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兴化地处里下河平原的低洼地带,湖荡密布、水网纵横,其圩—垛并存的景观格局以及“水-田-村”相依的布局模式具有极强的地域代表性。当前关于水网乡村的研究较多关注聚落分布、景观格局、水环境治理等方面内容,而且存在重个例、轻整体,重策划、轻规划的倾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展村庄规划编制的背景下,有必要研究适用于该地区水网乡村的规划策略。本文在研究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村庄规划编制特点的基础上,分别从水、田、村三个方面指出目前发展面临的问题,并从生态、耕地、产业、空间、文化方面提出规划策略,以期为该地区水网乡村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李建成 《住宅科技》2010,30(1):35-40
文章通过对城市滨水住区常见的几种布局模式的分析,表明在滨水住区的建筑实践中,需要充分考虑滨水位区景观资源的稀缺性,并采取合理的布局方式,以求收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实验建筑师”这个称谓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我国国内建筑界出现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名词,这个名词指代的是一批具有前沿思想的建筑师,例如王澍、张永和、崔凯、刘家坤等,他们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0世纪初进行的创新性的设计实践,“实验性”建筑第一次展现在大众面前时,就引起了全国建筑界的建筑师们的关注和讨论。针对20世纪末出现的“实验建筑师”的建筑思想,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对实验建筑师的建筑作品、发表的论文、访谈等核心术语进行提取和分类,提出自身的思考及感悟,并应用到实践中。最后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阐述“实验性”景观建筑的设计方法及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双碳”背景下,风电已成为继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主力电源。科学、系统地认识中国风电景观立地布局特征和类型,可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2020年中国陆上风电景观为研究对象,提出“风电景观布局要素”体系,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多环缓冲分析等方法,从自然、功能设备、人地实践3类要素分析风电景观立地布局特征;并选取地形地貌特征、周边景观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环境条件4个景观特征因子作为分类依据,遵循自上而下的多等级分类思路,系统划分中国风电景观类型。[结果]结果显示:1)风电景观立地布局呈多元化、区域性分布,部分区域存在与生态环境敏感区交叠等问题;2)风电景观可划分为山地、滨海等七大类,山地耕地、滨海林地等26子类。[结论]基于此,提出基于风电景观布局要素的机理与影响、基于风电景观类型的评估与对比、风电景观评价标准及技术规范3个拟开展的研究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阶段中国风电景观立地条件及类型等基础研究的空白,同时也拓宽了风电景观作为文化景观的研究边界,以期为未来风电快速发展背景下的自然景观资源保护和利用、风电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5.
嘉陵江是长江水系中第二大支流,空间上连接南北 丝绸之路,是巴蜀地区重要的文化廊道。在典型山地曲流环境 中,其沿线古城蕴含了丰富的山水营建智慧。从自然环境、文 化环境、行政建制三方面梳理了嘉陵江沿线古城的形成基础, 并以上、中、下游8个古城为例,通过历史文献系统梳理及结合 GIS平台的历史地图空间转译,提炼其“山-水-城”景观特征。 具体为“宏观格局把控”方面“巴蜀要冲,控扼形胜”的城市 选址、“襟江带河,群山四望”的山水格局、“江山聚结,生 气聚集”的风水脉络;“中微观空间结构塑造”方面“迎山接 水,不拘一格”的城市空间结构、“依形江山,因地制宜”的 城市功能营建;以及“沿江山集群,南北人文关联”的“跨尺 度风景审美经营”等在地特征,以期为巴蜀文化遗产保护与传 承、西南山地宜居城乡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商贸模式中,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终端用户同时附着在互联网上,交互链接,构成产业生态网的基本要素。此模式下,商贸城的本质仍然是商品的展销流通,但功能更加复合化,包含产品的研发、市场的展销、电商的运营、工厂的生产、物流的流通、资金的周转,趋向产业生态城。以前瞻性眼光对互联网﹢商贸模式影响下的商贸城布局展开研究,希望对未来商贸城的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市政技术》2017,(4):158-160
根据河道所在城市的规划定位和两侧用地性质及控规范围,借鉴海绵城市的最新规划理念,提出"水安全"、"水安全+水景观"、"水安全+水景观+水生态"3种城市河道整治与岸线设计模式,并根据实例阐述了这3种设计模式所适应的城市河道类型,形成了切实可行的海绵城市河道整治与岸线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8.
