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波束形成技术是智能天线的核心技术之一。文章介绍波束形成的原理和分类,详细分析波束形成的具体实现结构,并讨论目前智能天线波束形成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5.
针对近场条件下数字阵列雷达导向矢量幅相非一致性对自适应波束形成(adaptive beamforming,ADBF)算法性能的影响,通过构建近场多通道数字阵列雷达回波信号模型,分析近场多通道信号二维频谱,发现在近场条件下带限干扰信号的频谱会出现非均匀分布,呈现周期性栅格分布特征,造成算法性能下降.本文提出一种具有全新干扰样本选择策略的近场ADBF(near field ADBF, NF-ADBF)算法,通过寻优干扰信号频谱栅格边界,在栅格区间进行多门限样本筛选,离散提取干扰信号样本,构建完备的干扰信号协方差矩阵,提升近场条件下的自适应处理性能.通过在地面搭建仿真试验环境,模拟典型的数字阵列近场工作环境,通过录取试验数据分析并与理论仿真进行对比,验证了近场干扰样本筛选策略和NF-ADBF算法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数字阵列雷达(Digital Array Radar, DAR)用于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成像能够同时完成多种成像模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首先对DAR 的基本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字波束形成(Digital BeamForming, DBF)技术,提出6 种可同时实现多模式SAR 成像的工作方式,并对各种工作方式给出了相应的新颖的成像模式。此外,以某种新颖的模式为例,给出了其系统设计的详细过程。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成像模式的有效性及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8.
9.
10.
在宽带数字阵列设计中,传统的窄带数字波束形成方法会导致带宽范围内不同频率的信号之间存在指向偏差。文章从宽带数字波束形成的原理分析出发,给出了基于子阵级划分的宽带数字波束形成算法,并通过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子阵级宽带数字波束形成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综合射频系统集雷达探测、数据通信和电子干扰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显著提升武器平台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是武器装备的重点发展方向。针对现有综合射频技术难以高效同时实现多功能等不足,提出构建基于多输入多输出(multi-input-multi-output, MIMO)阵列的综合射频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充分利用MIMO阵列的空间自由度和波形自由度,基于MIMO阵列的综合射频系统能够同时实现多功能。将系统探测通信性能、反侦察抗干扰能力、兼容性等方面与传统综合射频技术进行对比,表明基于MIMO阵列的综合射频系统具有独特优势。对基于MIMO阵列的综合射频系统关键技术进行了梳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针对现行的增益放大器对于低频10M赫兹和高频段的放大特性不能满足增益的一致性,同时每个增益放大器都需级联才能满足0~60d B可调,但级联会产生指标的降低的问题,文中提出一个射频宽带增益放大器。其高频段模块电路是由输入电路、三级16d B放大电路和四选一切换器、增益可调放大器和输出驱动电路组成的模拟电路构成,系统控制模块以STC单片机为主,可完成增益设定、控制四选一切换器、增益可调电路等功能。测试结果表明文中提供的射频宽带放大器,相比传统的射频宽带放大器,在提供较低频段和高频段增益放大且提供增益一致性的同时,能够提供更高的线性度。 相似文献
13.
14.
15.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智能电子化图书馆系统,其以射频模块FM1725芯片、单片机STC89C52为微控制器,外加振荡器电路、接口连接电路、天线和电源电路. 相似文献
16.
17.
18.
现有射频指纹识别研究主要集中于射频指纹产生及提取的通信机理,忽略了实际应用中信号采集数据的清洗筛分、识别算法模型的效率等工程性问题。为此,分析了卫星通信号的载波信息提取的原理与方法,并针对现有射频指纹方法的不足,围绕卫星信号识别领域,利用海量采集的射频指纹数据,深入研究基于自组织神经网络的射频指纹识别算法,提出了对应的算法模型,并与现有常见的无监督算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取得更优的算法聚类效果和时间开销,可作为设计实现卫星频谱管理系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Fred J. Harris Chris Dick Elettra Venosa Xiaofei Chen 《Analog Integrated Circuits and Signal Processing》2017,91(2):315-327
A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 signal delivered to receiver’s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DFT) can be easily partitioned when the signal components have been assembled in a single modulator. This is because the signal contains the phase, frequency, and time aligned basis set components of the inverse DFT. In order to demodulate a composite signal set formed by multiple users each contributing a disjoint subset of the basis set, their transmissions must be coordinated to assure their separate contributions are time and frequency aligned at the receiver’s antenna to maintain their mutual orthogonality required for DFT based demodulation. When a large number of users access the single receiver, it becomes quite difficult to coordinate transmission time and frequency offsets of each user, to assure orthogonality in the DFT. Channelizers hold the promise of user orthogonality as a channelizer property as opposed to a DFT property. Here we consider and demonstrate one channelizer contender for cell site receivers.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时间调制测向技术中由线型阵列对称性和固定基线长度引入的目标前后向模糊问题和测向带宽受限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五单元时间调制阵列的全向宽带测向方法.通过将一维线型阵列扩展为二维平面阵列,提高空间自由度以区分来波前后向;进一步结合虚拟基线技术,利用相邻单元排布间距的差异性引入虚拟相位差,解决工作频率变化引起的相位差模糊问题,从而实现全向宽带测向的目标.通过数值仿真在3倍频程工作带宽条件下有效实现了360°全向测向,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