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探索工程图学的有效教学方法,论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在对图感因素进行深层分析和认知的基础上,研究丰富了图感的概念及其本质特性;结合教学工作实际探索了图感培养的方法,以期创造更加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图学文化水平和图学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
阿克发公司的R.Koslowsky于1936年发现了金增感技术,并应用于阿克发全色ISS等胶片的制造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技术公开,并被广泛应用到高感微粒胶片的制造中(见“写真工业”昭和27年11月号“高感胶片的秘密”一文)。金增感后乳剂感光度的增加情况如图1,成熟时间和感光度变化如图2所示。  相似文献   

3.
基于长时平均频谱的"文本无关"话者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宏  向大威 《声学技术》2002,21(1):59-62
文章在动窗离散傅立叶变换为基础获取说话人的长时平均频谱(即短时频谱的长时平均),然后将长时平均频谱经过能量归一化和频率归一化后作为“文本无关”话者识别的语音特征。分析之前,语音样本经过频域预知权和时域汉明窗加权处理,并利用帧能量门限自动去除了样本中的寂静段。通过在小人群范围内对该方法的大量实验,得到很好的话者识别效果。另外,作为“文本无关”话者识别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文章还利用短时频谱分析给出了话者语音样本的窄带三维语图和宽带三维语图,它们能清晰地给出话者语音的时变频率特征。  相似文献   

4.
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创新意识,是改进高校工程/机械相关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工程/机械技术基础课程群教学、科研的状态,阐明创立“工程/机械创新教学”基地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以及对培养学生思维综合创新能力的促进性,并提出该基地的组建规划和相应的功能-结构模块图。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思维导图在设计类课程教学中的创新应用路径和方法,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方法:课题组在认知学习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从教学形式、教学活动、考核方式和教学工具几个方面进行了思维导图在设计类课程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研究。结果:提出了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设计类课程教学的创新改革方案,并通过实验课进行验证,完成了工业设计手绘线上课程的建设。结论:思维导图能帮助实现“互联网+”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创新,提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信心。。  相似文献   

6.
本文详细回顾了感光化学新兴的研究领域“空穴-电子化学转化器”的研究历史,介绍了目前在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状况,展望未来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7.
工程制图中教学难点的"体验教学"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验教学”是一种适应新经济时代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此理念指导下,作者以营造“体验”环境,建构由低级向高级过渡渐次递进的“体验”历程为手段,应用最新的JAVA3D技术设计了工程制图模型的参数化虚拟实验系统,并针对工程制图中的教学难点,即截交线和相贯线进行了相关的“体验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图乘法”在力法教学中的应用,阐述了“图乘法”的教学要点,系统的总结了其使用条件;结合实例探讨了在力法计算中应注意的一些闯题,对于学习者熟练的使用力法解决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建筑制图"网络课件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制开发面向学生自主学习的“建筑制图”网络课件既要遵循建筑制图一般的教学规律,又要体现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的鲜明特色,以“图”作导学的教学设计应成为研制开发课件的指导思想,页面设计是关键,素材制作是核心,每个页面都以图形及适量的文字说明学习内容,对重点难点部分用三维动画辅助说明,对作图过程用二维动画进行模拟,对较复杂的图形用放大、拖动的技术表现局部细节。  相似文献   

10.
虚拟现实(VR)电影是将VR技术与电影艺术融合在一起的全新电影形式,其最直观的两个特征是“交互”和“沉浸”,其中沉浸感大多是通过“交互”来强化的。因此,本文通过研究VR电影中不同交互方式对沉浸感的影响,致力于找出更适合VR电影的交互方式,从而增强观影沉浸感。通过对当前主流的“手柄交互”“裸手交互”两种VR技术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手柄交互”方式会使观众在观影中产生间离效果进而影响沉浸感,而“裸手交互”通过增强观众在观影时的“身体在场”幻觉,营造出最大程度的临场感,并将VR电影“热媒介”的属性进一步强化,增强了观众在观影时的沉浸体验,使观众体验真正意义上的沉浸式全感官电影。  相似文献   

