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水是绿洲存在的前提,水资源短缺是绿洲生态环境系统呈现逆向演替的根本原因。本文以水分因素对环境的影响,研究和评价流域绿洲生态环境现状、演变趋势及其成因,为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提出了改善和稳定绿洲生态环境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水是绿洲存在的前提,水资源短缺是绿洲生态环境系统是呈现逆向演替的根本原因,本文以水分因素对环境的影响,研究和评价流域绿洲生态环境现状,演变趋势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3.
为了客观认识和评估生态调水对黑河下游绿洲植被的影响,基于遥感技术手段,分析了生态调水后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植被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87—2017年,水域和林地、草地面积变化过程呈V形,2000年以来林地、草地面积持续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加显著,植被覆盖改善区域占总面积的比例近30%,水域面积持续扩大;额济纳绿洲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主要经历了由林地和中、高覆被草地转变为低覆被草地和未利用地,而后转变为林地和中、高覆被草地的过程;通过近20 a的生态调水,总体上遏制了下游绿洲植被持续减少的状态,绿洲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说明黑河生态调水对下游植被恢复起到关键作用,随着生态调水年份的增加,林草地向高覆被转变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4.
利用 1986—2020 年 Landsat 系列遥感数据和水资源数据,基于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 研究民勤绿洲植被变化与水资源结构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民勤绿洲平均植被覆盖度和绿洲面积总体呈 增加趋势,总可用水资源量呈持续减少趋势;民勤绿洲的发展可划分为 1986—2000 年、2001—2009 年、 2010—2020 年 3 个阶段,分别对应于绿洲面积快速扩张、高位维持、趋于稳定和总可用水资源量缓慢减少、迅速 减少、趋于稳定的 3 个阶段;绿洲面积变化受水资源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绿洲面积和水资源量在第一、第二阶 段响应关系很弱,对应于绿洲发展粗放扩张和剧烈调整的时期,二者在第三阶段表现出较好的响应关系,是绿洲 发展进入良性阶段的反映;根据民勤绿洲现状水平估计,每 1 亿 m 3供水量可支撑绿洲面积 277?km 2。系统分析其 植被变化与水资源的关系对未来西北地区绿洲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利用1990、2000、2010年3期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基于RS/GIS技术,分别提取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信息,分析1990-2010年,塔里木河中游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的变化规律及其比例,探讨该区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的适宜配比。结果表明:1990-2010年,塔里木河中游人工绿洲不断扩张,天然绿洲面积不断缩小,1990-2010年人工绿洲面积增加了2 296.69 km~2,天然绿洲面积减少了2 221.5 km~2,扩张速度为114.83 km~2/a,减小速度为111.08 km~2/a;1990-2010年间,塔里木河中游表现为人工绿洲替代天然绿洲的趋势:草地、林地等向耕地转化,草地、林地等向人工建筑用地转化;植被长势衰退:高覆盖草地向中、低覆盖草地转化,中覆盖草地向低覆盖草地转化,灌木林地逐渐退化为草地,低覆盖草地向沙漠转化;塔里木河中游人工与天然绿洲面积比例在近20年呈增加的趋势,在1990、2000、2010年,人工与天然绿洲面积比值分别是1∶39.7,1∶17.4,1∶9.8,平均每增加1份人工绿洲面积就要失去1.7份天然绿洲面积。  相似文献   

6.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西北内陆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在变化环境下,区域的水循环要素必然发生变化,使得水资源系统的变化过程更为复杂、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高效节水和水量调配是西北内陆区可持续发展之急需解决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以保障西北内陆区水资源安全为目标,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调控为主线,按照"理论方法-技术研发-方案集成"的总体思路,以西北内陆区水资源安全风险评估及变化环境下水循环与水资源变化趋势为基础,集成保水节水技术、空中与地表水资源联合利用关键技术、荒漠绿洲生态保护的水资源调配技术,提出西北内陆区水资源配置方案、保障体系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干旱绿洲区水资源匮乏,绿洲的生态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突出,评估绿洲生态与经济的价值对于指导绿洲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基于2014-2018年的石羊河流域统计数据,考虑流域水资源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绿洲景观因素的影响,结合情景假设的分析方法,分别对流域内绿洲适宜面积、耕地数量底线、绿洲生态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进行估算。结果表明:2014-2018年石羊河流域平均绿洲适宜面积为33.09×104~50.26×104 hm2,流域平均绿洲生态价值为170.77×108 元,二者均呈现减少趋势;绿洲生态价值的最小值为假设畜牧业增加情景中的149.44×108 元,绿洲生态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之和最大值为假设增加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增加畜牧业和增加工业组合下的945.85×108 元。  相似文献   

