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严东 《电力系统通信》2007,28(B06):80-82
通信系统的防雷设计和电磁干扰防护是保护通信线路、设备及人身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通信网正常运行不可缺少的技术环节。文章首先说明了雷击对通信设备产生的危害,强调了防雷的重要性,并从通信设备和环境防雷入手,重点阐述了防雷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番禺供电局调度与通信系统防雷接地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微电子器件耐雷水平 ,新型防雷器件 TVS管和固态放电管的特性 ,过电压保护器的四级保护 ,电力调度与通信系统防雷接地与屏蔽的有关要求和番禺供电局调度与通信系统依据上述技术条件和分析而采用简单实用的防雷措施及其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3.
严东 《电力系统通信》2007,28(Z1):80-82
通信系统的防雷设计和电磁干扰防护是保护通信线路、设备及人身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通信网正常运行不可缺少的技术环节.文章首先说明了雷击对通信设备产生的危害,强调了防雷的重要性,并从通信设备和环境防雷入手,重点阐述了防雷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微电子器件耐雷水平,新型防雷器件TVS管和固态放电管的特性,过电压保护器的四级保护,以及通信系统防雷接地与屏蔽的有关要求;通过对湖北省电力公司通信系统近几年的雷害实例分析。介绍了通信系统简单而有效的防雷措施及其实施效果,阐述了水涨船高法在通信系统防雷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5.
浅谈高层建筑物的防雷与接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层建筑对防雷的要求很高,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高层建筑由于防雷系统安装不合理而造成危害的案例屡见不鲜,为此,提出高层建筑物防雷和接地的设计原则、高层建筑弱电系统接地的注意事项,并通过实例分析,说明高层建筑物电源系统的雷电与过电压保护;配电系统和UPS电源系统的防雷保护及其具体的防护措施;通信、网络系统的防雷与过电压保护;终端设备电源的防雷保护;接地系统装置的保护等。最后强调高层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工作一定要执行国家相关标准,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音频配线架保安单元的防雷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频配线架作为交换机与用户线之间的连接设备,除了用于对传输线路的配线、调线、参数测量外,主要还担纲着对传输线路的过电压过电流保护(具体工作由配线架中的保安单元完成).文章在阐述了通信系统对过电压、过电流防护原则的前提下,分析了保安单元的工作原理及组成,对由气体放电管、金属压敏电阻和抑制二极管组成的三级保护做了详细介绍,并就保安单元在电力通信系统中的防雷应用,以及如何防止工频电流经电缆屏蔽层侵入机房造成配线架高电压危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通信电源系统面临着严酷的暂态过电压应力,传统过电压保护器难以兼顾雷电过电压保护水平与长期运行可靠性,其防护失效的问题严重影响通信基站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文中提出了一种由限压型压敏电阻与短路型可控开关组成的智能可控浪涌保护模块的设计理念,通过对直流参考电压、可控比等参数的理论分析与自动能量耦合触发电路的实验研究,研制出了智能过电压防护模块样机,并进行了性能验证实验。浪涌保护模块直流参考电压为2.16 kV,在380 V额定工频电压下运行,其工作的荷电率很低,泄漏电流很小,在标幺值为2(基准值380V)的工频过电压下依然能保持长期的可靠稳定运行。在10 kA范围内(标准8/20雷电流),浪涌保护模块的冲击残压最大值为1.5 kV,冲击残压与直流参考电压之间的压比约为0.7,远小于常规限压型过电压保护器约1.5的压比。智能浪涌保护模块的过电压保护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为通信基站的稳定、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中性点不接地变压器的过电压保护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部过电压相关的标准、规定为依据,借鉴现场实际运行经验,详细阐述了变压器内部过电压形成的机理、危害及其特点。通过分析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不接地变压器过电压保护的原理及优缺点,提出了变压器过电压保护的合理配置及保护的改进措施,保证了变压器的安全、稳定、持续运行。  相似文献   

9.
朱新 《低压电器》2014,(23):69-70
介绍了附设式变电所由单相接地引起的过电压以及危害,分析了附设式变电所保护接地设置要求和处理方法,提出了附设式变电所接地设计的有效方式。最后推荐附设式变电所采用共用接地装置。  相似文献   