11.
王睿娜  陈友林  韩磊 《包装工程》2018,39(19):58-64
目的针对卷烟条盒商标纸出现的"水雾"和"磨花"等问题,从商标纸、薄膜、美容器等方面找出改进和解决措施。方法对商标纸、薄膜、美容器等3个因素进行三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寻找影响卷烟条盒包装耐水雾和耐磨花的因素。结果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影响条盒包装耐磨花的主次因素依次为美容器、薄膜、商标纸;影响包装耐水雾的主次因素依次为美容器、商标纸、薄膜;从薄膜方面解决"磨花"和"水雾"问题时,改进方向主要是改进其耐摩擦性能,并适当提高雾度;从商标纸方面解决"磨花"和"水雾"问题时,改进方向主要是进行油墨和光油的选择,干燥功率和速度等的优化,并适当提高摩擦因数;从美容器方面解决"磨花"和"水雾"问题时,首先考虑将美容器升级为活动结构,并适当降低温度。结论薄膜、商标纸对耐磨花指数、耐水雾指数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仅当美容器升级为YTCJ-R2活动全自动装置美容器时,磨花现象得到明显改善,水雾现象基本解决,其对薄膜、条盒商标纸材料亦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庞观  张夫也 《包装工程》2017,38(18):77-81
目的厘清设计中"传"与"达"真正的含义,以及设计师应该在怎样的思维角度上考虑信息的分析与处理。传递信息与交互信息,必需达到同一频道对话、通达,而非仅仅技术手段的交流。方法研究信息发出方和接收方所处的时间、地点、条件(外因),提高信息传递和交互的效率,实现传达信息的目的。结论使设计者明确信息的传达要达到目的、提高设计效率,即认识到信息传达与交互的有效方法,外因(语境)的重要性。跳出常规思考模式看问题,从更宏观的角度解决"传"与"达"的功效性。  相似文献   

13.
春节前后,内地民众在香港大量购买婴幼儿奶粉,使得香港一度出现奶粉供应紧张的局面,其中一种婴幼儿奶粉甚至断货超过一个星期.此后,澳门也出现了内地民众大量购买婴幼儿奶粉,导致澳门市场也出现了奶粉短缺的状况.  相似文献   

14.
喻仲文 《包装工程》2016,37(12):172-175
目的旨在探讨《易传》中"法天则象"的基本含义,它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原始的表达。方法通过对《易传》中"法天则象"含义的训诂,结合先秦时期设计实践,揭示了《易传》中"天"的两个维度,一是时间维度,如春夏秋冬等"四时";二是空间维度,即"天象"、"天文"。"象"既指卦象,也指星象。结论 "法天则象"表达了中国古代设计与天地四时秩序的统一,表现出中国古代设计尊重、顺应自然,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应的设计智慧。  相似文献   

15.
如何通过设计促进人个体、人与人、人与物的健康状态,如何通过设计应对国家及全球的健康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邓嵘教授的《健康设计思维与方法》,从个体健康走向健康系统,从绝对稳态走向动态平衡,从被动健康走向主动健康,为健康设计从认知走向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从“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和“检测/校准实验室认可”的要求入手,探讨两者的本质区别和联系,从而使具有“双重身份”的检测人员能够在工作中理清思路,使质量体系能够在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中有效地运行。  相似文献   

17.
官欣悦  万萱 《包装工程》2021,42(16):314-322
目的 总结国内礼品内包装设计的突出问题,结合日本礼品内包装设计案例分析,从内包装的"形"与"情"两方面把握设计要点,汲取优秀设计经验,优化中国礼品内包装设计,让礼品从包装的细节传达送礼者的情意,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送礼需求.方法 利用案例分析法,阐述中国礼品在"形"—内包装结构、内包装材料、内包装视觉设计三方面的实际现状,重点剖析日本礼品内包装的"形"之下所蕴含的"情",总结出"形、情兼备"的礼品内包装设计要点.结果 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出日本礼品内包装优秀经验与中国礼品内包装设计的不足之处,针对内包装结构、内包装材料、内包装视觉设计三方面提出设计要点.结论 通过到日本、国内的实地调查与网络调查,对搜集的中日礼品内包装设计资料进行具体分析,并针对内包装结构、材料、视觉设计总结出设计思路,把握礼品内包装"形"与"情"之间的关系,以期能够打造出有温度、有质感的礼品,更好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提升在传统佳节送礼的仪式感,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卖洋快餐的餐厅开始卖米饭炒菜,喝咖啡的地方有了碧螺春,卖牛奶的厂家拓展新路进军保健品,种种“拓展”让大家都耳目一新,但也质疑声一片。“专”与“广”,你选择哪一个?  相似文献   

19.
赵大庆  杨锋 《材料导报》2001,15(11):1-3
纳米科技有“top down”和“bottom up”两种研究方法,这两种研究方法中“top down”方法是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科研方法,但是决不能忽略甚至放弃“bottom up”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因为“bottom up”方法代表着纳米科技发展的未来。这是对我国纳米科技发展策略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Mastering supramolecular self-assembly to a similar degree as nature has achieved on a subcellular scale is critical for the efficient fabrication of complex nanoscopic and mesoscopic structures. We demonstrate that active, molecular-scale transport powered by biomolecular motors can be utilized to drive the self-assembly of mesoscopic structures that would not form in the absence of active transport. In the presented example, functionalized microtubules transported by surface-immobilized kinesin motors cross-link via biotin/streptavidin bonds and form extended linear and circular mesoscopic structures, which move in the presence of ATP. The self-assembled structures are oriented, exhibit large internal strains, and are metastable while the biomolecular motors are active. The integration of molecular motors into the self-assembly process overcomes the trade-off between stability and complexity in thermally activated molecular self-assemb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