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稠油O/W型乳状液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庆黑帝庙稠油为研究对象,依据稠油乳化降粘原理及O/W型乳状液的形成机制,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类型及添加量,碱的添加量,温度、油/水比、振荡方式等因素对稠油O/W型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为筛选降粘剂复合配方及选择降低粘工艺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结合稠油乳化降粘机理,降粘剂的组成及其研制思路,综述了复配型,耐温型,聚合物型,易脱水型,纳米助剂型,低成本型乳化降粘剂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乳化降粘剂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结合稠油乳化降粘机理,降粘剂的组成及其研制思路,综述了复配型,耐温型,聚合物型,易脱水型,纳米助剂型,低成本型乳化降粘剂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乳化降粘剂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小洼油田特稠油降粘剂配方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荧光法测定了辽河油田小洼油田3050井特稠油乳化HLB值。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为主剂,快速渗透剂为辅剂,按一定比例合成得到了水基降粘剂配方。室内实验结果表明,该降粘剂配方具有良好的乳化降粘性能(降粘率不低于98%)和配伍性能(与破乳剂),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特稠油降粘用水基降粘剂。  相似文献   

5.
为完善武强油田稠油井的开采工艺技术,本文系统研究了原油物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技术措施的影响。在油井的分类、加药周期、掺水量、1.14KV电力系统等化防技术方面均有所创新。该技术对同类油田的开发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太平 《湖北化工》1998,15(1):22-24
研究了降粘剂对稠油乳化流动性的改善,并对乳化降粘剂进行了筛选,认为SPCP降粘剂是一种性能优良的价廉降粘剂,并研究了其合成方法。  相似文献   

7.
稠油资源丰富,正在被日趋广泛开发利用,由于稠油中的胶质和沥青质使其黏度较高,导致稠油的输送异常艰难。本文主要以稠油及其乳状液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稠油及其乳状液的流变性,并分析含水率、矿化度、碱含量、搅拌速率等对稠油-水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稠油粘度会明显降低;在单因素实验中,一定程度上,碱含量对乳状液表观粘度无明显影响规律,碱含量增大,表观粘度变化幅度很小;考察了不同含水条件下乳状液的表观粘度,其影响规律为含水率越远离反相点,降黏效果较好;搅拌速率和矿化度对于稠油/水乳状液表观粘度的影响规律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聚合物作稠油降粘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聚丙烯酰胺、乳化剂等组成的稠油降粘剂能极大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成本较低 ,乳化降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稠油石油酸盐及其对稠油乳化降粘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辽河稠油为原料,采用脱酸剂法,对稠油中的石油酸进行抽提,然后分离出石油酸盐回注到稠油中,进行乳化降粘。考察了复合萃取剂用量、抽提相分离温度、相分离时间、脱酸剂油比、碱酸摩尔比及萃取次数等因素对抽提酸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抽提酸的最佳工艺条件:复合萃取剂用量60%,碱酸摩尔比1.0,剂油比2.0,80℃保温分相2 h,在该条件下,分三级萃取,环烷酸抽提效率达到92.20%,脱酸剂收率可达96.18%;并测试了石油酸盐对稠油的乳化降粘性能,结果表明,稠油石油酸盐与其它表面活性剂进行简单复配,对辽河稠油和渤海稠油等环烷基或中间基稠油有明显的乳化降粘效果,降粘率分别达到90%和80%以上,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我国稠油资源十分丰富,据估计约为250亿吨左右,占石油总地质储量的28%。降低稠油黏度和改善稠油流动性是解决稠油开采、集输和炼制问题的关键。重点了研究采用化学方法对稠油进行降粘,并进行一系列的降粘实验。通过实验研究乳化稠油降粘和化学降粘剂降粘的降粘效果及使用条件,最终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筛选15%高效氟吡甲禾灵水乳剂的乳化剂,研究乳化剂用量以及有机溶剂添加量对高效氟吡甲禾灵水乳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测定水乳剂液滴的平均粒径和热贮试验进行试验。[结果]数据表明:不同乳化剂所形成的水乳剂稳定性不同,以OP-10P作为乳化剂,用量在6%时高效氟吡甲禾灵水乳剂稳定性最好;甲苯添加量为12%时可获得稳定性较好的水乳剂。[结论]乳化剂种类、乳化剂用量以及溶剂对高效氟吡甲禾灵水乳剂的稳定性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目前国内原油集输情况来看,由于我国各采油区块生产出的原油采出液大多为易凝高粘含蜡原油乳状液,因此油气水混输的集输方式已成为油田集输的主要输送方式。油水混合物在井口、机泵和节流阀等处受到高速剪切易形成乳状液。乳状液流变性非常依赖其形成的条件,并且由于分散相液滴的存在以及其与蜡晶的相互作用的两大因素影响,其流变特征比原油更加复杂。文章着重探讨含水率与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搅拌速度、搅拌时间以及温度等外部因素对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实验表明:随着搅拌时间增加,乳状液分散相平均粒径减小,粒径分布更加均匀,所得乳状液更加稳定;在搅拌作用初期,随着搅拌速度增加,乳状液分散相平均粒径变小,乳状液稳定性增强,但当搅拌速度达到某一值时,乳状液分散相平均粒径不再继续减小反而增加,乳状液稳定性降低;温度越高,乳状液分散相平均粒径越大,乳状液稳定性越差。  相似文献   

