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锋 《世界建筑》2014,(3):82-91
大舍建筑事务所用"即境即物,即物即境"来描述近期作品中涉及策略的变化。以此为契机,本文讨论了大舍建筑自2001年成立以来3个阶段中不同的设计策略以及背后的思想动机。最后,本文以龙美术馆为核心,分析了大舍对"物"的强调以何种方式体现,以及所蕴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境物之间     
“即境即物,即物即境”,这是大舍为他们在北京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研究中心举办的X-微展所起的名字.“即”意为接近,境是指“一个空间及其氛围的存在”,而物是指“建筑的实体”.[1]从题目中不难读出,大含将自己的建筑历程定义为对“境”与“物”这两个建筑本体主要构成元素的探寻.它像一个不断接近的过程,却因为目标与路径的迷惑而产生曲折与跌宕.这种情节也暗藏在这个命名中:“即境即物,即物即境”,词序的转换在这里有着特别的含义,它用一种简单而分明的方式体现出大舍在“境物”之间的权衡与选择.如果说,大舍早先的设计策略更倾向于“境”的营造,那么,他们近期作品中的一个新动向是“物”的构筑开始占据更重要的位置.这种变化戏剧性地体现在龙美术馆与大舍之前作品的强烈差异之上,在设计策略与建筑语汇背后,所隐含的是建筑师对于建筑本源价值与实现手段的不同思考.  相似文献   

3.
境物之间     
正"即境即物,即物即境",这是大舍为他们在北京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研究中心举办的X-微展所起的名字。"即"意为接近,境是指"一个空间及其氛围的存在",而物是指"建筑的实体"。~([1])从题目中不难读出,大舍将自己的建筑历程定义为对"境"与"物"这两个建筑本体主要构成元素的探寻。它像一个不断接近的过程,却因为目标与路径的迷惑而产生曲折与跌宕。这种情节也暗藏在这个命名中:"即境即物,即物即境",词序的转换在这里有着特别的含义,它用一种简单而分明的方式体现出大舍在"境物"之间的权衡与选择。  相似文献   

4.
材料背后     
文章记录了建筑师张斌与水雁飞的一场对谈。对谈从对材料的认知开始,逐渐梳理出两条线索:一是建造体系演化的社会历史背景,二是基于时间和地点的现实营造条件。之后,两位建筑师就材料的"真实"与"效果"、"强烈"与"暧昧"以及材料的维护和时间性进行了探讨。最后,对谈延伸至致正建筑工作室的实践,阐述其试图综合建立人与空间的平等互动的建筑态度。  相似文献   

5.
正在龙美术馆西岸馆之后,大舍新办公室是建筑师柳亦春自己编撰任务书、自己设计、自己监理的特殊项目。这栋位于上海徐汇区滨江地带毗邻艺博会双年展主展馆的小房子,承载着地方政府艺术产业兴市的梦想,更承载着建筑师近年来对"何谓建筑"这一基本问题的基本思考。在本次对谈中,柳亦春诚恳且平实地讲述了自己在新大舍设计中的理念、态度以及方法。1梧桐树与U型院|刘东洋|恭喜大舍的建筑师们乔迁新居。我们今天就聊聊这个新居,因为它是一类非常特别的项目:建筑师本人既是业主,  相似文献   

6.
即物即境     
正柳:2013年我们在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建筑中心做了一次大舍建筑作品展,当时把展览名称定为"即物即境",结合这次展览,青锋写了一篇题为《境物之间》的评论,为大舍的设计做了一次小总结。两年后,青锋先生的建筑评论结集出版,分别让我俩给他当时的评论写点感想,我看到你的回应里对"物"与"境"有了新的看法,能再说说吗?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彼得·卒姆托的马桑斯老年公寓等三个作品以及大舍的龙美术馆(西岸馆)为例,从“材料-结构-空间”匹配的角度,探讨建造逻辑与空间组织同步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8.
对话大舍     
正UED:大舍从前一时期的"即境",到现在的"即物"甚至是物境相融,这些思想上的转变,是如何通过建筑语言来表现的?陈屹峰:十多年来设计实践的目标的确有些转变,从最初的营造情境到目前的寻求意义。我认为这种改变根本上是基于对建筑本体的不同认识,当然在设计表达上也会有所流露,比如说在材料的运用方面逐渐由抽象转向具体。过去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采用"去材质化"的做法,把材料的特征抹去,让建筑还原到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园冶》中"因、借、体、宜"这一造园原则的重新理解,结合龙美术馆西岸馆、艺仓美术馆、民生码头及8万吨筒仓改造性再利用、杨浦边园等4个上海黄浦江边的改造设计项目进行了自我辨析,以探讨"因借体宜"对于更为广泛的建造活动的意义,以及一些相关的、具体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0.
附录     
正针对大舍前后两个不同时期的设计理念,专辑在最后部分,选登了《记忆的艺术》与《境物之间》两篇评论性文章。《记忆的艺术》一文中,作者主要对大舍2008年以前的项目从现象学的角度予以评价。这一时期,大舍追求"即境"的设计思想,从地域性出发,将江南与园林的特色融入设计之中,创造出建筑独特的情境之感。而节选的《境物之间》一文中,则重点分析了大舍2009年以后的项目对"物"的强调以及所蕴含的  相似文献   

