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压送风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防烟楼梯间(以下简称"楼梯间")与前室(合用前室)的防烟方式,在国内外高层建筑设计中已被广泛接受与采用.在进行正压送风系统的设计计算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确定与设计计算密切相关的一些因素,如火灾疏散时开启门的层数与数量、楼梯间与前室应保持的正压度、前室加压送风口的形式,等等。只有这些计算因素确定后,才能建立一定的计算模型,进行系统的设计计算。笔者根据近几年来的设计工作中的经验,提出个人看法,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2.
采用三种方法对集中防烟模式下,避难室及横通道的加压送风量进行理论计算,获得对应的加压送风量分别为140m3/s、200m3/s、240m3/s,针对三种工况送风量,在集中防烟模式下,分析当安全隧道送风风机关闭和开启时救援站火灾烟气控制效果,探讨集中防烟模式下火灾烟气控制的关键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集中防烟模式下加压送风量大于140m3/s即可,集中送风量的变化对救援站内温度、能见度及CO浓度等参数分布影响不大;安全隧道辅助送风有利于救援站避难室防烟,各横通道入口处的风速随着安全隧道送风风速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为加压防烟系列论文之一,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以下简称《高规》划分的四种加压防烟方案,按表8.3.2.-1-4规定的加压防烟撑岗量向规定的部位送风,对所形成的气流通路数进行了研究。文章先研究了火灾疏散时,前室或合用前室两个防火门的三种同时开启的层数N1.1,N1.2-N2,绘制了加压空气的气流流动模型,然后得出了气流通路数的计算模型,以此验算了四种防烟方案在门洞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加压送风防烟系统设计中的存在的问题,和对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可靠性与经济性等方面的探索,为了提高加压防烟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只对着火层前室(包括合用前室)进行加压送风防因的新方案,文章叙述并分析了该方案的防烟要理及基本原则,建立了对着火层前室进行加压送风防烟的风量计算模型,算出了加压送风量,最后得出几点结论。  相似文献   

5.
加压送风防烟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国加压送风防烟系列论文之一,文章分析了加压送风防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只向站火层前室(包括合有前室)加压送风防烟的方案,对解决加压防烟中的存在的问题,提高加压防烟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层建筑中电梯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按照现行规范规定,一旦发生火灾或其他事故,除消防专用电梯外,其他普通电梯一律迫降不能使用。当发生火灾时,若能保证消防电梯的安全,充分发挥消防电梯的疏散作用,将大大缩短人员疏散时间。但影响电梯安全使用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可靠的供电系统等硬件设备设施的保障、电梯的防火防烟性能、公众的认知等等。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提高,监控系统、广播系统不断改进,防火设计不断完善,电梯轿厢、风机机电设备设施防灾性能不断提高。若在火灾时,电梯具有足够的安全性,充分利用电梯进行疏散将成为可能。由于火灾烟气是危害疏散人员安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加上电梯结构的特殊,导致其烟气防控的特殊性,因此对烟气的运动规律和控制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对电梯井进行送风防烟研究,该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和经济意义,将对规范的改进起到重要作用,并对消防员开展灭火救援及楼内人员利用电梯进行安全疏散有重要的技术论证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现有防烟楼梯间机械加压送风防烟措施方式的分析,结合现在建筑的实际情况,提出新的防烟楼梯间机械加压送风防烟措施的设置方式,在保证防烟楼梯间作为安全疏散通道的前提条件下,利用现有设备材料和控制方式,采取合理组合设置,降低系统投资,减少土建成本.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加压送风防烟系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对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可靠性与经济性等方面的探索,为了提高加压防烟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只对着火层前室(包括合用前室)进行加压送风防烟的新方案,文章叙述并分析了该方案的防烟机理及基本原则,建立了对着火层前室进行加压送风防烟的风量计算模型,算出了加压送风量。最后得出了几点结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为加压防烟系列论文之一,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以下简称《高规》划分的四种加压防烟方案,按表8.3.2-1~4规定的加压防烟控制风量向规定的部位送风,对所形成的气流通路数进行了研究。文章先研究了火灾疏散时,前室或合用前室两个防火门的三种同时开启的层数N_(1.1)、N_(1.2)-N_2,绘制了加压空气的气流流动模型,然后得出了气流通路数的计算模型,以此验算了四种防烟方案在门洞M_1的气流速度,并且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为加压送风防烟系列论文之一,文章分析了加压送风防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只向着火层前室(包括合用前室)加压送风防烟的方案,对解决加压防烟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加压防烟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保证人员疏散安全的正压送风系统设计中,地下送风系统与地上送风系统的临界层机械送风处理方法是一个难题。提出了在临界层送风竖井中增加斜板的方法,实现系统的优化设计。利用CFX建立送风井结构理论模型,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对送风竖井内压力、速度等参数进行计算,得到了优化后的系统速度分布。以传统设计方法为基础,对送风系统结构优化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提出了技术上更科学,更经济,安全性更强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2.
潘雨顺 《制冷》2001,20(2):20-24
本文分析了高级现代化多功能商场建筑通风空调防火与排烟的特征,通过商业建筑工艺机理的探索,简明现代商场建筑防火排烟设置的重要性,指出“防火排烟系统”的设计是当代商业建筑设计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贯彻“以防为主,防消结合”是做好商业建筑通风空调防火正压送风与排烟系统最经济,最合理的设计原则,并阐述了防烟楼梯间,电样间正压送风风量和商场内部排烟量的简明快速计算方法及其设计注意事项,同时还从当代工程实践中总结出几个具体典型的设计事例。  相似文献   

