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鸣  曾婷婷  王玉娇 《暖通空调》2020,50(1):50-54,81
结合干热、严寒或寒冷地区全年气候特点及冬夏季建筑能耗特性,通过逐时新风能耗模拟计算,得到设置热回收装置的全年用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冬季新风节能量远大于夏季节能量,选用热回收装置时应重点关注冬季热回收效率,各类热回收装置中转轮热回收装置全年节能量最大,节能效果最好。基于此,深入分析了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冬夏季新风加湿需求、新风量变化范围和水系统管径选择,给出了全年用蒸发冷却空调机组冬季运行的防冻措施。  相似文献   

2.
《暖通空调》2021,51(8)
基于GB/T 51350—2019《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提出了近零能耗居住建筑中采用新风热回收装置全年节能量计算方法,并对全国主要气候区5个代表城市近零能耗居住建筑中采用热回收装置的全年节能量进行了计算分析,给出了各代表城市近零能耗居住建筑中采用热回收装置全年节能量范围,并分别给出了过渡季采用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时设置旁通功能对热回收装置全年节能量的提高程度。  相似文献   

3.
陈劲晖  李萌 《暖通空调》2008,38(5):44-47
选取哈尔滨、北京、海等5个建筑气候分区的代表城市,以同一办公建筑为例,分析全空气空调系统在未采用新风比调节及全热转轮热回收装置、仅采用新风比调节、仅采用全热转轮热回收装置和同时采用全热转轮热回收装置和新风比调节四种情况下的全年能耗差异,探讨适合不同地区节能建筑的全热转轮热回收装置和新风比调节的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4.
为更好地掌握我国严寒地区建筑空调系统节能潜力,以沈阳地区某近零能耗建筑为研究对象进行能耗研究分析。该近零能耗建筑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了绿色建筑与被动式建筑双重设计理念,综合应用了相变蓄能、排风热回收、地道风、Low-e玻璃、外墙保温等诸多建筑节能技术。运用DeST软件建立物理模型,对建筑空调系统冷、热负荷进行模拟,研究空调系统负荷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并与同类型常规建筑能耗进行对比分析。近零能耗建筑冬季采暖负荷比常规建筑节能73.7%,全年综合节能率达到55.2%,仅空调系统一项就有巨大的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5.
严寒和寒冷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的冬季新风负荷较大,因此须采用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目前,适用于近零能耗居住建筑的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存在2种常见的排风处理方式:卫生间直排和卫生间排风热回收。利用理论计算的方法分析了典型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的卫生间部分全年通风耗电量,研究卫生间直排和卫生间排风热回收这两种排风处理方式的新风系统优劣。  相似文献   

6.
近零能耗居住建筑的卫生间大都采用独立的机械排风系统进行通风换气,极易导致建筑处于负压状态并造成卫生间排风能量损失。通过研究适用于寒冷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一种新风系统,从性能设计、控制原理、运行模式、能耗特点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实现室内良好的气流组织,最大限度地降低换气过程中的热损失,并解决卫生间排风造成的能量损失及室内气流组织不合理的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张文  聂金哲 《建筑科学》2022,(8):194-200
新风热回收作为降低建筑能耗的手段,对助力建筑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潜在作用。本文选取不同气候区的7个典型城市,对比分析各气候区典型建筑使用新风全热/显热回收系统的节能性和经济性。分析过程使用全年逐时动态法计算热回收系统的节能量,计算过程综合考虑风机能耗增量确定了热回收装置的节能开启条件,并考虑了热回收系统低温工况易结霜问题对节能效果的影响,为热回收装置节能量计算提供了一种相对准确的方法。分析结果显示,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及较湿润的严寒地区使用全热回收相对更具节能和经济性,较干燥的严寒地区和温和地区采用显热回收则相对更具经济性,但温和地区采用热回收系统的投资回收期在5 a以上,不适合全面推广。分析结论为新风热回收系统在我国的推广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夏热冬冷地区典型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和常规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De ST计算软件对比研究了夏季和除湿期的热、湿负荷特征,讨论了该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适宜的除湿系统形式。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近零能耗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较低,随着照明和设备功率密度设计参数的减小,夏季和除湿期的典型日显热负荷分别降低约45. 3%和79. 7%;围护结构气密性的提高可降低约22. 1%的显热负荷和湿负荷,近零能耗居住建筑显热负荷的降低程度明显高于湿负荷; 2)近零能耗居住建筑的热湿比降低为常规建筑热湿比的60%左右。常规空调形式在近零能耗居住建筑中难以同时满足室内温、湿度环境要求,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拥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3)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新风送风含湿量在除湿期低于夏季,冷凝除湿系统能效较低。热泵型空调器与除湿转轮联合运行的除湿空调系统更容易满足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健康性、舒适性和节能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新风负荷在空调负荷比例中会占据很大的比重,在严寒地区所占据的比重会更高,所以通过回收室内排风中的热量可以极大的减少能源的消耗,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同时通过实际工程对严寒地区近零能耗建筑冬季新风热回收的效率进行测试,以及对其节能性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测试期间新风热回收机组显热交换效率为75%,全热交换效率为73%,热回收率为26.8%,节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随着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空调负荷的日益增长,运用新型节能技术减少住宅建筑能耗,已成为一个很重要很紧迫的问题。新风热回收系统可以通过对新风的预热或预冷,降低空调制热或制冷能耗。为了验证新风热回收系统在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内的节能效果,本研究实际测量了华东地区某实验建筑中的新风热回收系统的实际节能效率。实验表明在夏季工况下热回收系统可节约14.5%的空调能耗;在梅雨季工况下可节约4.96%的空调能耗;在过渡季节则无显著节能效果。本文利用Energyplus模拟了真实工况下的热回收节能效率,并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同时模拟了夏季全周期新风热回收装置的节能效率。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我国严寒地区近零能耗建筑在实际运行中的热舒适性和节能性,选取辽宁省沈阳市某近零能耗居住建筑为研究对象,在冬季供暖期间采用环境参数测量与问卷调查同步进行的方式对该建筑的热舒适性进行研究。同时对近十年来严寒地区普通居住建筑的热舒适测试进行了文献调研,得到严寒地区冬季供暖期间普通居住建筑与近零能耗居住建筑的热中性温度、期望温度和80%可接受度的温度范围等热环境指标。另一方面监测了冬季近零能耗居住建筑的各项能耗指标并进行了节能性对比分析。明确了普通居住建筑与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在热舒适与节能性上的差异;得到近零能耗建筑中人热感觉的变化规律;阐述了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冬季运行过程中的优缺点;并从人体热适应的角度出发对近零能耗建筑热环境的设计与营造提供理论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分析计算了采用不同空气换热器组合方案时CC/DV系统和CC/MV系统的新风能耗,指出两个空气热回收装置组合使用可以消除新风再热能耗,但在夏季湿热地区,排风潜热回收比消除新风再热能耗更重要,应尽可能使用全热空气换热器。  相似文献   

