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对于大型家电制造企业来说,要持续地降低采购成本,它们纷纷引入了JIT(准时生产)和零库存模式,将成本从供应链的末端向上游转移到上级供应商,其实质是将库存转嫁给了上游供应商,牺牲了供应商的利益以减少家电整机厂的总成本。因此,很多家电零部件厂商掉入了"成本苦海"可谓是"苦不堪言",而"循环取货"这一新型的物流模式将成为家电零部件厂商降本增效的"救星",使企业重新获得竞争优势。"循环取货"即家电零部件企业的物流部门或是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依据家电整机厂需求情况、  相似文献   

2.
赵明 《电器》2006,(10):42-42
2006冷冻年度,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利益得失让空调生产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之间的气氛越发地紧张起来。9月9日,志高召集全球300余家供应商代表共同出席了备战2007冷冻年度的“全球供应商战略研讨会”,与供应商就供应链空调与产品品质升级的关系、如何打造绿色供应链等问题展开了共  相似文献   

3.
韩敏 《电器》2005,(4):i001-i001,i006-i008
2004-2005年,家电企业被一轮又一轮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的狂飙包围着。"各种家电用原材料价格都在大幅上涨,有些材料不只是涨价,还采购不到"--来自全国的各地的企业声音大致如此。为此,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各种原材料涨价状况及其可能的价格趋势。  相似文献   

4.
据上海华东钢材市场消息,今年以来国内钢材市场上的冷、热轧硅钢片因受上游原材料涨价的影响,有关钢厂以"成本推动"为由,较大幅度调高了出厂价,对此,市场上反应较为平静,下游企业观望气氛浓厚,市场行情处于"不冷不热"的"温吞水"态姿。  相似文献   

5.
韩素菲 《电器》2004,(4):30-31
在全世界原材料紧张的大背景下,家电配件产业自然不能幸免,从侧面来看,家电配件产业对原材料涨价的消化能力,直接影响着整机企业的效益和价格走向。所以,配件企业的何去何从,也是此次  相似文献   

6.
赵明 《电器》2021,(9):后插10-后插13
消费升级,冰箱整机厂的采购需求向变频、高效发展,同时,在高涨的原材料价格冲击下,冰箱整机厂对成本控制更为严苛,低成本、小型化压缩机同样受到欢迎二 2021年,来自需求端的这种"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让冰箱压缩机生产企业之间产品层面的竞争更集中也更激烈.迎合整机厂采购需求,在技术层面寻求突破,以产品创新升级增强品牌竞争力,主流压缩机生产企业谁也不敢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7.
2004年以来,以等离子、液晶为代表的平板电视异军突起,与此同时,产品价格"跌跌不休"。高性价比的平板电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中国普通百姓的家庭。然而,市场总体规模和销售的迅猛增长并未给国内的平板电视企业的持续发展带来勃勃生机。由于上游资源与核心技术的缺失,中国彩电企业不得不接受外资品牌整机降价同时面板涨价的双面夹击,行业利润日趋微薄。  相似文献   

8.
《电器》2020,(8)
正近年来,中国家电制造全球化战略进程提速,不少整机生产企业加快了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的步伐,在不断适应全球市场需求、按照当地实际情况调整生产节奏的同时,也将在国内磨合出的成功产业链合作模式导入海外生产基地。对那些选择在海外建厂的整机生产企业来说,供应链本土化是增强海外市场竞争力的一项重要举措,除了开展国际化合作,另一个办法就是带动国内产业链上游配套企业"组团"出海,熟悉的朋友  相似文献   

9.
正2018年5月全国彩电市场销量达302万台,同比下降3%,环比下降0.5%。彩电市场下滑的态势显而易见。一边是海水,一边却是火焰。近日,以"科技视界智启未来"为主题的康佳芒果TV新品联合发布会在北京举行。由国美、康佳、芒果TV三方携手打造的"国美1号"系列电视正式对外发售。国美选择这个时候进入上游整机彩电产品,请不要惊讶,因为看不懂或许就是大胆,看得懂其是想在沉寂的彩电市场激起浪花。虽然近年来,受房地产调控、原材料涨价、商业模式的更迭等多重因  相似文献   

10.
张丽 《家用电器》2017,(11):32-33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冰箱上游大宗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其中,铜、铝、钢材、塑料这四类需求量较大的原材料涨幅分别达到了10%、3%、15%、25%。这给冰箱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营压力,为了企业的持续发展,涨价势在必行。冰箱是现代厨房中不可或缺的大件家电,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容量越来越多大,有限的厨房空间中,  相似文献   

11.
家电业是慈溪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2007年家电业总产值达550亿元人民币,其中家电整机出口160亿.然而,因受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涨价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今年春季广交会相比往年格外冷淡,2008中国慈溪家电博览会也让参会家电企业感到几丝凉意.  相似文献   

