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在电网公司智能电能表应用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取得了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智能电能表的支撑能力,实现智能电能表与用户直接交互用电信息,用户与电网的实时互动,满足电力用户日益增长的互动化需求。通过对双向交互内容、现有智能电能表的改造、通讯组网方式、智能用电信息系统的扩展几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一种依托现有用采系统构建双向交互系统的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2.
用电信息系统构建起电网与用户间的双向智能互动。随着对电力用户信息需求的增长,可靠通信成为实现双向互动功能的核心技术。基于用电信息特征分析和传输性能测度计算,建立用电信息双向互动传输模型,并提出一种可承载多类型用电信息的复合量度可靠通道配置算法。通过对某城区配用电通信网实例仿真,验证算法在多约束电网中可实现保证多种类型信息的可靠传输,有效提升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双向互动性。  相似文献   

3.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已大规模建设并广泛应用,但电网与用户间的双向互动功能还不完善。深入研究了IEC CIM标准与SEP2智能能源采集通信标准,对比分析了两种标准在模型设计方式、资源间关系、数据传输格式、UML模型图、消息响应机制等方面的异同性,提出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互动模型设计方法,融合IEC 61970CIM与SEP2标准中的资源,设计开发采集设备层模型和主站层模型,完善电网和用户的双向互动功能,增强客户用电体验,指导社会科学合理用电,为实现能量流、信息流、业务流的双向交互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用电信息智能化是未来智能电网建设的重点之一。而用户用电信息采集通信传输通道的建设,是实现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主站和采集系统终端之间信息传递、远程控制及与用户双向互动的关键。由于EPON技术的优越性,使其成为了智能电网接入网建设的首选。文章结合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应用需求和现有通讯系统的现状分析,针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与改造中遇到的不同情况提出了基于EPON技术的改造方案。以此为其他地区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与改造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实现电力用户与电力公司双向互动,满足电力用户多元化、互动化的用电服务需求,设计并实现依托于智能用电互动服务平台的海量信息数据和多元化服务,完成面向电力用户的智能家庭能效管理系统设计.本系统是以智能用电互动服务平台为系统支撑,构建智能电表、智能家庭网关、智能交互终端、智能插座和智能电器为依托,支持光伏发电、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充电等系统或设备的接入,结合阶梯电价、有序用电、家庭能耗指数等节能指标,形成电力公司与电力用户能源与信息同步的新型供电关系,为电力用户提供经济高效用电模式为综合体的智能家庭能效管理系统.系统设计具有标准接入、信息共享、高可靠性等优点,将在智能电网与电力用户之间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智能用电的需求下,电力企业可以通过互动用电服务实现与电力客户的友好互动,为电力客户提供智能化和多样化的互动服务。该研究以用电互动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平台,设计构建了智能用电互动化服务应用平台。首先,分析国内外互动服务的发展现状;接着,从互动用电高级应用研究出发,构建高级应用功能,包括信息采集、互动用电、监测与警告、终端作业、信息发布与推送等;最后,探讨支撑互动用电服务的关键技术,包括基于CIM模型的互动业务建模技术、多信道本地通信网的异构融合技术、基于密钥实现安全防护的双向认证加密技术等。该工作可为智能用电互动化服务应用平台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特约主编寄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智能用电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供电端到客户端的重要设备,通过灵活的电力网络、高效设备和信息网络相连,形成高效完整的用电和信息服务网络,实现电力资源的最佳配置,达到降低用户用电成本、提升可靠性、提高用电效率的目的。通过智能用电,电源、电网及电力用户间的信息、能量流的双向互动更为显著,一方面电力用户在优化自身用电的同时以需求响应的形式,主动参与电力系统运行,另一方面电网侧充分了解电力用户的需求,以更为  相似文献   

