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欢迎聂如松先生对论文"由O-cell试桩结果确定整桩的性能"的讨论,下面就聂文中提出的主要问题说明如下:(1)聂文认为本论文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就是荷载传递法。很遗憾,本文所采用的分析方法不同于荷载传递法,主要的不同之处如下:  相似文献   

2.
由O-cell试桩结果确定整桩的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个根据O-cell试桩结果确定整桩性能的途径,包括基本方法、步骤及必须的资料。以某公路大桥的O-cell试桩为例,采用本文所提出的途径确定出了桩阻力参数、相应整桩的荷载沉降曲线及极限承载力。验证了桩侧阻力与接触面两侧切向位移差之间关系可以用双曲线表示。将按本文提出的方法和现有其他四种方法确定的整桩荷载沉降曲线做了比较,并对各种确定整桩荷载沉降曲线方法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做了评价。此外,将按本文给出的整桩荷载沉降曲线和按流行公式确定的整桩极限承载力做了比较,指出了流行公式低估了整桩极限承载力,并对流行公式提出了一个修改建议。强调了,只有按某种有根据的方法确定出完整的整桩荷载沉降曲线,才能由O-cell试桩结果可靠地确定出整桩的极限承载力。  相似文献   

3.
基于Poulos桩顶受荷的弹性理论解,对O-cell试桩法在桩端受荷条件下桩侧摩阻力和桩身位移的弹性理论公式进行推导。通过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给出O-cell法试桩条件下桩侧摩阻力和位移沿桩身的分布,并对桩的长径比和桩土刚度比对侧阻与位移沿桩身分布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正> mm,K_f=1.89,K_b=2.31的条件,P_f=101.1t,P_b=24.9t,P_α=136.0t。两者的P_α一致,其它的桩也是如此。容许承载力相同,计算各异,实际上不存在安全度的差别。  相似文献   

5.
刘滔  刘明振 《岩土工程学报》2012,34(6):1166-1167
笔者认真拜读了王卫东等在《岩土工程学报》第33卷第12期上发表的《上海中心大厦大直径超长灌注桩现场试验研究》一文(以下简称"原文"),丰富的测试数据、详尽的理论分析使笔者受益匪浅。笔者在处理工程问题的过程中多次遇到与"原文"类似的现象:由于基坑太深,如果试桩前就将基坑  相似文献   

6.
笔者近日学习了陈云敏同志的“利用桩顶加速度分析打桩时桩端土的静阻力”一文(《岩土工程学报》1997年第6期,以下简称“原文”)获益甚丰,所作研究工作无疑是有意义的。但认为文中对模型的假设和有关结论尚需进一步研究,故提出来与作者商榷。1模型的假设及其带...  相似文献   

7.
孔纲强 《岩土工程学报》2007,29(10):1595-1596
<正>笔者近日有幸拜读了黄雪峰等先生的"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中灌注桩承载性状与负摩阻力的试验研究"一文(《岩土工程学报》2007年第3期,以下简称"原文")。原文通过对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中灌注桩承载性状与负摩阻力的现场试验研究,为工程设计及规范修订提供了宝贵的现场参考资料。笔者意欲在以下几点向原文作者请教和商讨。  相似文献   

8.
研究考虑桩土间相互接触的复合地基承载机理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笔者近日有幸拜读了李小青等同志的“考虑桩土接触特性的复合地基承载机理的数值分析研究”一文(《岩土工程学报》2006年第4期,以下简称“原文”)。文中通过引入桩土接触面单元,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复合地基的承载机理及其加强效应,得出了一些有益结论。笔者针对文中的几个问题向原文作者请教和商讨。(1)原文在“1桩、土界面摩擦接触模拟”部分认为以往的桩土相互作用分析中采取了两种假定,即不考虑桩土接触及接触面光滑,同时采用了无厚度Goodman单元来模拟桩土间接触。土与结构的相互作用形式与岩体力学中岩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采  相似文献   