11.
博物馆     
龙美术馆LONG MEISHUGUAN大舍建筑:混凝土的魅力——龙美术馆(西岸馆)龙美术馆西岸馆位于上海市徐汇区的黄浦江滨,基地以前是运煤的码头,设计开始时,现场有一列被保留的20世纪50年代所建的大约长110米、宽10米、高8米的煤料斗卸载桥和两年前已施工完成的两层地下停车库。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记录邓敬等就成都蓝顶美术馆对刘家琨进行的访谈。访谈基于对蓝顶艺术村美术馆的在场体验,内容涉及美术馆的理念定位、设计立场、体量处理、空间体验、材料选择及施工等话题,对谈深入展现了刘家琨基于具体现场的处理策略。  相似文献   

13.
冯仕达?  柳亦春 《建筑师》2022,(5):124-132
本文关注跨文化交流与大舍主创建筑师柳亦春设计理念的发展,并以建筑结构、建造和效果之间的关系作为 焦点。对谈录凸显了话题及概念的复杂状况,排除了“引进外国概念”与“直接学习”等各种简单思维,并分析建筑师 讨论的具体语境。在这其中包含3个问题:1)柳亦春、坂本一成、1920年代德国对结构是如何理解的?2)如何看待 大舍近十年来项目中结构、建造及氛围之间的关系?3)如何看待近十五年来中日、中西建筑师跨文化交流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14.
即物即境     
柳:2013年我们在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建筑中心做了一次大舍建筑作品展,当时把展览名称定为“即物即境”,结合这次展览,青锋写了一篇题为《境物之间》的评论,为大舍的设计做了一次小总结.两年后,青锋先生的建筑评论结集出版,分别让我俩给他当时的评论写点感想,我看到你的回应里对“物”与“境”有了新的看法,能再说说吗?  相似文献   

15.
《钢结构》2012,(7):94
Hugh Broughton事务所在设计竞赛中获胜,将为Welbeck地产公司的"波特兰藏品"(Portland Collection)设计一座新的展馆。新展馆将建造在诺丁汉郡现有的Harley美术馆的花园墙面的旁边。除了新展馆还将对入口处进行整修。美术馆馆长Lisa Gee透露说,Broughton在竞赛中以微弱优势胜出,美术馆很高兴能与之合作,开发出具有启示性的建筑,陈列与波特兰公爵和伯爵相关  相似文献   

16.
庄慎  徐好好 《新建筑》2015,(3):24-29
庄慎与徐好好通过对谈讨论了在建筑改造中,关乎"日常、转型、技术、原型"的思考。庄慎与他的团队在建造活动中采用的策略是:通过对生活的理解、对适度技术的创造、对经典及其转移的恰当运用,帮助方案中行为模式的翻译和空间结构的转型。这种超越新旧对比的续造,给建筑实践提供了一个具有反思精神的角度。  相似文献   

17.
正根隐喻:"切断的结构"与场所废墟奥山:龙美术馆应该是你们最大的项目了吧?至少这对于我们是一个大项目,即使在东京这也是一个大项目。柳:如果不算一些高层建筑的项目,这确实是一个大的项目,我们还设计过一个位于嘉定的市民中心,比这个项目面积大,但是未能实施。就单体的公共建筑而言,这确实是最大的一个。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大舍工作室的上海西岸龙美术馆为例,从建筑学空间结构的逻辑入手,解读龙美术馆的单一空间、空间序列、场所营造和建筑技术.并充分结合感性认知与理性分析,把抽象的空间真实化,使我国当代美术馆空间氛围成为可理解的,以期为当代美术馆空间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单元聚合空间是空间组织的一种重要方式,单体如何形成、单元如何聚合空间以及单元的材料构造引发的体验性是该文的核心.该文以龙美术馆和瓦尔斯浴场的单元空间设计与组织为例,结合相关文献和图解分析,分别从场所要素、空间聚合、材料构造进行分析和比较,两处建筑在面对不同设计问题均采用单元聚合方式:在场所部分高度抽象场所要素从而转化为...  相似文献   

20.
对话大舍     
UED:大舍从前一时期的“即境”,到现在的“即物”甚至是物境相融,这些思想上的转变,是如何通过建筑语言来表现的? 陈屹峰:十多年来设计实践的目标的确有些转变,从最初的营造情境到目前的寻求意义.我认为这种改变根本上是基于对建筑本体的不同认识,当然在设计表达上也会有所流露,比如说在材料的运用方面逐渐由抽象转向具体.过去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采用“去材质化”的做法,把材料的特征抹去,让建筑还原到某种抽象状态.现在我逐渐认识到,“物”的具体性中也存在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抽象地还原意味着这部分意义的丧失.因此近阶段的实践中,我在尝试保留或部分保留材质特征的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