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合理确定平原感潮河网区闸泵群联合调度下的泵站规模,采用Mike11构建一维河网水动力模型进行排涝计算。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可合理确定各泵站的设计排水流量,设计洪水位满足区域排涝要求,研究方法可为平原感潮河网区的排涝计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朱永华 《水利水电快报》2012,33(10):31-33,41
排涝泵站是内涝治理的主要工程设施,是保护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的保障,而合理计算设计暴雨流量是确定排涝泵站装机规模的重要依据.利用调蓄演算、排水模数、平均排除等方法计算了丰城市城西区设计暴雨流量,通过充分比较分析,提出了客观、合理的设计排涝流量,为确定城西区排涝泵站装机规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排涝模数法的基本原理和适用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排涝模数法在中国产生的背景、排涝模数公式M=KRmFn-1的由来和公式中峰量指数m、面积指数n和综合系数K的确定方法。对流量过程线,着重介绍了概化过程线法的含意及制作方法。强调排涝模数的特点是充分考虑了平原河流调节作用对最大流量Qm的影响,故它只适用于平原河流的农田排涝计算,而不适用山丘地区的设计洪水计算和城市市区的排洪计算。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排涝问题日益突出,深圳南山区前海治涝小区治涝规划制订中,通过对深圳市暴雨公式及计算图表和广东省水文图集计算表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分析,使两种不同的治涝标准、计算方法的排水模数得以衔接,并依此排水模数对水闸、泵站、主排渠进行规划设计,同时提出城市排涝应尽快建立相应的治涝标准,搞好设计排涝模数与现行排涝模数的衔接,治涝建设与城市开发应同步进行等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排涝泵站建设需求激增,如何因地制宜确定排涝泵站规模尤为重要。淮北地区常用的方法有排模法、24 h降雨24 h 平均排除法和调洪演算法等。其中调洪演算法是确定排涝泵站规模比较准确的方法,但淮北地区多数排涝泵站所在河道缺少实测流量及产汇流过程线等数据,采用调洪演算法计算较繁琐。以七渔河泵站作为计算实例加以探讨,研究发现,采用最大 24 h 降雨时程分布 24 h 内暴雨后期平均排除法计算产汇流及排涝泵站规模方法便捷且计算精确,为淮北地区排涝泵站规模计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该方法适用于流域面积小于 50 km2 且缺少实测流量等数据的排水区域,已在阜阳市芦桥沟泵站和临泉县白沟站得到运用,结果科学可行。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城市排涝常见问题与排涝计算存在的不足,考虑城市雨水管网和内河及泵站排涝系统,探讨利用Mike11软件构建排涝融合模型,进行水动力计算,模拟城市圩区完整排涝过程,解决了雨水管网、排涝河道、排涝泵站的衔接问题,使排涝计算更加精细和准确,为城市圩区竖向标高、河道涝水位、泵站规模及排水防涝调度等方案优化提供支撑,为排涝规划提供较好的基础,并可对海绵城市建设对防涝安全的影响效应进行定量评估。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排涝问题日益突出,深圳南山区前少 涝小区治涝规划制订中,通过对深圳市暴雨公式及计算图表和广东省水言图集计算表两种计算的比较分析,使两种不同的治涝标准、计算方法的排水模数得以衔接,并依此水模数对水闸、泵站、主排渠进行规划南时提出城市排涝应尽快建立相应的治涝标准,搞好设计排涝模糊数与现行排涝模数的衔接,治涝建设与城市开发应同步进行等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根据武汉市不同片区雨量观测站实测雨量值,分析汉口片区雨水管渠设计暴雨强度公式的适用范围,城市防内涝设计暴雨量及其过程线的选择方法。通过分析雨水管渠设计标准与城市内涝防治设计标准的关系、城市排涝泵站设计流量与雨水管渠设计流量的关系、以及与农业排涝泵站设计流量计算方法的区别,提出城市排涝泵站设计流量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以佛山市禅城区番村泵站为例,采用佛山市新出台的排水防涝标准,分别计算分析了城市排涝与市政排水标准下的泵站规划流量,并初步分析水利与市政标准的大致对应关系,其计算方法可供平原围区小集雨面积城市排涝泵站规划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圩区排涝模数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理确定圩区排涝模数对于降低涝灾损失有重要意义。圩区内土地利用性质的不同,会导致产汇流机制和排涝标准的不同,但排涝模数的计算方法基本一致。本文根据圩区下垫面条件进行产汇流计算,入河流量扣除滞蓄量得到排涝模数,充分考虑到圩内河道的调蓄作用。以常熟市为例,对城镇圩区、农业圩区排涝模数进行计算,并分析了两种圩区不同的排涝要求对排涝模数计算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获得受通航和河道安全限制的大型排涝泵站最优运行方案,采用二维水力计算模型分析河(航)道安全运行边界流量,并采用漫垸网河准二维与一维混合数值模型分析泵站遇20 a一遇降雨条件下的多种运行方案排涝效果。结果表明,降低泵站控制起排水位的同时,采用多机组合排涝流量接近河道安全运行边界流量的运行方案排涝效果最佳、河道和航运安全影响最小。按上述方法建立排涝泵站不同降雨频率和雨型的运行方案库,为防汛排涝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排涝模数的确定对于确定排涝工程布局和规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黑龙江省东部的三江平原宝清挠力河涝区和穆棱河涝区为例,根据涝区下垫面条件进行产流计算,分别采用排模公式法和平均排除法计算不同排涝标准下的排涝模数,并分析比较两种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结果表明:随着重现期的变长,排水流量和排涝模数越来越大。对于旱田,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差较小,而且面积越小,排涝模数相差越小,平均排除法的计算结果总体大于排模公式法的;对于水田,两种方法计算结果差别较大,且面积越小,相差越大。  相似文献   

