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世界建筑导报》2002,(4):132-135
除满足基本的项目要求外.本设计的最初设计目标是创造一个与周围的城市肌理相协调的综合体.并且鼓励从城市中心往南沿主要城市走廊的城区开发。  相似文献   

2.
面向新世纪,按照努力把天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和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的要求,天津在中心城区规划了高产,畅通的快速路系统。本文叙述天津中心城区快速路系统的布局、规划建设标准、目前建设状况、交通特征、完善建议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位于顺德中心城区的顺峰山公园从选址、立意、空间尺度、景观风格以及配套设施方面都独具特色,对顺德中心城市的城市风貌、生态与休闲体系的确立起着十分关键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民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对城市水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城市中心城区的现状水环境问题突出,且受到污染来源复杂、建设空间不足等限制,其治理模式不同于常规河道治理。以深圳市福田区这一典型超大城市中心城区为例,在进行污染物来源量化分析的基础上,从点源控制、面源削减、内源治理、疏浚活水、暗渠揭盖、长制久清6个方面构建从源头到末端的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体系,探索了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的达标路径和思路,以期为其他同类型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城市的现代化,是由良好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市民和现代化的城市管理共同构成。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最重要的是要依靠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要把我市中心城区建设成为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成为有活力、有实力、有魅力的城市,就要求城市管理工作必须适应新时划中心城区发展的需要,就要转变管理理念,探索新的管理模式,规范管理行为。关键是要实现“三个转变”。  相似文献   

6.
天津市中心城区边缘区的规划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翟国强 《城市规划》2007,31(10):23-29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扩展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与乡村各种要素功能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所形成的独特地域,在城市空间扩展进程中,中心城区边缘区的发展与演化是城市空间发展的必要一环。文章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了中心城区边缘区发展的界限范围,并且将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通过对天津的分析,强调城市中心城区以及边缘区的区域群体发展中的规划设计和控制引导,以此来探求中国城市化空间构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公园里的中心城区——福田公园城市建设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殷学文  于光宇 《风景园林》2020,27(10):27-31
近年来公园城市开始成为高品质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通过对相关理论背景的研究,并结合福田公园城区规划的项目实践,探讨中心城区建设公园城市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福田区以建设“公园里的中心城区”作为总体愿景,创新性地提出2个层次目标,分别是以绿为底构建公园城区活力网络,整合公园绿地、公共空间与公共服务;以人为本让公园融入城市生活,从“空间营造”到“场景塑造”。通过强化连接、城园融合、活力提升三大策略落实福田公园城市建设发展路径,为中心城区建设公园城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管理中实施包街定岗的措施,这是东营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东营区分局从学习张家港市城管执法经验后,根据东营中心城区的实际而采取的一项新的举措,自运行以来,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理念——面向2049探讨中心城区整体创造理念 一直以来,中心城区作为北京城市发展的核心,也是北京城市定位的集中体现,中心城区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如旧城保护、空间布局调整等也是长期以来首都发展建设工作中的焦点问题.面对旧城保护与新区发展这个围绕着北京发展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矛盾,如何实现中心城区的有序发展仍然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中心城区概念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心城区规划在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被明确规定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部分,但只是在其中提出中心城区规划的内容。对中心城区的概念没有明确解释:直至目前,国内的法律、文件及权威部门均没有对中心城区的概念作出明确界定,对中心城区概念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同时还存在着一些如主城区,中心城等一系列的概念,在使用时,较为混乱。中心城区规划是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重要内容.如果不对中心城区的概念作出辨析,势必影响中心城区规划的科学性.进而导致城市总体规划的不合理性。因此.对中心城区概念的辨析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以郑州主城二七中心区为案例,阐述其需要破解的核心问题,从区域发展SWOT分析、公共中心体系.总体定位、功能构成、交通支捧等方面探讨整体解决中心区综合难题的途径,同时,基于研究分析结论得出基于多重城市尺度的城市设计综合对策.  相似文献   

12.
城中村改造开发模式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中村是我国快速城镇化、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二元体制下出现的空间地域实体,城中村的存在会产生很多社会问题,但同时在流动人口城镇化的过程中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城中村改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文从城中村改造中直接涉及的四个利益群体入手,通过不同的组合及关系对比,分析各种已有的改造模式优劣、特点及可行性,以期对将要进行大量城中村开发改造的城市起到一定借鉴、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了国际大都市、亚太区域大城市和国内大城市等三个层面城市 ,从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综合服务功能、综合发展环境、综合创新环境、综合管理水平和市民综合素质等六个方面 ,与上海市进行综合比较 ,得出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九大薄弱环节 ,并提出了提升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彭刚  黄国军 《山西建筑》2007,33(26):62-64
介绍了国内城市中心区历史建筑保护的现状,提出了现阶段城市中心区历史建筑的保护策略,并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促使人们从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战略的角度积极地对城市中心区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5.
城市中轴线承载着历史古城城市文脉的传承和变迁,活化城市中轴线对于解决城市文脉丧失、活力衰退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文脉主义理论,结合历史古城城市中轴线失活的实际情况,从撷取文脉基因、移植文脉单元、塑造文脉空间、营造场所精神、传承文化风貌等方面提出了历史古城城市中轴线活化策略,并将其应用于开封城市中轴线活化实践,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杨博  殷明  郑思俊 《园林》2021,(2):19-24
高密度城市更新背景下,人工型城市困难立地(Artificial Challenging Urban Sites,ACUS)在公园绿地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彰显。文章基于2008-2019年上海市中心城(外环线以内)公园绿地(G类)遥感解译数据,对其中由人工型城市困难立地改建的公园绿地的规模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由人工型城市困难立地改建的公园绿地,在上海市中心城公园绿地建设中的典型增益作用,至少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对中心城公园绿地的用地资源增补效益;二是对中心城公园绿地的空间位置前移效益;三是对中心城公园绿地的景观格局提升效益。ACUS绿地对高密度城市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的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7.
系统理论指导下的城市公共安全体系优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包括: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未能有效地纳入到城市规划的战略当中,造成城市公共安全发展先天不足;各单灾种规划各行其是,缺乏多灾种之间的系统性与协调性;各级政府被动地就事论事,处理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缺乏系统性,各部门联动性不强。在分析这些原因的基础上,借鉴中医系统治疗的相关理论,提出了城市公共安全体系规划的系统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空间结构优化、城市公共安全体系支撑系统优化以及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管理系统优化等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8.
郭勇军 《城市建筑》2013,(12):22-22
对城市发展历程的研究,可以得出城市的发展规律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对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郑州作为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特别是以郑州为中心的都市圈,在中原崛起规划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郑州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将直接带动中原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is article, using data obtained during a survey conducted in Radnor Township, Pennsylvania—just outside of Philadelphia, tries to answer four basic questions concerning suburban use of the central city. First, how often do suburbanities take advantage of (or use) the cultural, recreational, and shopping facilities of the central city? Second, are there any meaningful social-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that affect the rate at which suburbanites use central city facilities? Third, are commuters more likely to use central city facilities than are suburbanites who do not work in the city? And, fourth, does length of residency in a suburban community affect the rate at which suburbanites use the central city? The survey showed that about 50 percent of the suburban families use the city once a month or less. Meaningful relationships were found between most social-economic factors studied, including regular central city commuting and length of residence in the suburb, and central city u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