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6 毫秒
1.
为探究辣木籽粕多肽亚铁螯合物的制备工艺及其结构特性。本实验以辣木籽粕多肽和氯化亚铁为原料制备多肽亚铁螯合物,同时以亚铁螯合率为指标对辣木籽粕多肽-亚铁螯合物的制备条件进行优化,得到了最佳螯合反应条件:肽铁质量比为4.1:1,多肽浓度为7.9 mg/mL,pH=4.70,反应温度为40 ℃,反应时间为20 min,在此条件下亚铁离子螯合率为(88.27±1.49)%。紫外、红外、荧光光谱以及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等方法对螯合物进行结构分析表明,亚铁离子能够与多肽氨基酸上C=O 、N-H、—COO-等官能团结合生成多肽亚铁螯合物,表面疏水性与氨基酸组成分析表明极性氨基酸能够在螯合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并优化了以美国红鱼(Sciaenops ocellatus)鱼鳞为原料制备多肽及合成多肽金属螯合物的工艺条件.以美国红鱼鱼鳞为原料制备多肽,采用凝胶色谱分析多肽的分子量;利用水体系法合成多肽金属螯合物并采用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金属螯合率;设计并利用L9(34)正交试验优化了多肽金属螯合物工艺条件;利用红外光谱...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羊骨多肽亚铁螯合物的最优制备工艺及结构的表征,本试验采用羊骨粉为原料,制备出羊骨多肽,并超滤分离得出螯合效果最好的肽段为0~3 KDa,再与FeCl_2进行螯合,得到羊骨多肽亚铁螯合物。以螯合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与响应面试验,得到最优条件为反应的肽铁质量比为3∶1,底物浓度为30 mg/mL,pH为5.2,螯合时间为30 min,螯合温度为35℃,最终螯合率为78.00%。以羊骨多肽为参照,试验结果表明,定性检测确定了螯合物的形成,紫外光谱显示亚铁离子与多肽作用,红外光谱表明螯合位点为氨基,羟基和C=O,扫描电镜可看出羊骨多肽与亚铁离子发生了吸附作用,结构紧密。通过氨基酸分析可得出,氨基酸组成符合胶原多肽的成分特征,螯合后天冬氨酸与谷氨酸含量增加显著。  相似文献   

4.
以桃仁蛋白酶解分离所得多肽和氯化亚铁为原料,研究不同品种多肽、铁盐和不同分子质量多肽组分对螯合率的影响,以及对多肽螯合亚铁(PKP3-Fe)的结构表征和体外模拟消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桃仁多肽与亚铁离子的螯合率显著高于(P<0.05)大豆多肽、玉米多肽和鱼胶原蛋白肽,氯化亚铁和小分子质量桃仁多肽具有更高的螯合率。桃仁多肽与亚铁离子螯合前、后的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图对比显示,螯合后紫外吸收峰位置、峰值均发生迁移,内源荧光强度明显减弱,有螯合物形成;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亚铁离子与桃仁多肽中的-COO-、N-H、C-N、O-H形成配位键;扫描电镜图显示,桃仁多肽螯合后微观结构发生明显改变,有光滑球状颗粒生成。在模拟胃部消化过程中,PKP3-Fe的铁离子释放率显著低于硫酸亚铁片和乳酸亚铁片(P<0.05),避免了大量氢氧化铁沉淀的生成,进入模拟肠液后,PKP3-Fe仍有相当部分成分在肠道中以离子态或与多肽以螯合物的状态存在,能更好地被人体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Alcalase酶水解大豆分离蛋白制备大豆多肽,并将大豆多肽与ZnCl2进行螯合反应制备多肽-锌螯合物。以锌螯合能力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试验,确定大豆多肽锌螯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75 ℃,pH5.5以及ZnCl2溶液浓度为450 μmol/L,此条件下大豆多肽的锌螯合能力为(26.96±1.22) mg/g。紫外光谱和傅利叶红外光谱表明,锌离子可以与多肽中的羧基、氨基和肽键结合,从而形成大豆多肽锌螯合物。荧光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Zeta电位的结果表明,与锌离子的螯合使得多肽发生分子内和分子间的折叠与聚集。 大豆多肽-锌螯合物为开发新型补锌制剂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南极磷虾肽(antarctic krill peptides,AKP)和FeCl2·4H2O为原料,以亚铁螯合率和螯合物得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出南极磷虾肽-亚铁螯合物(antarctic krill peptide-ferrous chelates,AKP-Fe),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KP-Fe的最佳制备条件为:肽铁质量比3∶1,螯合温度40℃,螯合时间40 min,pH值5.5,肽浓度4%,乙醇体积倍数6。在此条件下测得亚铁螯合率为77.25%,螯合物得率为41.03%。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显示AKP的氨基和羧基与Fe2+发生结合;扫描电镜分析显示AKP与Fe2+螯合后由松疏的片状结构变为颗粒状的聚集体。  相似文献   

