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坝基破碎岩体高压渗透变形原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取向家坝水电站坝基挤压破碎带岩体的渗透变形特性,针对坝基破碎岩体空间分布特点,研究适合于渗透变形试验的现场压水试验系统和压水试验方法,提出坝基岩体渗透变形的原位高压试验方法。本研究最大特点是采用对观测孔内的水质取样分析和钻孔电视录像进行对比分析方法来研究原位渗透变形特征,并提出确定临界水力坡降的基本判据。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原位渗透变形高压压水试验方法可以较好地反映破碎岩体实际环境状态,原位渗透变形试验获得的临界水力坡降较室内试验成果更真实合理。  相似文献   

2.
根据金属矿地下开采引起的地应力场变化对岩体移动变形范围影响的工程实际,采用现场实测和数值分析方法,对深埋破碎金属矿体开采引起的地应力场变化及其对地质环境影响并导致岩体移动变形范围不断扩大这一客观现象进行了具体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矿体开采后,随着采深的增加地应力明显增大,岩体移动变形的影响范围也随之而增大。另一方面,地应力场变化,尤其是水平方向的构造应力场变化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3.
针对急倾斜厚大矿体地下与露天联合开采岩体移动分析问题,利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开采岩体移动分析和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模糊数学模型。对分析过程中的工程参数确定给出了模糊数学方法,利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对我国某地下与露天联合开采矿山急倾斜厚大矿体地下开采导致的岩体移动变形及上部边坡稳定性进行了具体的计算分析,所获结果可作为工程设计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4.
地表及岩体移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国内外理论与试验研究的角度总结了地表及岩体移动的预测方法。地表及岩体移动的预测方法可分为唯象法、力学方法、数值方法和物理模拟法4类;讨论了地表及岩体移动研究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并从工程应用、数值方法及本构理论等方面探讨了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横观各向同性岩体孔径变形法的三维地应力分析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各向异性弹性理论的复变函数方法 ,导出了远处加载时横观各向同性岩体孔周径向位移的理论公式 ,结合孔径变形法地应力量测特点 ,建立了横观各向同性岩体三维地应力计算理论 ,并开发了相应的计算分析软件 ,给出了一个典型算例  相似文献   

6.
河谷下开采岩体移动失稳预测的Fuzzy数学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山区河谷下采矿岩体移动变形的特点,采用Fuzzy测度理论,建立了在山区河谷下磷矿开采岩体移动变形预测分析的数学模型.在大量实测资料统计分析基础上,给出了山区河谷下开采后上部岩体移动变形破坏的极限值;同时,就山区河谷下磷矿开采问题,结合具体地下开采工程,提出了可行的安全技术措施.通过具体工程实例计算分析发现,理论预测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相吻合,表明给出的Fuzzy数学方法适用于预测分析河谷下采矿岩体移动变形问题.  相似文献   

7.
根据锦屏二级水电站绿泥石片岩的特点,在同一断面综合采用变形、应力和钻孔电视多种监测手段,分析围岩内部的力学状态。为了更加深入地认识绿泥石片岩的工程力学特性及其对变形破坏机制的影响,开展单轴和三轴压缩试验、灌浆渗透性试验和三轴流变试验,揭示绿泥石片岩变形、破坏和失稳的多方面原因,并为支护措施的确定提供参考意见。绿片岩洞段的围岩稳定主要取决于衬砌结构能否抵挡流变和遇水软化2种作用导致的挤压效应,通过引入软化系数和退化的Burgers流变模型,从衬砌结构的受力角度对围岩稳定性进行评价,数值计算结果表明衬砌结构具有相当高的安全裕度。  相似文献   

8.
多节理岩体的力学计算是岩体力学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将该问题简化为椭圆形节理岩体单元受压力作用问题,用传统的结构力学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了节理岩体单元的应力分布规律,为进一步分析复杂岩体问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小浪底水利枢纽地下厂房岩体流变与稳定性FLAC3D数值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小浪底水利枢纽地下厂房稳定性分析中采用了三维连续介质拉格朗日方法数值分析软件FLAC3D,岩体流变本构关系采用FLAC3D的一个粘塑性模型.介质计算范围为357.10 m×246.44 m×451.50 m,三维网格有44 600个单元,48 705个节点.主厂房支护结构预应力锚索、张拉锚杆、混凝土喷层通过提高锚固范围内岩体的力学参数模拟,尾水管、尾水洞衬砌采用壳单元模拟.根据实际施工过程,将整个岩体开挖划分为7个开挖支护步,各步开挖荷载的施加时间为该步施工时段的中点.初始地应力场竖向应力取上覆岩体自重应力,水平侧压力系数取1.0.根据位移实测数据反分析确定岩体力学指标.竣工后4 a主厂房边墙岩体蠕变速率与收敛计实测结果吻合较好.分析表明,洞室围岩在施工过程中和竣工后长时期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内变量热力学理论和裂纹孤立理论研究了压应力状态下断续节理岩体的变形局部化问题和全过程应力-应变关系。研究表明全过程应力-应变关系包括线弹性阶段、非线性强化阶段和应变软化阶段。分析了产生应变软化的主要原因,将损伤和变形局部化引入本构模型是和以往本构模型的显著区别。通过实验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深部岩盐矿地应力的确定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深部岩盐矿溶腔稳定性分析及地应力场分析的要求和深部岩盐矿钻孔水溶开采的条件,结合长山岩盐矿深部地应力研究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矿区地应力测试方法、地应力测点和试样选择的一些要求:按照声发射Kaiser效应测地应力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沉积岩层非定向钻孔岩芯坐标方向建立的方法和多方向取样及地应力椭球回归分析的声发射Kaiser效应地应力测试方法。该方法根据三维空间多方向试样的Kaiser效应实验结果,采用多元非线性拟合方法确定测点地应力椭球的一般方法,再由二次正交变换确定测点地应力椭球的标准方程,以求得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此方法能避免实验误差的较大影响。长山岩盐矿实验矿井深部地应力测试结果及分析表明,长山岩盐矿深部存在水平构造应力,最大主应力方向在离地表800m深左右由水平方向转为垂直方向;距离地表1000m左右深的岩盐层中,最大主应力一般为30MPa左右。  相似文献   