8.
为了支持电力用户与电力公司实现双向互动,满足电力用户多元化、互动化的用电服务需求,设计并实现了面向电力用户的通用互动服务平台.首先,根据智能用电服务系统整体框架,提出互动服务平台软件架构,为电力软件系统3、4区系统的接入提供设计标准和理论依据.其次,根据平台服务对象,设计平台的主要功能和服务内容.最后,详细介绍平台物理部署结构、安全防护接入方案和互动形式.本平台采用开放式的系统架构设计,具有标准接入、信息共享、高可靠性等优点,将在智能电网与电力用户之间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能源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力用户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实际的用电服务中,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电网与用户双向互动服务能力。以工业互联网云平台为依托,本文提出了智能用电互动模式通用架构。从互动对象各方需求出发,梳理了智能电网与用户用电互动需求具体内容,提出了五个互动对象及其之间的互动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的互动技术架构,并具体介绍了智能用电的互动模式应用场景,以期为进一步的电力用户与电网企业的互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智能电网的信息通信系统是以智能电网发展需求为导向,全面满足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各环节对通信的需求.通过建立通信信息平台,实现电网信息的高度集成与共享,以及电网与用户的信息交流和互动,使整个电网融为有机整体[1].智能用电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环节,随着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我国在智能用电技术领域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活动[2-8],具体表现为:①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智能电能表、电动汽车充电设备与设施、电力光纤到户等关键技术的研究;②智能电能表、光纤复合低压电缆、用户智能交互终端等设备的研制;③智能营业厅、自助缴费终端、视频统一监控平台等多媒体业务大量出现,电力企业与电力用户之间的互通性不断增强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指出高级量测体系是智能电网实现互动的关键,而对电力用户的用电信息数据采集则是互动的基础。简单介绍了高级量测体系的结构与功能,分析了它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差异,并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用户和数据类型基础上,对高级量测体系采集的用电信息作了用户侧和电网公司侧的分类,阐述了不同数据类型对电网公司和不同用户的作用,最后总结归纳了高级量测体系的用电信息数据采集流程。研究内容为分析高级量测体系采集的用电信息对电网和用户产生的不同影响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  相似文献   

12.
智能电网环境下,基于需求侧管理的电力需求实时预测和定价机制对于维持电力供需平衡,削峰填谷至关重要。文中引入贝叶斯信息更新方法对智能电网中用户电力需求信息进行实时预测更新,然后将售电商与用户之间的实时电价与电力需求策略互动行为生成一主多从博弈模型并进行均衡分析。通过数值仿真分析,在与无电力需求预测更新下的智能电网实时定价机制对比以后,发现所提出的具有电力需求预测更新的实时定价机制可以提高用户用电满意度和参与需求侧管理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售电商利润。  相似文献   

13.
在电网与具有新能源分布式发电设备和储能设备用户逐渐实现电能与信息双向互动的背景下,构建一种"网-荷"信息与电能融合的互动分层控制模型。针对售电侧逐渐开放,越来越多具有新能源分布式发电设备用户可以作为售电侧向电网售电的情景,为高效有序地实现用户富余电量上网,提出一种用户公平售电竞价策略。用户公平售电竞价策略沿用Vickrey拍卖规则中第二价位拍卖的思想,采用真实报价以实现用户集群总收益最大。最后,对用户公平售电竞价策略与Vickrey拍卖策略进行仿真对比,结果表明用户公平售电竞价策略提高了用户集群的总收益,进而提高电网用户参与"网-荷"互动的积极性,有效地使分散用户的分布式新能源发电设备集中接入电网。  相似文献   

14.
乔克  颜红  江熙 《供用电》2020,(6):27-32
随着售电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立足当前电力改革形势,进一步挖掘用户价值,提升供电服务质量已经成为电网企业转型的必要手段。提出利用电力业务数据以及多模态双向交互信息融合、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抽取出存在于电力营销数据、客户语言、情绪等信息中的相关特征,实现对电力营业厅客户用电行为、用电习惯的分析,提供针对性、差异化的服务方案,满足客户需求,让电力客户感受更舒适、更优质的服务体验,提高营业厅的服务质量、服务效率。  相似文献   

15.
智能电网下的用电服务新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智能用电是中国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电网的能源使用效率、经济运行和有序用电。基于对智能用电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本文探讨了我国用电服务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结合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计划,从用电业务体系、量测控制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客户服务体系、需求侧管理、检验检测技术6个领域对智能用电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展望了我国智能用电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One of the key concepts of a future“smart grid” is to combine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with an improved electric grid to enable energy consumers to exchange information with energy suppliers in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