7.
利用保加利亚乳杆菌发酵大豆制得多肽,以亚硫酸铁为铁源,与多肽进行螯合制得多肽铁螯合物,并分析比较大豆多肽和多肽铁螯合物抗氧化性以及利用红外光谱分析比较螯合前后结构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螯合工艺条件为:pH5.0,反应温度45℃,时间30 min,多肽与硫酸亚铁质量比1∶2,此条件下螯合率为56.67%。多肽铁螯合物抗氧化性强于大豆多肽,且两者抗氧化能力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加。红外光谱分析得知,大豆多肽与Fe2+结合形成新型多肽铁螯合物。  相似文献   

8.
以罗非鱼鳞胶原肽与氯化亚铁盐为原料制备多肽亚铁螯合物,并对其最佳螯合条件及螯合物结构进行探究。以螯合物得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法对螯合条件进行优化;通过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X衍射和氨基酸分析等方法对螯合物结构及氨基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制备螯合物的最佳反应条件为pH 5.30,多肽浓度3.00%,多肽与铁质量比3.2∶1.0,该条件下螯合率为82%,螯合物得率为65.43%;通过氨基酸组成分析表明,氨基酸组成符合胶原多肽的成分特征,螯合后天冬氨酸、谷氨酸、赖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含量增加;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以及X衍射等结果表明多肽与亚铁盐以配位键结合成多肽亚铁螯合物。  相似文献   

9.
以乌鸡低聚肽为原料,FeCl2为铁源优化乌鸡肽铁(Ⅱ)螯合物的制备工艺,通过测定铁离子螯合率和多肽铁得率衡量螯合效果,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对螯合产物进行结构分析。优化结果表明,乌鸡肽铁(Ⅱ)螯合物的最佳螯合条件为:乌鸡肽浓度,4%(g/mL);乌鸡肽与亚铁盐的质量比,5∶1,pH值,4。在此条件下乌鸡肽铁(II)螯合物的螯合率为(84.76±0.12)%,螯合物得率为(40.27±0.15)%。红外光谱分析表明,乌鸡肽铁(Ⅱ)螯合物中Fe2+与NH2+以及-COO-形成配位键,说明成功生成了一种新型肽铁螯合物。  相似文献   

10.
分别对亚铁离子与不同分子质量桃仁多肽和不同植物多肽形成的螯合物,以及亚铁、锌、钙和镁离子与桃仁多肽形成螯合物的抑菌活性进行比较,并对螯合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小分子质量(小于5 000 Da)桃仁多肽PKP3组分与亚铁离子螯合后的抑菌活性强于大分子质量(大于10 000 Da)桃仁多肽亚铁螯合物,桃仁多肽与亚铁离子和锌离子螯合后有较强抑菌活性;4 种植物多肽与亚铁离子所形成的螯合物间的抑菌活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桃仁多肽螯合亚铁和小麦多肽螯合亚铁的抑菌活性最强,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均为5.0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2.5、5.0 mg/mL;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明亚铁离子与4 种植物多肽分子的—COO-、N—H、C=O形成配位键,多肽与亚铁离子能有效地螯合形成多肽螯合亚铁。  相似文献   