14.
农药水乳剂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刘钰  温劭  王伟 《世界农药》2009,31(4):43-49
试验和试验样品检测数据充分说明了水乳剂分散体系的平均粒径和制剂稳定性与水乳乳化剂的品种和用量有密切的关系,而与制备时剪切输入的能量多少关系不大。乳化剂的选择是生产合格水乳剂的关键。在配制水乳剂时,要根据合格水乳剂需要而确定表面活性剂(乳化剂)的量,同时也要考虑水乳剂被喷洒使用时对靶标的润湿、展着、覆盖和附着等因素的影响。使用液体农药或低熔点农药制备水乳剂时应经过试验确定溶剂的加入量,以保证制剂分散效果和稳定性。水乳剂被稀释时入水自然扩散性(初乳化状态)与制剂黏度有关,与制剂的稳定性和平均粒径没有直接关系,所以不能像乳油那样用入水自然扩散情况评价水乳剂的乳化分散情况和内在质量。  相似文献   

15.
《云南化工》2015,(3):21-23
复合油相材料是影响乳化炸药稳定性能的重要因素。对复合油相材料中高分子乳化剂、SP-80和卵磷脂用量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复合油相材料中高分子乳化剂的质量分数为12%、SP-80的质量分数为23%、卵磷脂的质量分数为3%时,乳化炸药在高低温循环试验时电导率最低,稳定性最优;经常温储存试验验证,该配比在实际生产中有效,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乳化液膜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煤油为膜溶剂,采用PNS-89414等表面活性剂,按液膜提取方法,研究了各种因素对多重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如乳化剂、渗透压、粘度、内相试剂的浓度和搅拌工艺等。结果表明,它们对多重乳状液稳定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了考察硅丙乳液聚合过程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对硅丙乳液进行配方设计,考察了有机硅单体的用量、滴加方式、种类、反应温度等对乳液聚合过程及乳液稳定性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有机硅单体用量为5%时,乳液聚合稳定性和乳胶膜耐水白性达到平衡,平均凝胶率为0.09%;采用核壳结合滴加方式,乳液聚合稳定性最佳;使用有机硅单体A-174所得乳液平均凝胶率最小;当反应温度为80℃时,单体平均转化率和聚合稳定性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苯丙乳液进行配方设计,考察了玻璃化温度,乳化剂类型、用量及配比和第2次滴加单体的组成对乳液冻融稳定性的影响。乳液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乳液聚合物玻璃化温度为15.7℃时,其冻融稳定性和成膜性能达到均衡;选择阴离子乳化剂脂肪醇聚氧丙烯醚硫酸钠和辅助乳化剂烯丙氧基羟丙基磺酸钠搭配,乳化剂占单体用量的1.5%,预乳化液和打底液中乳化剂分配比例为1∶1~2∶1,第2次滴加单体选择甲基丙烯酸甲酯和部分丙烯酸搭配,乳液冻融稳定性最佳。  相似文献   

19.
应用加速量热仪研究了乳化炸药使用的油相材料对硝酸铵和乳胶基质热稳定性的影响;获得了热分解温度和压力对反应时间、反应速率对温度的曲线;详述了其热分解过程.结果表明,乳化剂对于硝酸铵和乳胶基质的热稳定性影响较大,而油类物质则基本无影响.在满足工艺生产要求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油相材料对于乳化炸药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原油组分对采出水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界面张力仪、表面粘弹性仪和浊度仪,研究了原油组分对桩西采出水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各组分在模拟油中的浓度相同时,沥青质的界面张力最小,蜡组分的最大,胶质的居中;在相同的剪切速率下,沥青质的界面剪切粘度最大,蜡组分的最小,胶质的居中.原油组分浓度增加,组分模拟油油水界面张力减小,界面剪切粘度增加,乳状液稳定性增强.分离组分模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强弱顺序依次为:沥青质组分>胶质>蜡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