13.
简要探讨了严寒、寒冷地区小空间建筑外门采用高静压风机盘管结合新风的系统形式;与热空气相比,该系统可以大大减小风量,降低能源消耗,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取代热空气幕系统;探讨了设置该系统的几个问题;采用CFD技术对采用该系统的哈尔滨某商场小商服进行了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14.
空调静压送风道合理结构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类型的空调静压送风系统进行了送风均匀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传统的空调静压送风道送风均匀性并不理想。分析了主风道内静压分布的特点,提出了静压主送风道应为变截面风道,这样才能保证主风道内的静压恒定,主风道为变截面的静压风道与传统的均匀风道不同,即使由于加工或安装的原因,使主风道的截面尺寸与设计稍有出入,但由于静压箱内的静压分布比较均匀,故仍能保证送风的均匀性,这种新型的静压均匀送风道适合于各种需要均匀送风的场合。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地铁工程建设的铺开,车站形式越来越复杂,出现了很多埋深较深的车站。以某站为例,通过软件模拟和分析,提出深埋车站防排烟方案的设计关键点和具体方案。对于深埋车站,站厅层火灾、站台层火灾,只要排烟风机压头足够,采用出入口进行补风,都可以满足防排烟要求。站台层排烟时,如开启站厅层公共区通风空调系统进行加压送风,或者把轨道排风口直接设置在站台层公共区都可以起到更好的排烟效果。车站隧道火灾时,开启区间隧道通风系统进行辅助排烟,可以满足防排烟要求。如开启站厅层公共区通风空调系统进行加压送风,可以起到更好的防排烟效果。  相似文献   

16.
采用热烟试验方法在某地铁站侧式站台进行了机械排烟试验,发现由于站台内补风方式不合理,导致火灾时排烟风机不能有效地排出烟气。对此提出了改进意见,并采用场模拟软件FDS对站台排烟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对补风方式进行改进后能有效地提高排烟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高规》中表8.3.2-3、4的加压送风防烟方案,即消防电梯前室及防烟楼梯间采用自然排烟,前室或合用前室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时的送风作为2个典型案例,以前室风口全开,按流体力学理论研究各层风口的风量分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风量分配极不均匀,严重影响加压防烟的可靠性。为进一步采取措施解决加压送风防烟问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太阳能空气集热耦合地板蓄热系统热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被动式太阳能空气供暖的混凝土地板蓄热系统,并对该蓄热系统在寒冷地区农村住宅中的应用进行了热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实验研究。讨论了该蓄热系统对室内热环境的作用,不同集热器朝向、热气流湿度及供风速度作用下地板蓄热系统的蓄放热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太阳能空气集热耦合混凝土地板蓄热系统充分利用建筑本体结构蓄热,有效提高了太阳能供暖房间的室内温度及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free cooling efficiency in a heavyweight and lightweight low energy building using a mechanical ventilation system with two latent heat thermal energy storages (LHTESs), one for cooling the fresh supply air and the other for cooling the re-circulated indoor air. Both LHTESs contain sphere encapsulated PCM (paraffin RT20). Using a developed and experimentally verified numerical model of the LHTES, the temperature response functions, based on the heat storage size, the air flow rates and the PCM's thermal properties, are established in the form of a Fourier series and empirical equations and used in the TRNSYS building thermal response model. Sever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 night cooling and free cooling operation modes were analysed and compar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free cooling technique enables a reduction in the size of th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system, provides more favourable temperatures and therefore enables better thermal comfort conditions, and in our studied case also fresh air for the occupants.  相似文献   

20.
笔者对《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高规》)、《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GB×××-2008(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防排烟技术规程》DGJ08-88-2006(以下简称《上海规》)等规范防排烟章节有关规定,从气流流动理论上对其中三个主要问题;《高规》第8章与第6章安全疏散基本原则不匹配的问题、自然排烟防烟可靠性问题及高层建筑加压送风量计算模型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