11.
褪黑素对小鼠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鼠在受到脂多糖(LPS)刺激时,褪黑素的抗氧化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用脂多糖建立氧化应激模型,检测血清、小肠、肝脏和脾组织中的ROS含量,肝脏、脾组织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变化。结果:在LPS刺激后的4h和16h,褪黑素均能降低血清、小肠、肝脏、脾组织中的ROS含量,提升肝脏和脾组织中的GSH-PX、SOD活性,降低MDA含量。结论:褪黑素有助于增强氧化应激小鼠的抗氧化能力,降低组织中NO含量与NO合成酶活性,增加了SOD、GSH-PX等抗氧化酶的活性,保护机体免受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2.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se and determine the composition of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PSP) toxins and lipophilic toxins in the Region of Aysén, Chile, in wild endemic mussels (Mytilus chilensis, Venus antiqua, Aulacomya ater, Choromytilus chorus, Tagelus dombeii and Gari solida) and in two endemic carnivorous molluscs species (Concholepas concholepas and Argobuccinum ranelliforme). PSP-toxin contents were determined by using HPLC with fluorescence detection, while lipophilic toxins were determined by using LC-MS/MS. Mean concentrations for the total of PSP toxins were in the range 55–2505 μg saxitoxin-equivalent/100 g. The two most contaminated samples for PSP toxicity were bivalve Gari solida and carnivorous Argobuccinum ranelliforme with 2505 ± 101 and 1850 ± 137 μg saxitoxin-equivalent/100 g, respectively (p < 0.05). The lipophilic toxins identified were okadaic acid, dinophysistoxin-1 (DTX-1), azaspiracid-1 (AZA-1), pectenotoxin-2 (PTX-2) and yessotoxins (YTX). All analysed molluscs contained lipophilic toxins at levels ranging from 56 ± 4.8 to 156.1 ± 8.2 μg of okadaic acid-equivalent/kg shellfish together with YTX at levels ranging from 1.0 ± 0.1 to 18 ± 0.9 μg of YTX-equivalent/kg shellfish and AZA at levels ranging from 3.6 ± 0.2 to 31 ± 2.1 μg of AZA-equivalent/kg shellfish. Furthermore, different bivalves and gastropods differ in their capacity of retention of lipophilic toxins, as shown by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ir respective lipophilic toxins levels. In all the evaluated species, the presence of lipophilic toxins associated with biotransformation in molluscs and carnivorous gastropods was not identified, in contrast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PSP toxins, where the profiles identified in the different species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biotransformation processes. Thus, this study provides evidence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toxins in the food intake of the evaluated species (Bivalvia and Gastropoda class) determines the degree of bioaccumulation and biotransformation they will thereafter exhibit.  相似文献   

13.
建立同时在线检测丙酮醛和乙二醛的气相色谱方法。确定检测二羰基化合物的最佳条件为:以丁二酮为内标,以邻苯二胺为衍生化试剂,邻苯二胺的用量67 倍于二羰基化合物、衍生化时间10 min、萃取溶剂二氯甲烷、超声时间15 min、萃取2 次、柱箱初始温度40 ℃、程序升温5 ℃/min,色谱柱载气流量2.0 mL/min,分流比1∶1。丙酮醛和乙二醛的定量限(RSN≈10)分别为0.06 mg/L和0.08 mg/L,检出限(RSN≈ 3)分别为0.02 mg/L和0.03 mg/L,方法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14.
探讨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生物菌膜的生长特性及亚甲基蓝对LM生物菌膜光动力杀伤作用。通过结晶紫染色法判断与观察LM生物菌膜的形成并用酶标仪在595 nm波长处对其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物量进行测定,同时通过细菌平板菌落计数法研究亚甲基蓝对LM生物菌膜的光动力杀伤作用。结果表明:结晶紫染色法可用于定性判断与观察LM生物菌膜,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LM生物菌膜生物量不断增加,形成的网状结构越来越致密。当光敏剂质量浓度为10 μg/mL的亚甲基蓝在光功密度为200 mW/cm2 的可见光照射30 min时,即可使LM生物菌膜的失活率达到99.99%以上,其菌落数降低了4.08(lg(CFU/mL))。亚甲基蓝对LM生物菌膜的光动力灭活作用非常显著,其杀伤效果主要取决于光敏剂质量浓度和光照时间。  相似文献   

