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关于Weierstrass函数图像K—维数的简单证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ierstrass函数图像的豪斯道夫维数是一个未解决的数学难题,为了解决此难题,给出了Weierstrass函数图像的K-维数的简洁证明,从而进一步揭示出盒维数,K-维数和豪斯夫维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严格证明了一维Cantor集的Hausdorff测度Hausdorff维数的具体数值,并且构造了一个R上的非1-集,该集合的Hausdorff测度为零,但是Hausdorff维数为1。  相似文献   

3.
用SIMPLE算法对横掠膜片管束周期性充分发展层流流动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Reynolds数下的摩擦阻力系数和Nusselt数。  相似文献   

4.
用blossom方法对三角剖分上样条空间的维数了新的描述,对影响维数的因素做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四阶Ramsey数的性质和下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得出了关于四阶Ramsey数性质的结论,并由这三个结论推出了若干四阶Ramsey数的下界结果。  相似文献   

6.
动态海面的分形模拟及其电磁散射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文中从海面的功率谱出发,建立了海面的Weierstrass分形函数模型;导出了此模型在Kirchhoff散射模式下散射系数的闭合解析表达式;利用该表达式用计算机模拟计算了粗糙海面的电磁散射回波,并用数盒子法提取了其分维数,得到了散射波的分维数与海面参数,雷达系统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独立的情况下研究了Weierstrass函数的Box维数,充分利用该函数的构造特点,运用技巧,证明了是自然数时,该函数的Box维数为s.此后,文献[1]得到了更一般的证明,但我们是在独立情况下完成的,且方法简练直接,无需特殊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引入了图上离散Hausdorf维数的概念,证明了一类“正则图”上椭圆随机游动值域的离散Hausdorf维数与其随机游动维数相等.证明的关键是利用格林函数与电阻的关系给出格林函数的一个估计.  相似文献   

9.
在欧氏空间中,分形的Hausdorff维数在双Lipschitz变换下是不变的。在此基础上,利用Hausdorff维数的可数稳定必和管状邻域定量证明了m紧致光滑流形上的分形的Hausdorff维数是C^1嵌入不变的。  相似文献   

10.
确定Ramsey数是图论和组合数学中的著名难题,并且当被研究的Rmasey数较大时,仅仅给出一个较好的下界也是相当困难的。根据群论和数论研究了素九阶循环图存在4阶团的充要条件,应用这个方法,借助的计算机的计算,得到了前人未能给出的Ramsey数R7(4)的新下界。  相似文献   

11.
为了降低超临界压力甲烷管内对流换热的热阻,提高传热过程的稳定性,对竖直管内超临界甲烷的流动与传热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讨论了热流密度、流动方向对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研究了流场、温度场和湍动能变化对传热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竖直管内超临界甲烷的传热存在不稳定传热现象,在高热流密度下,管内壁温度和平均温度具有不稳定性,在传热恶化区间震荡;在低热流密度下,局部对流传热系数具有不稳定性,在传热恶化区间震荡;在相同的热流密度下,向上流动时的传热不稳定性大于向下流动时的传热不稳定性,是由于向上流动的热影响大于向下流动的热影响,产生的类气膜是传热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低压省煤器H型鳍片管的传热特性及阻力特性,采用realizable湍流模型数值研究H型鳍片管管束外烟气的流动传热特性。研究结果表明:H型鳍片管具有均匀气流的作用,在管壁面形成的漩涡能够加强通道内绕流作用,利于强化传热;当烟气的流速越高,H型鳍片管传热系数越大,流动阻力逐渐增大;当鳍片节距增加,H型鳍片管传热系数增加,流动阻力逐渐降低;在节距为18 mm时,鳍片管传热系数较高,流动阻力最小,选用18 mm的鳍片节距最为经济。  相似文献   