13.
泵站更新改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泵站基本情况 由于历史成陆原因,张家港市境内北部大部分都是围垦成陆,地势低洼,受长江潮水影响,而南部地区地势高亢,受太湖水系影响,一般年景不会出现涝灾,因此,为解决北部地区的涝灾,从70年代起,在北部低洼圩区陆续兴建圬工泵站,至1986年,共建成圬工泵站133座,排涝面积达1.797万hm~2,实现了排涝机电化,增强了抗涝能力。主要泵型是圬工泵,少量小流量的轴流泵和混流泵,泵房结构有共基型和分基型,每座泵站排涝面积平均为133.3hm~2,排涝模数为每万hm~278.15m~3/s。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条件的改善,到1998年底,有约三分之一的圬工泵  相似文献   

14.
城镇圩区排涝模数与合理水面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城镇圩区下垫面条件和排涝特点,以浙江省杭嘉湖平原地区为例,采用水量平衡法计算城镇圩区的排涝模数,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了圩区排涝模数与关键因子(水面率、地面硬化率)之间的定量关系。同时,建立费用现值最小模型并采用外罚函数法优选确定城镇圩区适宜的水面率。  相似文献   

15.
刘超 《治淮》2011,(7):22-24
目前,城区雨水以城市短历时暴雨强度公式和雨水设计流量公式为主,而农田排水流量主要为推理公式法、瞬时单位线法等水文公式,但两种计算方法在暴雨样本选样及采用的重现期上有较大差异,排涝设计流量成果相差较大。因此,在计算城区与农田混排区排涝泵站的设计流量,目前还没有统一标准与方法。本文以具体的工程实例,对城区与农田混排区排涝泵站流量计算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和选取,并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与同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广东省中山市西河泵站工程为例,根据中顺大围现状排涝分区与体系,采用水量平衡法、等流时法、一维水动力模型法对泵站规模进行论证研究,分析得出泵站的排涝设计流量,为平原河网地区感潮河段排涝泵站规模论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平原城市自排区的排涝特点,通过分析几种排涝计算方法的原理及计算结果,提出了适用于平原城市自排区排涝模数计算的一维非恒定流法。以安徽省宿州市主城区为例,分别采用平均排除法、割平头法和非恒定流法计算其排涝模数。结果表明:非恒定流法更适用于平原自排区排涝模数的计算,为城市排涝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发展对下垫面性质、水系结构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同时舟山市作为以岛立市的城市,临港产业快速集聚,人类活动对下垫面土地利用及水系结构的改变进而深刻的影响着区域防洪排涝。以岱山县岱东小流域双峰新城为例,对海岛地区新开发区域的排涝方案进行研究,基于Mike11构建双峰城排涝模拟模型,通过采取扩大水域面积、增加排涝泵站、优化闸站调度规则等不同措施方案的对比分析,研究提出可降低区域排涝水位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城市内涝频发,城市排涝泵站优化调度模拟对区域排水防涝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采用泰森多边形方式确定子汇水区,选择霍顿下渗模型计算下渗量,建立集管网、检查井及泵站等要素的SWMM模型。基于不同重现期下的设计暴雨情景,开展排涝泵站不同启闭方案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泵站优化调度方案较现状调度方案下,附近街道范围内溢流井点数量明显减少,蓄水池水位有效降低,排涝泵站抵御暴雨能力有较大增强。  相似文献   

20.
《治淮》2020,(6)
排涝模数对于确定排涝工程布局和规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合理确定自排模数可以有效减少泵站运行时间,节省运行成本。本文以安徽省和县十里九连圩排区为例,提出"自排期"概念,分析了排区自排排涝模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