定果皮的细胞膜滲透率和丙二醛(MDA)含量,及对采收当天(设为原始点:YSD)、3℃低温贮藏第42 d冷害比较严重的对照(C)和草酸处理(T)哈密瓜果皮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草酸处理降低细胞膜渗透率和MDA含量,缓解果实采后冷害的发生。9个样本经转录组测序后共获得了418943882个过滤序列。对过滤序列进行拼接,获得252169个重叠片段,进一步组装获得153128个基因片段,其中有71.28%的基因比对到NR数据库中。注释到NR数据库中的基因有56%匹配到已发表甜瓜基因组序列,并有33346(21.8%)个基因在KEGG中成功获得注释,其中代谢通路中的碳水化合物代谢基因数目较多。表明哈密瓜在低温冷藏过程中草酸调控低温胁迫主要富集在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路上。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不同的气体配比(O_2∶CO_2)处理西州密25号哈密瓜,探讨4℃,相对湿度70%~75%条件下贮藏45 d期间果实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西周密25号哈密瓜的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速率、可滴定酸(total acid,TA)含量、可溶性固形物(total soluble solid,TSS)含量、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酶活、总糖及还原糖含量在贮藏过程中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维生素C含量和硬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酶活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6%O_2+1%CO_2和3%O_2+1%CO_2两个处理的果实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速率均低于对照组,而TA、TSS、PPO、总糖及还原糖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VC含量、硬度、POD酶活和MDA含量变化速率比对照组变化缓慢。试验结果说明两种处理均有利于保持哈密瓜的贮藏品质,但是两种处理之间的差异却并不显著。总体来说,3%O_2+1%CO_2处理的果实品质略高6%O_2+1%CO_2处理,更有利于西周密25号哈密瓜的贮藏保鲜。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鲜食葡萄果实有机酸含量的积累规律,以‘阳光玫瑰’‘巨峰’‘意大利’和‘摩尔多瓦’4个品种为试材,对果实发育期的有机酸含量、有机酸代谢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果实发育过程中有机酸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成熟时总有机酸含量在品种间存在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巨峰(8.31 mg·g-1)>摩尔多瓦(7.80 mg·g-1)>意大利(7.48 mg·g-1)>阳光玫瑰(6.62 mg·g-1)。酸种类中以酒石酸含量最高(5.17~6.19 mg·g-1),其次为苹果酸(0.72~1.81 mg·g-1),柠檬酸含量最低(0.20~0.94 mg·g-1)。不同品种间苹果酸酶(NADP-ME)、苹果酸脱氢酶(NAD-MDH)、柠檬酸合成酶(CS)活性及VvME、VvMDH基因表达量差异显著。苹果酸含量与NADP-ME活性呈显著负相关,与NAD-MDH活性呈显著正相关;柠檬酸含量与CS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意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