13.
大型纵流壳程换热器三维流动与传热数值模拟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针对目前弓形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采用分布阻力、容积多孔度等概念来计算壳程流体流动的方法 ,根据纵流壳程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和流动特点 ,探讨了大型纵流壳程换热器数值模拟的简化计算问题 ,提出了几何原型周期段模型简化计算法和四管模型简化计算法 ,以解决大型纵流壳程换热器数值模拟问题 .并应用本文提出的简化计算法 ,应用通用CFD软件FLUENT对纵流壳程换热器不同结构参数时的流动与传热进行了数值模拟 ,得到了换热器流场与温度场的细观信息 ,为纵流壳程换热器的结构优化设计和开发新颖换热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管壳式换热器中旋流片强化管外传热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并分析了一种新型的传热强化元件——旋流片作为管壳式换热器管隙间支撑物的传热强化机理.在实验基础上,采用周期性单元流道模型数值模拟了旋流片产生的衰减性自旋流的流动和传热特性,并采用分段综合因子分析了传热强化的机理.结果显示,旋流片能起到扰流作用,并使流体强烈地冲刷传热管壁面强化传热.有旋流片段的综合因子最小,尾流段的综合因子接近于1,在自旋流段的综合因子最佳,应当充分利用自旋流段低阻高效的特点对换热器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5.
为了发展适于螺旋管内流动沸腾传热系数关联式,基于流动沸腾传热机理,引入参数Dn数来修正复杂管道对传热系数的影响,并经过回归计算确定Dn数的指数,从而发展了螺旋管内流动沸腾传热系数关联式。进一步分析了传热系数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偏差随流量、干度的变化情况。利用以R134a为介质的螺旋管传热实验数据验证了该关联式的适用性,并采用平均相对误差(the mean relative error, MRE)和均方根误差(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来衡量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计算出MRE在8.23%范围内,RMSE为0.532。该平均相对误差值和均方根误差值都比较小,表明回归计算结果符合要求。因此,复杂管道引入参数Dn数建立传热系数关联式是非常适用的,并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太阳墙技术的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和多孔板集热墙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太阳墙技术的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分析了该系统内的传热与流动过程,在局部非热力学平衡的条件下,采用双方程多孔介质模型耦合空腔内的流动和传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多孔板的渗透率对入口流速、出口速度、出口温度、系统抽力和系统最大输出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多孔板的渗透率,使烟囱内气流速度增大,入口处气流速度变得不均匀、温升减小、抽力降低、系统最大可能的输出功率先增大,后减小。计算结果表明存在一个最优的孔隙率,可以获得比较均匀的入口流速,系统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不同排列方式的H型翅片管进行数值分析,建立不同布置方式下H型翅片管束流动及换热数值模型,获得两种典型布置下的流动及传热特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H型翅片特殊沟槽结构使背风侧形成纵向冲刷流场,存在明显的三维流动特征,使得其具有自清理、不易积灰的功能;错排翅片基管传热系数大于等间距排列的基管,并且随速度增大,换热效果差异越明显;管束行距对翅片管传热系数的影响明显大于列距的影响,管束行距增大,引起流道内空气平均速度下降,传热系数降低,流道损失减小。  相似文献   

18.
Latent functionally thermal fluid is a kind of new two-phase fluid, in which phase change material is microencapsulated and suspended in a conventional single-phase heat transfer fluid (fig. 1). Such a slurry is of much larger apparent specific heat than conventional single-phase fluids during the phase change period, which enhances the heat transfer rate between the fluid and the tube wall. The flow rate and pump power required can be reduced evidently by using the slurries …  相似文献   

19.
正弦波纹管内的流动和传热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正弦波纹管为几何模型,应用FLUENT软件,对管内的传热和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流动状态和管道几何结构对传热与流动阻力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层流和湍流时,流速都呈周期性变化.层流时,在当量直径相同的条件下,周期越大,其强化传热效果较差,而幅值较大,强化传热效果较好;在湍流时,幅值增加对强化传热影响较小,但幅值增加较大,传热和阻力都较大地增加了;为正弦型波纹管在换热领域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单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和换热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介绍了单相流体在多孔介质内部的传热和流动过程及其研究方法,给出单相流体大多孔介质内部传热的数理模型,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同时分析了流速、孔晾率、固体颗粒的直径大小及固体骨架和流体的导热系数之比等因素对多孔介质内部传热和流动的影响,提出了增加传热而不使流动阻力过多增加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