10.
通信系统防雷接地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文俊  刘大建 《湖北电力》2004,28(2):10-11,15
介绍了微电子器件耐雷水平、新型防雷器件TVS管和固态放电管的特性、电源装置的三级保护、通信系统防雷接地与屏蔽的有关要求和湖北省电力公司通信系统中近几年雷害情况。叙述了通信系统简单而有效的防雷措施及其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1.
超高压线路纵联保护配置方案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根据目前电力通信系统状况和线路保护的设备水平,阐明了用于超高压线路纵联保护传输信号的通信方式,例如载波、光纤及微波通道等,针对这些不同的通信方式的保护形式进行选择分析后认为,在考虑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线路纵联保护方案时,保护信号传输通道应首选复用数字通信电路,逐渐淘汰载波通道,保护形式应首选分相电流差动保护;允许式方向或距离保护复用通信通道,经RS-232串行口与通信终端连接,其起止式异步传输方式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光纤通信的多端线路电流差动保护装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常规保护配置不能满足中低压系统中多端线路快速全线切除故障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纤通信的多端线路电流差动保护新方案.具体介绍了保护装置的工作原理、同步方式、通信方式、硬件构成及测试结果等.动模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多端线路光纤电流差动保护装置性能优越,完全能够满足T接线路全线速动切除故障的要求,在中低压系统中具有良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SIKUSTABUNIVERSAL系列是西门子最新推出的经济型低压配电柜,具有新颖的柜体结构、模经和快速安装、的母排系统、多种内部隔离形式、高防护等级和可通信等特点。本文重点介绍该开关柜的主要技术、结构特点和通信系统 。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目前矿井低压电网漏电保护系统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电力载波通信的新型选择性漏电保护实现方案,介绍了装置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实验证明,该装置构成的漏电保护系统具有实时性强、选择性判断准确和可靠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基于暂态量超高压输电线路无通信保护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高压输电线路发生故障后的暂态电压或电流分量中含比工频分量更多的故障信息,充分利用这一信息是构成具有绝对选择性单端无通信保护的前提,对目前基于暂态量的无通信保护的研究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并提出了目前基于暂态量的高压线路无通信保护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电力线通信中电压瞬变的强大破坏能力及其出现的时间、位置无法预测,不仅使数据瞬间乱态、丢失,严重制约了高速数据的传输,还会导致电子产品的损坏。因此,电压瞬变防护问题已经得到越来越多设计者的重视。文章在指出防护的必要性的同时,还介绍了浪涌的产生和抑制技术,并重点介绍了两种满足高速电力线通信的浪涌抑制方法。  相似文献   

17.
单片机控制系统和微机系统之间通信的几个技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多CPU结构单片机控制系统在调试模块通信方面的困难,提出了一整套实现单片机系统和微机系统之间串行通信的软、硬件设计方案。通过接口转换器实现双方电平转换,单片机使用中断方式控制难,微机使用VB编程,并采用通信保护电路,大大增强了通信的可靠性,简化了调试过程。  相似文献   

18.
低压电力线扩谱通信系统及抗干扰性能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利用低压电力线实现可靠通信,目前主要采用抗干扰能力较强的扩谱通信技术.本文建立了低压电力线扩谱通信系统模型;基于该模型,分析了低压电力线扩谱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并对分析结果进行了通信实验.结果表明,该低压电力线扩谱通信系统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因此,该扩谱通信系统能较好地抑制低压电力线通信信道的干扰,可广泛应用于低压电力线通信.  相似文献   

19.
微电子电路经常被雷电等电压损坏。分流、均压、接地与屏蔽是过电压保护的有效措施,但是微电子电路的特点决定了对其保护装置某些不同于电力设备的特殊要求。通过对计算机串行通信接口芯片的过电压耐受能力和电容对计算机串行通信的影响两方面进行试验研究,提出计算机串行通信接口芯片的过电压器保护水平与限压器的最大接入电容两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现有的"三道防线"保护策略已经无法满足复杂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需要,迫切需要构建新一代大电网安全综合防御体系,进而需要建立一种高速、实时、安全、可靠的电力通信网络,以支撑交直流协控、抽蓄控制、精准切负荷、全景状态感知等系统保护功能。基于电力通信网的现状,首先对系统保护业务的通信网需求进行详细分析,包括节点分布及业务流向、传输距离、通道带宽、通信时延等;其次对目前电力传输网技术进行研究分析,提出满足系统保护业务需求的两种传输技术方案,并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对所提出的两种技术方案的通信时延进行实验验证,为系统保护通信网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