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BIM技术在建筑施工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建筑工程的施工阶段,建筑企业在得到授权以后就可以从BIM系统中需要的信息。现阶段,我国高层建筑的施工安全管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管理方式比较落后,安全管理过程也具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孙杜鹏 《居业》2021,(12):151-152
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建筑工程行业也逐渐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其中BIM技术目前已经在建筑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可以有效推动建筑企业的发展,对传统建筑施工技术进行优化和改进,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水平和效率.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是建筑施工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就对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展开探究,为建筑工程行业发展提供...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在城市中越来越常见,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然而,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问题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基于BIM技术的应用,探讨其在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应用,分析其优势,并结合实际案例详细介绍BIM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预警、监测、培训和评估等方面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从业人数不断增加,施工中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事故发生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给社会的安定和谐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施工需求,而BIM技术的应用使施工安全管理有了新的发展方向。为探讨BIM技术在国内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情况,文章对比传统安全管理方法从施工现场冲突管理、危险源辨识与管理和安全教育与交底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IM技术在施工安全管理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能有效地弥补传统安全管理中存在的缺陷,从而达到提高安全管理效率,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大跨度、大空间、超高层等大体量建筑物的高大空间模板支撑体系(简称高支模)在大体量建筑物中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是,高支模工程施工中也存在安全隐患,高支模坍塌事故时有发生.文章立足于施工安全,对高支模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提升高支模施工安全管理有效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某市公安局警察训练(反恐)基地工程为依托,结合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可视化和模拟仿真特点,对在建工程的施工安全生产进行模拟。首先通过Revit对工程进行建模,然后模拟工程的具体的作业过程,包括施工场地布置、安全技术交底和安全生产模拟。通过模拟具体的作业过程提前发现主楼进出口及周边、基坑、电梯井、卫生间降板区域、楼梯、楼层临边等部位存在安全隐患并给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建筑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因施工传统安全管理不完善,信息技术运用不高,致使我国建筑行业安全事故频发,迫切寻求精细化管理理念与BIM技术,以施工安全为主要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新管理理念、新技术的有机结合运用到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建立全员参与的施工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体系,进而验证两者结合对建筑工程安全事故频发控制的有效性,得出精细化管理理念与BIM技术的结合运用到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可全面消除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阐述了BIM技术的基本特征,其后分析了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面临的主要困境,最后提出了一系列BIM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策略及措施.  相似文献   

9.
房青 《砖瓦》2021,(4):127-128
对BIM技术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旨在提高施工质量,效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文献回顾与案例研究的方法,结合BIM技术与实际工程项目,构建一套施工安全领域的BIM应用体系,尤其针对施工安全问题整理、安全交底与安全教育、危险源动态管理3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得到以下成果:结合Navisworks软件与云平台创建一个施工安全问题信息整合平台,在Navisworks软件上构建可视化安全交底模型,建立结合BIM与RFID传感器的危险源动态管理概念体系。  相似文献   

11.
BIM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保障建筑施工安全角度,基于BIM虚拟施工技术,构建了由资料基础模块、BIM虚拟施工模块以及安全监控模块3部分组成的多维数字化安全管理体系,重点分析了其中的关键环节,包括危害因素识别,危险区域划分,施工空间冲突管理,安全措施制定,实时安全监控、安全评价以及基于BIM的数字化安全培训等。并以防范高处坠落事故为例,介绍其应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各行业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建筑信息模型(BIM)作为建设行业数字化、信息化最先进的技术,在我国不但得到了广泛的认知,而且已经逐渐深入到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各个行业。每一项重大技术的使用往往伴随着组织方式的革新,通过对比分析现存大型建设项目组织结构的优缺点,将已广泛应用于建设项目中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与BIM 技术相结合,并对两者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相互之间的影响、作用进行分析,得出扁平化组织结构与BIM 技术的结合能够互相促进,加快数字化项目管理在我国推广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BIM技术将在未来引发建筑业新的革命,相较于当前仅仅重视BIM技术方面的优势,将BIM技术与柔性管理相结合,以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变化为视角分析BIM对建筑业带来的深刻影响,从计划职能柔性化、组织职能柔性化、领导职能柔性化和控制职能柔性化4个角度分析BIM带来的项目管理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我国PPP项目急速发展带来的前期信息管理水平不足、决策不当、把控不严格的问题,以当前PPP项目决策痛点为切入点,分析PPP模式与BIM技术的适配性,构建"BIM+VFM"评价模型,通过BIM模型参数信息实现项目建设成本的快速预估,建立项目数据库为技术经济指标的计取提供依据,利用数字建造优势提高VFM评价的准确度,并通过具体项目实证研究模型的适用性,为PPP模式的项目决策提供参考,从而保证PPP项目的落地率.  相似文献   

