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研究框架剪力墙在带转换层处的抗震性能,根据转换层的设置高度的不同,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SATWE建立了四种框架剪力墙结构三维模型,用反应谱法分别分析了结构的自振周期、地震反应力、最大层间位移角以及结构的侧向刚度。分析结果表明:转换层的设置的越高,结构的自振周期就越大、结构的地震反应力越大、最大层间位移角增大以及结构的侧向刚度减小,这些变化趋势对结构的抗震来说都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ETABS有限元软件研究分析了带转换层的筒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对带转换层的筒体结构分别设置转换层并进行振型反应谱法分析,研究转换层设置高度不同时对结构周期、楼层位移、层问位移角、楼层剪力、倾覆力矩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们对建筑功能布置与建筑空间利用的要求的日益提高,对框支剪力墙结构转换层的设置位置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而采用传统的结构设计思路与方法已不能满足此类建筑的结构抗震设计要求。在PKPM抗震设计模块应用的基础上,按照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引用转换层位于高位的框支剪力墙实际工程项目案例,对结构的自振周期、楼层位移及层间位移角等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明确了框支剪力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自振周期随着转换层设置高度的上升而逐渐降低,框支剪力墙底部剪力随之增大,结构的整体性及结构的抗震性能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高位拱式转换层结构分别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进行计算,研究了这种新型转换层结构的地震反应。结果表明,结构的自振周期随转换层位置的上移,变化较小。转换层位置的改变,并没有引起结构振型曲线显著变化。转换层上、下部结构楼层剪力随着转换层位置的上移,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转换层上部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层间位移角并没有随转换层位置的提高而发生突变。转换层下部楼层的层间位移角随着转换层位置的提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5.
不同高位转换层对高层建筑动力特性和地震作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算例分析比较 ,对高位转换层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受力特点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当转换层位置逐渐上移时 ,由于转换层质量较大 ,结构的振型地震作用在转换层处有明显增大 ,但结构周期及振型仅有一些量的变化 ,楼层的地震剪力和弯矩在转换层以下楼层也有所增大 ,结构抗震计算时 ,振型数应适当增加  相似文献   

6.
一格构式广播电视发射塔抗震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一结构立面复杂的广播电视发射塔结构进行非线性数值模拟,全面研究了其抗震性能。由结构特征值分析可知,结构第一扭转振型出现在第8阶振型中,结构第一扭转周期与第一平动周期之比为0.197,满足相关规范要求。继而采用静力分析手段,计算了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和风荷载下的位移响应。通过静力计算可知,结构天线顶点和塔体主结构顶部的层间位移均小于相应规范中规定的层间位移角限值;且与地震荷载相比,风荷载对结构起控制作用。通过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可知,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构件均处于弹性阶段,结构层间位移较小;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虽结构的层间位移有所增大,但绝大多数结构构件仍处于弹性阶段,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震后残余位移及结构整体特性对其影响,首先对3个楼层数不同的钢筋混凝土平面框架结构进行静力推覆分析,得到结构第一模态推覆曲线及相应等效三线形推覆曲线,进而基于等效推覆曲线获得结构整体的屈服后刚度比和下降段刚度比。其次,通过对钢筋混凝土平面框架结构在3个地震动强度水平、22条地震动记录输入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分别计算得到最大层间位移角和最大残余层间位移角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并分析结构整体特性如结构基本自振周期、屈服后刚度比、下降段刚度比等对最大层间位移角和最大残余层间位移角的影响,以及最大层间位移角和最大残余层间位移角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最大层间位移角和最大残余层间位移角受结构基本自振周期影响明显,同一地震动强度水平下,两者均随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结构屈服后刚度比的增大和下降段刚度比绝对值的增大,最大残余层间位移角也增大,其离散性也随之变大。与上部楼层相比,高强度水平地震动下非线性发展较为充分的结构下部楼层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和最大残余层间位移角的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为了分析某厚板转换高层建筑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整体受力性能,利用Midas gen分析软件,建立结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模态分析及时程分析,通过周期、振型、层剪力、层间位移角等一系列指标判断其动力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厚板转换层将引起结构竖向刚度突变,从而引起振型、层剪力及层间位移角突变;结构刚度分布较为合理,整体受力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9.
基于Etabs软件对钢筋混凝土框架填充墙结构进行动力分析,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从结构周期、楼层最大位移、楼层剪力与侧向刚度以及柱端弯矩等方面分析了地震作用下竖向不规则布置的填充墙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填充墙的设置提高了结构整体刚度,自振周期减小,其布置形式导致结构位移增大和自振周期减小程度不一,且形成竖向刚度突变的薄弱层,薄弱层层间位移增大,薄弱层越往下结构顶点位移越大;填充墙承担了45%~60%剪力和弯矩,使得柱端弯矩和剪力大幅减小,改善结构受力性能,薄弱层处柱端弯矩和剪力会发生突变,并随薄弱层往下增加值越大。  相似文献   

