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本文从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技术方法三方面全面地论述解决茶饮料生产中的茶汤沉淀问题。  相似文献   

3.
环糊精用于茶汤转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国宏  孙奇 《食品科学》2000,21(12):95-99
当热的茶汤冷却休汤会逐渐变浑,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出现沉淀。茶汤的这种特性给茶饮料的生产带来了严重的技术问题。本文论述了用β-环糊精防止茶汤低温浑浊的条件和转溶方法。对比了这种方法与其它转溶方法对茶汤品质影响的大小,研究了转溶工艺条件对茶汤色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客家黄酒中多酚类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客家黄酒中绿原酸等7种多酚类物质的方法,测定了陈酿3年内不同阶段客家黄酒中多酚类化合物的动态变化,以及市售不同品牌黄酒中7种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结果显示:陈酿3年内,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部分多酚类物质呈增加趋势,部分多酚类物质呈减少趋势。不同品牌的客家黄酒和江浙黄酒中多酚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有较大差别。其原因一是黄酒中的多酚类物质是一个水解性单宁分解成单体酚类和单体酚类络合沉淀的动态平衡过程,二是不同品种、不同产地的原料差异所致。采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300 mm×4.6 mm,5μm)分离,以乙腈-3%乙酸为流动相,线性梯度洗脱,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以7种多酚类物质的峰面积与标准溶液中该物质的含量作校准曲线,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9,相对标准偏差0.7%~2.5%。  相似文献   

5.
多酚类物质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次级代谢产物,因其有多种生物活性而被国内外广泛关注。基于对多酚类物质在消化过程中稳定性变化研究,将不同的酚类物质在胃肠道中的吸收情况以及影响酚类物质含量的因素进行总结,为多酚类物质在食品工业中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杏仁种皮中含有膳食纤维、多酚类物质和黄酮类物质等。采用乙醇溶剂提取杏仁种皮中的多酚类物质,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浓度50%、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1 h、料液比1 g∶15 mL,总多酚提取率达到90.35%。  相似文献   

7.
采用纸片法和二倍稀释法测定灰树花多酚类物质对食品加工、储存过程中常见腐败菌种的体外抗菌活性及最低抑菌浓度(MIC),并且也研究了灰树花多酚类物质的抑菌活性与温度和pH值的关系。结果表明,灰树花多酚类物质对细菌和酵母菌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霉菌的抑菌效果不明显。对大肠杆菌、产气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32.5μg/mL、260μg/mL、65μg/mL、130μg/mL;对红酵母、黑狮酵母和白假丝酵母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8.2μg/mL、65μg/mL、32.5μg/mL。热处理对灰树花多酚类物质的抑菌效果影响较大,当温度超过60℃时,灰树花多酚类物质起不到抑菌作用,并且在pH值为2~4的范围内灰树花多酚溶液对细菌和酵母菌有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中多酚类物质提取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马铃薯多酚类物质的提取工艺,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确定适宜提取方法,并对提取方法进行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以优化提取工艺.得到超声波辅助提取马铃薯多酚类物质的优化工艺:70%乙醇水溶液,料液比为1:10,提取3次,每次提取10min.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马铃薯多酚类物质的提取工艺,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确定适宜提取方法,并对提取方法进行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以优化提取工艺。得到超声波辅助提取马铃薯多酚类物质的优化工艺:70%乙醇水溶液,料液比为1:10,提取3次,每次提取10min。   相似文献   

10.
石榴汁中部分多酚类物质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鉴定天然石榴汁中主要多酚类物质.方法:采用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多酚类物质,并应用液质联用分析方法,对其有关成分进行鉴定.结果: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石榴汁中含有鞣花酸、石榴素、芹菜配基、芹菜配基-7-O-β-D-吡喃葡萄糖苷、芦丁、3,3\,4',5,7-五羟基黄烷酮、3,3',4',5,7-五羟基黄烷酮-6-D-吡喃葡萄糖苷.结论:石榴汁中多酚类物质含量丰富,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以明确其主要功能成分.  相似文献   

11.
茶多酚对植物油脂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但由于它的脂溶性差而不能直接使用于油脂中。本文就茶多酚的乳化法和溶剂法两种分散体系对葵花籽油的抗氧化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茶多酚溶剂法分散体系具有更好的抗氧化性,其最佳使用浓度为0.015%。同时,维生素E对茶多酚的抗氧化具有增效作用,对于茶多酚溶剂法分散体系,其最佳使用浓度为0.04%。  相似文献   