9.
张忠苗先生的“软土地基超长嵌岩桩受力性状”一文 (载于《岩土工程学报》2 0 0 1年No .5 ,以下简称原文 ) ,以试验结果为基础 ,对软土地基中超长嵌岩桩的受力性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得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论 ,深化了对嵌岩桩承载性状的认识。 针对原文中的几个问题 ,笔者不揣冒昧 ,略陈管见 ,以就教于诸位。(1)关于原文插图 4。原文“图 4 端阻比Ae 随入岩深度的变化关系”中横坐标“入岩深度”的单位“mm” ,似有误。(2 )关于嵌岩桩界面的粗糙度。原文认为“在泥浆护壁的钻孔嵌岩桩中 ,由于界面的粗糙度差 ,即使嵌入中等风化岩8d ,在高荷载水平下仍有桩端阻力的发挥”。的确 ,从  相似文献   

10.
 发表于《岩土工程学报》2 0 0 1年第 5期的“软土地基超长嵌岩桩的受力性状”一文 (作者张忠苗 ,以下简称原文 ) ,对超长嵌岩桩的受力性状进行了探讨 ,但原文中的一些观点值得讨论。(1)极限桩侧摩阻的确定问题原文认为桩端发生明显位移时的桩顶载荷可看作桩侧极限摩阻。基于该方法所确定的桩侧极限摩阻是原文后续讨论超长嵌岩桩受力性状 ,桩侧阻与端阻分配关系和嵌岩深度等问题的基础 ,因此该法是否可靠非常重要。原文提出该确定法主要是基于两个认识 :竖直载荷下的超长嵌岩桩的桩周土阻力是由上到下逐步发挥的 ,即侧阻先于端阻发挥 ;而且大量的试验资料显示桩端发生明显位移时的桩顶载荷值与桩侧极限摩阻具有良好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拜读了《岩土工程学报》2008年第7期申永江博士等撰写的"桩排距对双排抗滑桩内力的影响"一文,原文作者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不同桩排距条件下前后两排抗滑桩的受力情况,并通过一监测实例验证了有限元分析成果的合理性[1]。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PHC管桩施工、静载检测及高应变检测一系列过程,分析了静载及高应变的误差来源,并指出二者之间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3.
桑晓农 《山西建筑》2011,37(18):56-57
分别对试桩方法、桩的类型、试桩成果分析与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桩基持力层的选择等知识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以指导初学者对试桩及重要性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结合工程实例,针对灌注桩验桩结果达不到要求的问题,对验桩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并阐述了分析验桩结果的方法,指出灌注桩施工前进行试桩,有利于降低工程投资,保证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15.
对顶压桩采用双曲线荷载传递函数拟合自平衡试桩上段桩的荷载-位移曲线,采用指数荷载传递函数拟合自平衡试桩下段桩的荷载-位移曲线。对抗拔桩采用双曲线荷载传递函数拟合自平衡试桩的荷载-位移曲线。通过若干工程实测数据验证了基桩上下段分别采用两种曲线函数拟合,能较好地描述自平衡试桩的荷载传递特性。拟合结果对比表明,通过最小二乘法原理求解Q-s曲线方程,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应用Excel表格可快速处理多条实测曲线,方法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16.
结合石家庄市某试桩工程,采用混合式反力装置,对大直径钻孔灌注桩进行了桩身应力观测,并对桩身荷载传递过程进行了分析,为类似大直径钻孔灌注桩的设计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关于“桩基础安全度控制的若干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近日拜读了高大钊先生的“桩基础安全度控制的若干问题”一文(《岩土工程学报》2005年第7期,以下简称“原文”),受益匪浅,所作研究工作对工程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这里笔者提出3点补充意见,供高先生参考。(1)原文指出,在“我国一般不论什么桩型,也不管用什么方法预估单桩承载力,不区别上部结构荷载的性质,大多取总安全系数为2进行控制,这显然是不太合理的,需要进行研究,分别不同情况取用安全系数的数值。”对此,笔者早有同感。例如:钢管桩在已作静载试验之后,其承载力明确可靠,那么安全系数应取得小一些。特别是端承桩,其承载力由材料的强度来控制,即由最大容许应力计算桩的承载力[1-2]。这里容许应力已包含  相似文献   

18.
长短桩组合桩基础模型试验及承载性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短桩组合桩基础作为一种新型的桩基形式,对其承载性状、工作机理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在室内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对长短桩组合桩基础的荷载与沉降的关系、桩身侧摩阻力分布、桩身内力以及长短桩组合桩基础中长桩和短桩承载性状发挥状况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一些规律性的、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