基于“山-水-城”理念的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发展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当前城市地区快速蔓延,文化遗产遭受冲击,历史特色逐渐丧失。本文回归中国传统城市营造理念,提炼出"山-水-城"融为一体的格局特色,并从文化、功能、审美三个角度对这一特色进行解读,建构"山-水-城"理念的解读框架。在此基础上,基于多尺度"山-水-城"空间单元概念,提出构建区域层面艺术骨架、维育城市层面景系、塑造景点层面场所精神等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景观生态学的视角,以陕西省柏社村为研究对象,以保护改造、再生利用为目的,通过文献汇总演绎、图片绘制拍摄、实地调研踏勘、实地访谈记录等方法,对历史进行再挖掘,对植被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从村外、村内、窑院三个层次,分析植被对地坑窑的保护作用,探讨植被的生态效益,归纳本土植物种类,最后对柏社村植被绿化与生态保护的经验进行总结,以期资鉴当今。  相似文献   

10.
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乡村的低碳化发展将起到关键作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发展高碳排放加剧,同时亦展现了生态系统碳汇资源与新能源发展的空间资源优势。碳中和与乡村振兴两大国家战略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应构建“碳中和-新乡村”战略耦合机制,推动城市资本、人才、技术与乡村的丰富的生态碳汇资源、广袤的空间资源的良性互动,开辟城乡资本、资源流动的新途径。基于新的视角,依托广东省太阳能资源丰富,存量农房数量巨大的资源特性,探索了建设“乡村分布式光伏”的技术体系、实施路径及运营模式。最后从乡村新能源发展延展到对乡村绿色发展新模式——“碳中和新乡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发展模式,而构成城市化发展重要内容的城市意象、景观规划设计该如何应对“低碳”理念,是景观学研究的焦点问题。本文对现代城镇滨水景观意象进行分析,探索低碳理念下景观设计的和谐方法,营造更加人性、生态的城镇景观形象,对和谐社会、和合人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志豪  马锡栋  郭青海 《园林》2021,(11):100-108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老旧小区的升级更新诉求逐渐成为城市发展必须直面的问题之一。浙江省"十四五"时期将全面推行未来社区建设,聚焦人本化、生态化和数字化的"三化"融合。而如何在社区空间形态和建筑场景营造中实现"三化"融合,关乎未来社区建设的成败。在此背景下,选取杭州市西湖区五联西苑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格局—过程—设计"模式分析了该小区的既有景观特征以及现存问题。同时从建筑学角度,在"斑块""廊道"和"基质"三个层面开展面向未来社区建设的景观更新设计方法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能够为为城市老旧小区空间调整和生态化改造提供新的规划设计分析方法、设计依据与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3.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城市滨水景观是城市景观环境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实际,从景观设计的角度,详细阐述了节能和生态低碳理念下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思路和设计要点,并结合实例,对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特色进行了剖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以石河子大学游泳馆为例,在深入分析基地周边环境、当地气候条件和建筑自身功能的基础上,从"建筑造型、结构体系和材料选型"三个方面,阐述了干旱环境下游泳馆的设计理念,提出了用曲线图形诠释和表达"水"元素的设计思想。同时,在设计中本着"轻重一体、虚实结合、曲直对比、便于识别"的设计原则,采用轻巧的大跨度钢架结构体系与稳重的混凝土结构体系,构建了一个富有动感、内外通透和形态飘逸的"波浪型"建筑,表现出游泳运动所特有的技巧和力量,彰显出建筑造型的流畅感、运动感和意境感。  相似文献   

15.
以"一带一路"上的中华风景园林文化艺术展现为题,探索中国风景园林建设之路。以歌曲"草原之夜"原生地新疆可克达拉地域为背景,以"可克达拉市伊犁河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建成项目为例,展开从理论到实践的阐述、分析、探讨:项目的自然山水城市背景分析;项目作为城市纪念地、发生地、交流地的风景园林文化艺术定位;项目作为中国固有领土的历史表现与文化传承;保家卫国、屯垦戍边的景观纪念;以及项目体现的"一带一路"上的中华风景园林的现代价值。阐述了该项目的理论及应用:人居环境三元论;景观"旷奥三性"理论应用;生态绿色支撑与风景园林小气候营造,以及具体方案规划设计的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