12.
运用遗传规划理论,建立确定岩体移动参数的遗传规划模型,用岩体移动实测数据对网络进行训练,并用测试样本对模型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模型的预测性能是令人满意的。运用经典的概率积分法计算公式,通过工程实例计算分析表明,采用遗传规划方法确定出的地表移动参数符合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13.
裂隙岩体渗流场与损伤场的耦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引入渗透压力附加柔度张量的概念以及考虑渗透张量的演化行为,详细研究了裂隙岩体渗流与损伤变形的相互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两场耦合的裂隙岩体渗流损伤模型。工程算例结果表叫,当存在地下流体流动时,渗流对岩体变形破坏以及损伤变形对岩体渗流场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相似文献   

14.
裂隙岩体水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基于裂隙中的水流运动规律,通过现场压水试验,研究裂隙岩体的渗透特性及其高压渗透特性,重点分析其水力学特性的应力相关性。试验研究表明,裂隙岩体的渗透性与应力赋存环境密切相关,且对应力十分敏感;裂隙岩体的应力环境、水力劈裂压力及裂隙充填情况不同,其高压渗透特性有较大差异。同时,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数值试验分析,从裂隙岩体渗流的非连续性、非均质性、各向异性、优势水力特性及尺寸效应等多方位描述裂隙岩体的水力学特性,对其水力学特性及其成因进行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5.
高拱坝谷幅变形机制及非饱和裂隙岩体有效应力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蓄水期谷幅变形影响着高拱坝当前工作性态和长期安全状况,但拱坝设计方法中尚没有相关的评价标准。首先总结蓄水期高拱坝坝址谷幅变形规律和常规数值方法计算的难点。从裂隙水压力的作用规律出发,在弹塑性模型屈服函数中引入静水压力,并应用于锦屏一级拱坝蓄水期计算分析。计算结果与监测值符合良好,初步解释谷幅收缩等坝址区山体变形现象。探索蓄水初期裂隙岩体的细观变形机制,提出非饱和、非贯通裂隙岩体中的有效应力原理。结果表明,裂隙水压力改变岩体平衡状态,是蓄水后坝址区岩体产生塑性变形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裂隙岩体表征方法及岩体水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岩体中裂隙展布的多样性和随机性是裂隙岩体工程特性研究的关键问题。考虑岩体裂隙几何形态(走向、倾角、迹长、间距、隙宽等)的随机性,利用Monte Carlo模拟技术,编制裂隙网络生成程序RFNM2D和RFNM3D。利用RFNM,不但能够生成可以描述和表征岩体及其裂隙结构信息的虚拟裂隙网络岩体,还能够将生成的裂隙网络岩体进行数值离散化,从而可以直接和多种数值计算方法(有限元法、离散元法等)相结合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因此,RFNM生成的裂隙网络岩体实际上是一种数字随机裂隙岩体模型。基于渗流力学理论,应用有限元方法编制软件GeoCAAS,研究裂隙岩体的水力学特性,探讨裂隙几何形态对渗流性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建立一种饱和–非饱和遍有节理岩体的双重孔隙–裂隙介质热–水–应力耦合模型,其特点是应力场和温度场是单一的,但具有不同的孔隙渗流场和裂隙渗流场,以及可考虑裂隙的组数、间距、方向、连通率和刚度对本构关系的影响,并研制出相应的二维有限元程序。针对一个假定的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就岩体为双重介质和单重介质2种工况进行数值分析,考察缓冲层和岩体中的温度、孔隙水压力、饱和度、地下水流速和主应力的变化、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地下水由双重介质进入缓冲层中要快得多,2种工况的计算域中温度差别不大,但缓冲层及附近部位的主应力大小及分布有显著不同,单重介质的应力集中程度要大。  相似文献   

18.
深部矿区煤岩体强度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基于钻孔触探法原理,开发出小孔径井下煤岩体强度测定装置。在实验室对34个煤岩样品进行试验:在煤岩块上钻取标准试件,测量单轴抗压强度;在留下的钻孔中,用煤岩体强度测定装置测定探针临界载荷,分析探针破坏钻孔壁煤岩的形态;然后确定煤岩块单轴抗压强度与探针临界载荷的关系。试验表明,探针破坏钻孔壁煤岩的形状、深度及范围与煤岩性质密切相关。煤岩体强度越高,破坏范围、侵入深度越小,破坏形状越规则。结合井下实测数据,回归得出描述探针临界载荷与煤岩体单轴抗压强度关系的公式。同时,分析临界载荷的离散性及控制措施,讨论结构面对煤岩体强度的影响及测试分析方法,并在典型的深部矿区——新汶矿区进行井下原位测试。新汶矿区巷道顶板不同岩性的岩层强度相差很大,不同矿井的岩层强度也存在明显差别。煤层强度由于煤帮出现破碎区、煤层性质不均匀、煤层结构面分布不均匀等原因变化较大,出现明显的波动。基于井下煤岩体强度实测数据的巷道支护设计,符合井下环境中的煤岩体条件,设计的合理性与可靠性显著提高,巷道围岩稳定性与支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最后分析钻孔触探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