12.
微言微语     
《电器》2016,(3)
正@光1110:对于东芝家电业务调整的消息,我不认为应该片面看衰日本家电行业。点评:日系家电的低迷仍在继续。这既是中国家电的机遇,也是需要汲取的经验教训。@奔跑亿万光年的星星:薄利多销成为很多家电企业的选择。但是,生产原材料的公司不仅不会被淘汰,反而会更加受益。点评:家电行业并不属于夕阳行业,互联网的融入让很多家电企业迎来新生。无论整机企业,还是产业链上游配套企业,只有掌握核心竞争力,才能迎接新挑战。  相似文献   

13.
《电器》记者记得,2020年相同时间段,在对聚氨酯发泡设备供应商进行采访的时候,多个企业表示订单已经接到2021年7月,未来市场行情需看疫情"脸色"。结果证明,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冰箱、冷柜市场的火爆只是短暂的"狂欢"。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冰箱、冷柜行业增速明显放缓。受整机需求放缓影响,产业链上游的聚氨酯设备需求也开始减少。面对需求变化,一些企业开始在新的应用领域寻求机会,另一些企业则深耕技术助力冰箱技术升级。  相似文献   

14.
正工信部的"白名单"让韩系电池生产企业陷入了被动。按照工信部的要求,如果三星SDI和LG化学这样的动力电池厂商不能进入工信部的名单,或将拖累上游整车企业无法拿到国家的新能源补贴,在当前这样一个依靠政策推动的市场环境中,拿不到补贴事实上就相当于直接宣判了车企的"死刑"。"我们肯定会更换供应商。"一家原本选用LG化学电池的汽车厂商表示。也有部分原打算选用韩系电池的整车制  相似文献   

15.
侯定文  钟雷 《电器》2005,(9):56-58
家电行业在面对原材料涨价迅猛、价格战此起彼伏的现状时,厂家和商家无疑都在思考,利润源在哪里?尤其是厂家,不仅要面对上游原材料不断涨价的压力,还要面对市场接连不断的价格战,更要承担大卖场的各种苛捐杂税,还有近年来大型家电连锁超市的迅速扩张及低价策略渗透,快速蒸发渠道通路丰厚利润的复杂局面。  相似文献   

16.
付君萍 《电器》2004,(3):44-46
"不锈钢、铜等原材料价格涨幅已经触及家电业成本价格底线,因备受原材料价格暴涨的困扰,广东、江浙地区的数十家名牌燃具企业的产品近期可能会大规模涨价,保守估计涨幅将会在20%以上。"一燃气具业内人士向《电器制造商》记者透露。 其实,早在2003年年底,有关燃气具产品涨价的消息就已经被炒得沸沸扬扬。  相似文献   

17.
本次原材料涨价暴露出电工行业很多深层次的矛盾,比如恶性竞争、行业规模无序扩大等等问题。恶性竞争给行业带来的损害很难用具体数字估量。很多行业在原材料暴涨之后都想涨价,但是因为恶性竞争的影子总是或明或暗的存在,给产品涨价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在这次原材料涨价风暴中,行业协会发挥出相应的作用。在3月初,铜价大规模上涨迹象出现之时,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线电缆分会就组织部分高压交联电线电缆企业商讨原材料涨价对行业影响,并发了《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线电缆分致电线电缆用户函》,函中介绍了电线电缆用原材料价格上涨情况,并且作出协…  相似文献   

18.
《家用电器》2008,12(4):39
伴随着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指导部部长王前虎、中国质量协会用户部部长樊天顺与海尔空调事业部部长范增年共同为"空调质量联盟"揭幕,空调业首个质量联盟正式成立.4月2日,由家电行业巨头海尔发起,中国宝钢、日本三菱电机、日本NEC、芬兰诺而达和美国霍尼韦尔五大全球顶级供应商联合参与组建的"空调质量联盟(ACQU)"在京成立.该联盟的建立意在通过全球一流零部件供应商与整机厂商的强强联合,通过全球最优的压缩机、铜管、钢板、芯片、制冷剂等原材料供应商与整机制造商的战略合作,达到用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材料,为消费者提供最优质的空调产品的目的.海尔此举在引导空调行业价值回归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全球质量风向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最近几年,冰箱配件企业面临着冰箱整机厂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比如很多冰箱整机厂就要求配件企业要确保准确的供货及时率,一旦发生未能及时供货的问题,轻者被要求对相应的停产损失进行赔偿,重者则直接被取消供应商资格,无法再参与任何后期的项目争取。在压力如此大的市场环境下,迫使冰箱配件企业不得不主动寻找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生产管理模式来增强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的风电设备整机市场正如其他行业一样,不但要承受来自自身行业内部其他竞争对手的威胁,而且要提防潜在的进入者、来自相关产业的替代品的竞争,同时行业利润还要受到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挤压。最初起步就置身于政策"保护伞"下的风电设备产业,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