15.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6种甜味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同时测定6种人工合成甜味剂阿斯巴甜、糖精钠、甜蜜素、安塞蜜、纽甜、甜聚糖甙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以Platicil ODS柱为分离柱,20mmol/L硫酸铵缓冲溶液(pH4.4)-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检测,整个分离过程在30min内完成。6种甜味剂在0.4~120mg/L范围内其质量浓度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67~0.99998,在4.0~10.0mg/kg范围内,样品加标回收率为85%~107%;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2%。该方法简便、快速,净化效果较好,可用于食品中6种甜味剂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研究亚精胺(spermidine,SPD)对骨骼肌自由基代谢的影响以及抗疲劳作用。方法:实验分为生理盐水组、SPD低剂量组(0.5 mmol/(kg·d))、中剂量组(1.0 mmol/(kg·d))、高剂量组(1.5 mmol/(kg·d))以及西洋参口服液阳性对照组(总皂苷30 mg/(kg·d)),每周灌胃6 d共30 d,每次灌胃前称量小鼠体质量调整灌胃溶液量,灌胃期间进行每天45 min无负重游泳训练。各组随机选取10 只小鼠测试力竭游泳时间;各组剩余10 只负重游泳30 min,休息30 min后取材,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骨骼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superoxide dismutase,T-SOD)、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活性和骨骼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SPD能显著延长小鼠力竭游泳时间(P<0.05);低、中剂量组骨骼肌中GSH-Px、T-SOD、SDH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SPD组与西洋参组比较,低、中剂量抗疲劳效果有非常显著性(P<0.05)差异,高剂量抗疲劳效果略优(P>0.05)。结论:0.5~1.0 mmol/(kg·d) SPD可以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减少自由基的积累,提高骨骼肌细胞膜代谢能力和抗损伤能力,显著推迟小鼠疲劳发生。  相似文献   

18.
周敏  米娟  刘彩云  王树伦  马永钧 《食品科学》2012,33(24):205-209
马来酰肼对高良姜素-高锰酸钾-多聚磷酸体系的化学发光具有增敏作用,据此结合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建立测定蔬菜中马来酰肼含量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以马来酰肼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用热聚合法合成了马来酰肼分子印迹聚合物,并以此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固相萃取填料制成固相萃取柱,对样品进行固相萃取后进行发光检测。在最优条件下,相对化学发光强度与马来酰肼的质量浓度在5.0×10-5~3.0×10-2m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2.6×10-5mg/mL(3σ),相对标准偏差2.7%(1.0×10-3mg/mL马来酰肼,n=10)。将该法应用于马铃薯、洋葱及大蒜中马来酰肼含量的测定,加标回收率在95.2%~111.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8%、2.4%和2.1%。  相似文献   

19.
抗呋喃唑酮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实现呋喃唑酮(furazolidone,FZD)的快速定量检测,本研究制备了抗FZD全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建立了抗FZD的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结果表明,FZD单克隆抗体在质量浓度为10~500 ng/mL范围具有较好的线性,IC50值为0.06 μg/mL,最低检测限为6.92 ng/mL,对于其他硝基呋喃类抗生素及其代谢物均不存在交叉反应。该方法重现性较好,平均误差为6.54%,回收率为76.84%~88.31%。  相似文献   

20.
PVPP对啤酒中多酚类物质和蛋白质的吸附作用比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比较PVPP对啤酒中多酚类物质和蛋白质的吸附作用,以牛血清蛋白为例,采用PVPP分别处理原啤酒、牛血清蛋白(BSA)溶液以及BSA原啤酒混合溶液。实验发现,在相同条件下,尽管PVPP对牛血清蛋白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但对啤酒中多酚类物质的吸附作用更强;而在BSA原啤酒混合溶液中,多酚类物质被吸附量远远大于牛血清蛋白。结果表明,多酚类物质通过竞争吸附占据PVPP的吸附活性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