12.
茶多酚类抗氧化剂的改性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张怡  房诗宏 《食品科学》2001,22(2):88-92
综述了将茶多酚由水溶性改性为脂溶性的溶剂法、乳化法、分子修饰法,并对三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前景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3.
用茶末及废茶枝叶提取高纯茶多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以茶末和废枝叶为原料提取茶多酚的工艺。工艺流程为:(1)原料经微沸水浸提后加入碳酸氢铵调pH至中偏酸性后用硫酸锌沉淀纯化;(2)然后用硫酸解析溶解沉淀,加入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分相后,水相(硫酸锌溶液)循环供沉淀纯化用,有机相(乙酸乙酯 茶多酚)真空分离、干燥制取高纯茶多酚,萃取剂乙酸乙酯回收循环使用;茶末、废茶枝叶和碳酸氢铵、硫酸进行茶多酚的浸提和纯化后,以有机多元复肥形式回收综合利用。茶多酚的综合提取率大于13%,质量达到GTP-l(大于95%)要求。  相似文献   

14.
茶多酚高效液相指纹谱—分光光度法质量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孙健  李楠  邢国秀  王童 《食品科学》2001,22(11):63-65
采用高效液相、分光光度法的联用对茶多酚产品质量进行了定性、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5.
茶叶中的锶     
彭珊珊  黄国清  石燕 《食品科学》2001,22(11):81-82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中国一些常用茶叶中的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茶叶及茶汤中的锶含量丰富,饮茶对延年益寿有益。  相似文献   

16.
茶多酚对干果类食品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为了延长言含油脂的干果类食品的保质期,研究了茶多酚、维生素C(Vc)对炒熟花生仁、核桃仁油脂氧化酸败的抑制作用。通过测定常温贮存两个月的样品中过氧化值(POV)的变化来检测炒熟花生仁和核桃仁油脂的氧化酸败程度。结果表明,茶多酚、Vc对炒熟花生仁和核桃仁油脂氧化酸败确实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混甘酯萃取茶多酚对精炼菜油的抗氧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混甘酯萃取茶多酚的含量及主要成分,并研究了混甘酯萃取萃取茶多酚对精炼菜油的抗氧化效果及溶解稳定性。得出茶多酚在混甘酯中的萃取浓度是0.064g/ml,茶多酚的最佳添加量为150ppm。  相似文献   

18.
茉莉花茶中茶多酚的提取分离纯化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采用溶剂法浸提茉莉花茶中茶多酚,研究发现,相对最优的工艺条件为:温度70℃,乙醇溶液浓度60%,提取次数1次,提取时间60min。在此浸提工艺下提取到茶多酚粗提物后用石油醚、氯仿和乙酸乙酯萃取,得乙酸乙酯相过聚酰胺柱分离纯化,将得到的不同洗脱组分过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发现:30%乙醇洗脱组分含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最高,60%乙醇洗脱组分中含有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95%乙醇洗脱组分主要是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继而对不同组分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得出:60%洗脱组分对油脂的抗氧化活性最高;30%洗脱组分与60%洗脱组分对DPPH自由基50%清除率的浓度分别为0.1723mg/ml、0.1693mg/ml。  相似文献   

19.
茶多酚对豆油及猪油的抗氧化作用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陈玉香  刘阳  周道玮 《食品科学》2001,22(11):27-29
茶多酚对豆及猪油均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酒石酸、柠檬酸及维生素E对茶多酚的抗氧化具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20.
茶多酚——蛋白质之间的络合及沉淀回收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从绿茶中提取了含有5种儿茶素单体的茶多酚,对菠萝蛋白酶、大豆分离蛋白、酪蛋白、细胞色素C、胰蛋白酶、淀粉酶以及木瓜蛋白酶等蛋白质进行络合、沉淀及回收。茶多酚和这些蛋白质表现出混活性。在特定的蛋白质浓度下,茶多酚与各种蛋白质络合时的起混浓度分别是:猪胰蛋白酶为0.5%;大豆分离蛋白、木瓜蛋白酶及α-淀粉酶为0.1%,菠萝蛋白酶为0.3%;细胞色素C为0.4%。用0.7%的茶多酚对菠萝蛋白酶的蛋白质最大回收率为60%,而对木瓜蛋白酶活性的最大回收率可达78%;0.5%的茶多酚对胰蛋白酶及酪蛋白的最大回收率分别为8%和7%左右。0.8%的茶多酚对大豆分离蛋白、细胞色素C的最大回收率约20%左右。实验结果不表明,茶多酚对来自米曲霉的α-淀粉酶无抑制作用,通过0.3%的茶多酚浓度,可以获得约71%的α-淀粉酶活性最高回收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