13.
当前新风负荷占建筑能耗的比重很大,而热回收可以有效减少新风负荷。为进一步细分空调系统中热回收装置的全年运行情况,提高热回收装置的节能运行效果,针对北京地区办公建筑,以研制的热管式热交换器为例,利用De ST软件构建了办公建筑模型。空调系统采用两管制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引入平衡温度的概念,划分了热回收装置的全年启停时间及对应运行模式,根据标准气象年的气象数据绘制能量回收效果图,得到相应模式下的热回收量,可节省62.6%~66%的新风负荷,节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许一鸣 《城市住宅》2022,29(3):211-213
我国建筑业为达到节能减排目标提出了近零能耗建筑的概念.近零能耗建筑在我国寒冷和严寒地区的成功实践证明了其可行性,然而在人口密集的夏热冬冷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发展缓慢.为加快夏热冬冷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发展,从被动式节能技术、主动式节能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使用3个方面论述夏热冬冷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的技术措施,同时建议相...  相似文献   

15.
近零能耗建筑近年来在我国迅速发展,推动了热泵型新风环境控制一体机的应用。通过市场调研,分析其功能,梳理得到了其主要性能评价指标,并对性能指标的测试工况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实际运行需求的一体机制冷、制热性能综合测试工况。在综合测试工况下,热回收效率满足近零能耗建筑产品性能指标要求,回收冷量占一体机供冷量的14.1%,机组制冷性能系数为3.63,比GB/T 7725—2004测试工况的测试结果提高了21.8%;回收热量占一体机供热量的17.5%,机组制热性能系数为3.87,比GB/T 7725—2004测试工况的测试结果提高了21.3%。综合测试工况下取得的测试结果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指导近零能耗建筑产品设备选型及设计。  相似文献   

16.
张鹏阳  李沫  李永  张宁 《建筑技术》2021,52(4):439-442
以延崇高速公路赤城服务区南区为研究对象,开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探索研究.通过采用无热桥节点设计、高效节能门窗、带热回收的新风机组等技术措施,增强了建筑保温节能效果,提高了供热系统效率.应用Design Builder能耗模拟软件,得出该建筑全年能耗,与参照建筑比对,计算得出其相对节能率为56.48%,达到了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7.
近零能耗建筑对气密性有较高要求,良好的气密性可以降低无组织渗风导致的冷、热负荷,避免湿气侵入造成的建筑发霉、结露和损坏,减少室外不良因素对室内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对夏热冬暖地区近零能耗建筑气密性要求尚不明确。本文以夏热冬暖地区典型近零能耗居住建筑为研究对象,确定了建筑气密性(50 Pa)与常压下空气渗透换气次数的转换方法,计算了得到不同气密性等级对应的年平均空气渗透换气次数(常压)。并在TRNSYS能耗模拟平台建立了典型建筑模型,模拟计算了气密性对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室内热湿环境和空调通风能耗的影响。最后以营造更加节能和热湿舒适的室内环境为目标,建议自然通风策略下建筑气密性N50≤3. 0 h-1,机械通风策略下建筑气密性N50≤1. 0 h-1。  相似文献   

18.
随着建筑气密性的不断提高,超低能耗建筑等高性能的建筑机械新风系统逐渐成为决定室内空气品质,影响建筑整体能耗水平的关键因素,其合理设计成为目前亟需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在我国现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基础上,考虑建筑气密性、热回收技术等对建筑新风热负荷的影响,针对严寒及寒冷地区冬季热回收装置存在霜冻、过度预热等问题,提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新风系统热负荷及年累计新风热负荷计算方法。该法在计算新风系统热负荷的同时细化预热量的计算,有助于预热装置合理选型,及新风能耗的计算。此外本文还对采用不同室外参数对不同地区热负荷计算造成的误差影响进行分析比较,探讨不同温度运行控制策略对预热量及新风热负荷及年累计新风热负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沈阳建筑大学中德节能示范中心为例,探索在严寒地区建设近零能耗且具有较高室内环境质量的智能化办公建筑的设计策略和技术方法。文章对中心的建筑形式、外围护结构优化、双源热泵系统、地道新风系统、智能化系统、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技术体系展开研究,同时分析运营期间的环境质量与能耗监测数据,验证了严寒地区实现近零能耗建筑的可行性,为严寒地区节能办公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及适合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我国严寒地区首栋近零能耗办公建筑的目标设定、技术特点和关键围护结构等节点构造。分析了项目气密性、外墙、外窗、新风等关键技术检测结果,为严寒地区近零能耗建筑推广提供技术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