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在商务交际中,日本人常常使用委婉表达来传递信息。缓冲语、间接表达、省略表达是委婉表达中的重要形式;在表示命令/请求或拒绝时,常常使用"缓冲语+间接表达"、"缓冲语+省略表达"等语言策略。商务日语中的委婉表达遵循了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反映了日本"以和为贵"及"体恤他人"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日语中「気」一词本是由中国传入日本,源于汉语"气",但随着地点和时间的更移,自然产生语言文化流变,「気」在日语里不再具有动词属性,在保留其名词属性原本含义的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通过对照现代汉语和日语中含"气"(「気」)的惯用语的考察,不难发现两者的差异,尤其表现为日语「気」侧重表达人的内心波澜与漾动,较之汉语的"气"更为细腻。  相似文献   

3.
日本动漫文化给中国青少年带来了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影响。本文从高考学生选择日语专业的视角出发,针对日本动漫文化对日语专业选择产生的影响作了调查研究。笔者在开设日语专业的五所宁波本科高校,对其09、10、11年入学的在校学生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本文根据调查结果就日本动漫文化对学生选择日语专业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并结合研究结论提出笔者的建议与意见。  相似文献   

4.
日语中对于"不"的表达,不同于其他语言的明确使用,显得比较模糊和暧昧,由此给日本人在对外交流中带来障碍和误解。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与日语自身的语言结构有关,也与受到日本人的文化背景、语言心理和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有关。在世界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现代日语面临着是否应该改革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在"以和为贵"的日本文化中,当沟通思想时,一般都回避判断的表现而多用间接的表现.特别是在商务场合,基于通过人际关系以保持业务往来这一观点,大多回避断定的表现.因此商务活动中所使用的日语表现,根据组织内外中的"里和外",组织内的上下关系、人际关系的不同,日语固有的待遇变化也发生变化.日语的这种模糊表现反映了日本民族的文化个性及其牛活伦理,以及对愉快的社会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日本民族是一个擅长从国外尤其是西方先进国家吸取文化精华的民族,这一特点体现在语言方面就是外来语的引入。外来语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际中的广泛使用是日语的显著特征之一。本文拟就日语外来语引入的文化背景及民族心理展开研究,了解日本对外来文化吸收的特点,并进一步了解日本人和日本文化。  相似文献   

7.
日语中表示授予和接受关系的表达叫做授受表达。根据物体以及恩惠利益的移动方向,授予方和接受方的地位立场的不同,有三种表达方式:“あける”系列、“くれる”系列以及“もらう”系列。日语授受表达这一语言现象折射出来了日本社会的“圈内”、“圈外”的内外思想以及恩惠意识等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8.
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禁忌习俗及相应的表达禁忌事物的禁忌语。通过分析日语禁忌语的分类使用情况,探究日本人的心理特征,及如何正确地使用禁忌语,以期在与日本人的交往中减少文化摩擦。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文化对语言的手段、表现形式等都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分析日本文化与高校日语教学的共生效应,重点论述将日本文化引入高校日语课堂的重要性与有效方法,挖掘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的新的思维理念。  相似文献   

10.
语言和社会之间交织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日语人称代词的特点及日本人的自我意识与日本社会的特性密切相关.日语人称代词除了指代功能以外,还兼有"待遇表现"功能.文章通过日语人称代词使用上注重"待遇表现"的特点,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对日本人的自我意识,以及形成日本人独特自我意识的原因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1.
为更好地推动中国网络文化对外传播,在分析网络流行语"犀利哥"一词英译文的基础上,对目前网络流行语的翻译提出了语用等值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西洲曲》自诞生以来,其艺术成就无庸置疑,但关于作者、叙述主体、故事发生地和诗中某些词句的解释等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本文主张研读作品必须将其还原至它产生的时代,不能生硬地用现当代的某些文学创作理念和方法强加于千百年前的文学作品。通过《西洲曲》之争的分析,理清了诗中的故事发生地和某些词句的解释,认为《西洲曲》是一首通过季节和空间变换的描写,表达一位女子对情侣深长思念的经过文人加工过的南朝民歌。  相似文献   

13.
Red(红色)在英汉文化里都是指"红颜色",但是由红颜色引申出的文化意义有相同之处,有不同之处,有的大相径庭,有的甚至与红色毫无关联。本文主要从红色的"喜庆、昌盛","红色标记、引起注意",和"政治色彩"及成语等八个方面来讨论红色(red)。  相似文献   

14.
谈到文学翻译,人们会立即想到"翻译者,叛逆也"这一说法。由于中西方语言体系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而文学翻译的目的是进行文化传播与信息交流,所以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势必会发挥主观创造性,甚至是叛逆性,对原著进行变通。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作品中普遍存在,对于各民族文化交流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结合《红楼梦》库恩德译本对"创造性叛逆"这一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其内涵意义以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詹姆斯的"国际主题"是跨文化且动态发展的,历经了从早期强调欧美文化冲突到晚期探索完美人性的演变过程。从文化和人性双重视角分析詹姆斯早、晚期代表作《黛西.米勒》和《金碗》,可看出其"国际主题"发展的轨迹。詹姆斯对文化和人性的研究体现了詹姆斯对集文化融合和人性完美为一体的人类理想文明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  相似文献   

16.
翻译,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中国本土文化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演变意义深远。然而,这种影响同时也带来了沉痛的后果和教训。致使“唯西是从”、文化“拿来”等观念在当前中国学术界和教育界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影响着青年学人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立场。今天,中国教育体制内、外风行的英语“考试热”、翻译“证书热”和海外“留学热”等现象就是明证,其形成的原因、影响及其可能的后果,亟待引起中国全社会的警醒和反思。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如何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基于理论构建的视角,对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历史资源,科技创新与技术预见相互关联及相互作用的互动结构,并生成原创力、驱动力、引领力“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机制系统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8.
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即“信息的输入→理解之后的信息→运用能力→信息的输出”的过程.教师应提供与学生水平相当的、充足的信息量,即“i+1”.“i+1”环节中“1”的部分,绝不单单只是传授词汇、例句等语言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包含许多文化方面的信息.加大“1”的文化信息含量,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思考能力,亦能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进而提高学生对文化现象的理解能力及跨文化交际和沟通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