8.
河西走廊生态格局演变跟踪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河西走廊区域生态特点以及水资源分布状况,将河西走廊分为祁连山水源涵养区、河西走廊绿洲区、内陆河尾闾湿地区、河西走廊荒漠区4个生态分区。综合运用RS和GIS技术,以1949年、1975年、2000年及2010年为评价节点,对河西走廊不同生态分区的结构组成及生态指标进行了跟踪评价,分析了河西走廊生态格局演变的主要特征。分析表明:1949年以后,河西走廊生态格局演变主要是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以河流为纽带进行的。水资源在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流域上中下游之间重新进行分配,形成了人工绿洲与荒漠、天然绿洲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决定了生态格局演进的方向与进程。  相似文献   

9.
石羊河下游民勤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西走廊石羊河下游———民勤地处我国干旱内陆区 ,民勤绿洲是我国典型的荒漠绿洲之一。由于石羊河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 ,引起其下游民勤盆地的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土地沙漠化、盐渍化面积扩大 ,植被退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文中对生态环境恶化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就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出了对策。水资源问题是民勤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 ,要改善民勤的生态环境条件 ,首先必须解决好当地水资源问题  相似文献   

10.
干旱区绿洲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几个热点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内陆干旱区面积253万km2,占国土面积1/4。解放以来,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西部大开发浪潮更促进其社会经济提速发展,但水资源日益成为其主要的制约因素。内陆干旱区年降水量除海拔很高的山区外,都在200 mm以下(塔里木盆地绿洲为50 mm左右)。水资源产生于山区,消耗于平原绿洲。绿洲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内陆干旱区精华所在。由于内陆干旱区自然生态极为脆弱,而在平原绿洲的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大气水(简称四水)转化频繁,增加了水资源评价分析的难度,给水资源合理配置、利用的规划和设计带来很大困难。基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和…  相似文献   

11.
伊犁喀什河流域生态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景观生态学的分类方法。结合遥感.对喀什河上的景观进行分类分析,结果表明.喀什河全流域山地景观的优势度显著大于绿洲景观的优势度。山地草原草甸景观具有最大的景观优势度.其次就是山地林地景观。对于绿洲景观.农田和水域景观是优势度最高的.其次就是河谷草地与河谷林地景观。在整个喀什河流域中,山地草原草甸景观是优势景观。对喀什河流域上游区域来说,山地景观依然是优势景观,山地草原草甸景观具有最大的景观优势度。其次就是山地林地景观与山地裸岩景观。总的来说。喀什河流域中有植被覆盖的景观类占绝对优势,这反映了区域整体生态环境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12.
绿洲是干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根基,是干旱区生态保护的核心。理解和定量表征环境变化下绿洲的演化规律是沙漠治理和绿洲保护的关键科学问题。选用2002—2018年MODIS土地分类数据集MCD12Q1,计算绿洲动态度、绿洲重心、不同土地类型的绿洲化贡献率、林草水域与社会经济用地的转化率四个指标,对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四大源流流域的绿洲迁移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塔里木河流域的绿洲面积总体呈现扩张趋势,在2002—2018年间,流域内绿洲面积扩张28.3%。(2)在2002—2018年,塔里木河流域的绿洲重心总体向南迁移。和田河、阿克苏河、叶尔羌河以及开都孔雀河四个源流流域的绿洲重心总体上向塔里木河流域的地理中心逼近。(3)流域内林地和耕地对绿洲演化贡献度较弱,而水域和草原对绿洲的增长和衰退的贡献率较强。(4)在2002—2018年,塔里木河全流域及其源流流域均呈现出林草水域向社会经济用地转化的趋势。空间上,社会经济用地的边缘地带表现出林草水域向社会经济用地的转变;在社会经济用地的内部,出现林草水域增加的现象。上述结果定量化的揭示了2002年以来塔里木河绿洲迁移演化的显性化图景,可为塔里木河以及其他干旱流域的治理和规划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民勤荒漠绿洲现状条件为基础,通过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明晰了以植被生长为主体的生态需水内涵。从生态系统的适宜性、阈值性、循环性和农业气象原理入手,分析了植被生态需水的理论基础,藉此提出适宜民勤绿洲的生态需水估算方法,即依托于3S技术划分土地类型及面积,以潜水蒸发法为主,综合使用直接计算、Penman-Monteith公式等多种计算方法。此外,探讨了植被生态需水研究的难点所在,认为应将重心放在建立植被生长与降雨量、地下水埋深等因素的响应函数,探究潜水与SPAC系统的耦合机制,揭示植被生态需水机理。构建符合民勤荒漠绿洲的植被类型和水文生态条件适宜程度识别指标体系,探究植被生态需水驱动机制,最终实现统筹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阿拉善地区是我国沙漠分布较多的一个地区,气候干旱,风大沙多,再加以人畜增加,草场过牧,土地沙化严重。据阿拉善盟环境监测资料分析,阿拉善地区土地沙漠化扩展、区内沙漠有逐步合拢的趋势,生态严重恶化.治理形势紧迫。建议从实际条件出发,加大对阿拉善地区沙漠化的治理,遏制沙漠的扩大和合拢。  相似文献   