15.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的部署要求,以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改进工程建设立项规划审批周期长、制度性交易成本高、工程建设项目报审数据量庞大、附件资料繁杂等问题。基于现有的工程审批平台进行优化,开发建设BIM辅助工程审批管理系统,通过模型轻量化与参数预制与提取,在收集到的信息中抽取审批过程中所需数据、图纸、图像,转化成审批所需表单,形成智能表单并推送至审批平台,为原有审批系统提供自动化计算数据,实现辅助审批、智能监管,集合建设项目设计、施工、维护的动态数据,实现对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等各个阶段进行信息化管理。  相似文献   

16.
随着以BIM、GIS、互联网、物联网、AI、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个大规模产生、分享、应用数据的DT时代已经来临,建筑企业涉及上下游链条长,产生和汇集的数据量非常丰富,这些数据隐藏着建筑立项、设计、施工、交付、运营等过程的价值规律,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建筑业将逐渐进入DT时代,而实现企业数据资产的核心是数字化交付。由于政府和行业尚未制定出数字化交付的具体标准和要求,竣工移交采用的仍然是实体档案为主、电子档案为辅的方式。因此竣工数字化交付是全行业关注的课题,亟需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措施,推进数字化交付的实现。本文全面回顾了工程竣工交付产业链参与方及业务特点,总结分析了工程竣工交付业务存在的关键点及痛点问题,定义了工程竣工数字化交付业务范围及交付对象,提出了基于BIM的工程竣工数字化交付方案,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设计了工程竣工数字化交付系统,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业务数据的汇集问题,实现竣工备案、城建档案、运维交付等数字化集成交付,形成工程数据资产,支撑建设方由建设开发向运维服务转型。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了危险源管理中常用的安全检查表法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结合BIM技术在危险源管理领域中的优势,提出使用BIM技术对安全检查表法进行优化的思路,以此提高危险源管理的效率。经过论证,这种方法能够实现危险源的可视化,对危险源做到查漏补缺,同时有助于施工交底,达到危险源数据集中管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确定建筑施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建筑施工安全评价体系的模型,为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BIM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拥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和趋势。在全行业应用BIM技术的环境下,业界普遍认为BIM技术可以带来较高的经济价值,但是该观点缺少强有力的评价体系支撑。本文根据BIM技术的应用特点,结合问卷调查以及文献归纳的方式,确定绩效评价指标,并利用层次分析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项目的绩效评价体系。将建立的BIM项目绩效评估体系应用于某个已完成验收的BIM试点项目,进行项目绩效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0.
应用BIM技术进行建设工程项目的规范自动化审查和审批,一直是学术界、工业界乃至政府层面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一领域的理论和研究对指导国内建设项目BIM审批平台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对新加坡、韩国和美国的建设项目BIM合规性审查实践进行了研究与梳理,明确了基于BIM的建设项目合规性审查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标准规范语义转译、全生命周期视角下BIM模型质量管控、统一标准的数据集成管理三个方面。通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为我国建设项目BIM审批平台创新发展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