10.
拱式转换层结构是一种新型的转换层结构,具有刚度大、自重小,能跨越较大跨度的特点。为研究拱式转换层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对其进行了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转换层本身的整体性较好,不易发生层间位移;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对楼层位移、层间位移角、楼层剪力以及薄弱层位置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针对高层建筑设计中侧向位移限制的重要性,探讨了侧向位移计算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即荷载、分析方法和所使用的计算模型,分析了侧向变形、层间位移及建筑物的分缝等的限制,总结了侧向位移计算应考虑的内容,以供结构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2.
依据弯矩分配法和剪力分配法中的基本概念,在进行刚架结构内力分析时,将刚架变形分为主动变形和被动变形.在此基础上,对于主动变形引起的被动变形,采用迭代分析的方法,得出了收敛速度的影响因素及其表达式,并进行了相关讨论.讨论结果对刚架结构无论是定量计算还是定性分析,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陈娟  徐力生 《山西建筑》2010,36(12):118-119
从控制好地层抬动是灌浆施工中避免造成破坏的关键入手,通过工程实例对各种原因产生的地层抬动机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地层抬动的控制方法,解决了地层抬动对施灌区域内的水工建筑物造成不同程度破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介绍某复杂场地条件下的基坑支护设计结合场地条件采用不同的剖面,重点介绍北侧利用相邻旧基坑支护桩与新建项目基坑支护桩对拉的设计方案、实施过程及其效果,对市区狭窄场地的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胡敬礼  陈以一 《结构工程师》2011,27(Z1):105-108
结构试验中试件的位移主体大多发生在一个平面之内,而且位移量往往以一个方向的位移为主,与之垂直方向的位移为辅.传统位移检测方法中,需要用两只一维位移传感器组合的方式进行测试,但该方法在使用过程中有诸多弊端,如易发生测杆弯曲卡壳或基座松动,或对测点的位移敏感度低而达不到测试精度.本文提出一种结构试验中二维位移的测试方法,并...  相似文献   

16.
针对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是否可以不到顶的问题,通过ETABS软件建立了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探讨了剪力墙截断对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位移影响,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关金龙  萧潇 《山西建筑》2007,33(5):274-275
针对光华路地铁中洞的大断面,拟采用洞桩法进行施工,并应用有限差分法对洞室拱顶及地表的沉降进行了模拟,得出的预测沉降规律为施工工作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8.
郭崇胜 《山西建筑》2012,(23):251-253
简要介绍了外雄水电站变形监测点的布置情况,对施工阶段采用的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的观测方法作了具体阐述,并对观测资料进行整理,对观测数据进行精度分析等,对今后同类工程施工测量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蔡准 《山西建筑》2012,38(10):30-32
介绍了一种通过积分计算侧移的方法,利用各截面的曲率分布,计算屈服位移和极限位移,通过计算把握钢筋混凝土柱构件的位移性能获得柱构件的弹塑性位移,并求得该状况下柱构件的位移延性,从而由曲率分布获得构件位移延性性能,该方法简单实用,便于操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魏东  阴飞  苗现国 《土工基础》2009,23(6):71-74
根据多点地震动合成方法,考虑地震波的随机性和行波效应,生成非均匀多点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曲线,在此基础上,运用FLAC3D分析隧道在非均匀性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响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引入非均匀影响系数η和最大最小位移比Φ描述地震作用下隧道位移反应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隧道的位移反应和地震的空间非均匀性对隧道位移的影响随埋深、侧压系数增加而减小;随地震动振幅的增加而增加;随地震动卓越频率的增加而减小;随地震动持时的增加而增加。非均匀影响系数η和最大最小位移比Φ表现出和位移相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