15.
为挽救黑河下游额济纳地区严重退化的生态环境,本世纪初开始向下游实施生态输水工程。本文通过对2000-2009年的MODIS/NDVI序列分析,揭示了生态输水以来额济纳地区植被时空变化格局;基于不同时空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和实地考察资料,分析了植被变化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1)研究区内80.4 %的绿洲区植被和91.5 %的荒漠区植被呈恢复趋势。绿洲区内年累积植被指数序列趋势度大于0.14 a-1 的区域都存在农田开垦或弃耕地复播现象;荒漠植被的显著恢复主要发生在西河中、下游和东河下游地区。(2)研究区内19.6 %的绿洲区植被和5.1 %的荒漠区植被进一步退化,退化区主要分布在衬砌渠系两侧和一些干涸或径流减少的自然河流两岸,植被退化主要是乔木林的退化。(3)大范围的植被恢复主要原因在于地下水环境的整体好转,以及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地下水环境的整体好转取决于黑河中游来水量的增加和下游输水方案的实施。(4)研究区植被退化的直接原因在于目前输水方案实施引起的局部地表水环境恶化。基于植被动态监测和局部植被对全局生态的重要性评价,确定合理的输水方案,对于区域生态环境演变进入良性循环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南缘处于沙漠绿洲交汇处,生态环境脆弱,当地植被是“三北”防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冬季降雪融化形成的水源,是当地沙漠植被赖以生存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根据在当地沙丘多点取土,测得沙丘阳坡、背阴坡和沙谷的冬季冻土深度分别13cm、29cm、32cm;利用烘干法测土壤质量含水率.计算出沙丘阳坡、背阴坡和沙谷的累积含水量分别为1.3mm,2.1mm,1.67mm;同时测量三点的植被覆盖率变化,得出当地沙漠不同地形的含水率变化和植被覆盖率的关系,为当地生态建设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
徐立峰 《水力发电》2007,33(6):14-15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简要分析了新疆水电资源的特点以及开发对山区、平原灌溉绿洲区、下游荒漠生态区环境可能产生的主要影响,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新疆水电资源开发应切实落实的若干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经济开发活动主要是在景观层次上进行,景观也是区域生态环境管理的基础单元之一,采用景观方法研究生态安全,可揭示不同景观类型间的迁移转化特征并进一步识别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及其内在因素,对区域生态建设和资源开发具有指导意义。基于GIS技术支持以1980年和2000年遥感影像为基本信息源,在承德市武烈河流域景观格局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破碎度、分离度、优势度等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类型脆弱度为评价指标研究流域景观生态安全。与1980年相比,2000年武烈河流域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加剧,景观优势度下降,多样性和斑块分维数增大。1980年-2000年研究区除了耕地以外,其他景观类型的干扰程度均有所增加。总体来说,20年来研究区整体景观生态安全度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河道整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协调的河道整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维护河流生态环境、使河道整治与河流生态需求相协调为目标,以分析河流形态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为重点,研究滩、槽边界改变对河流生境产生的影响、传统河道整治对河床演变的干扰及对河流生物多样性的胁迫。探讨了基于生态协调的河道整治原则、整治理念、综合整治模式,提出现代河道整治规划应考虑河流系统的生态平衡需求,掌控对河道边界干扰的"适宜度",同时采用生态工程措施。两个典型治理案例表明,基于生态协调的河道整治理念与方法,采用透水生态型护坡、在河漫滩建设湿地保护区、在河道水陆交错带设置过渡缓冲区、沿河道两岸建立绿色廊道景观等措施,使治理河段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河流结构和功能评价值均有明显改善。新型生态工程材料具有良好的生态恢复能力、结构柔性及整体稳定性,是实现生态协调河道整治的重要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