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根据不同剥蚀量恢复方法的特点和松辽盆地滨北地区实际地质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滨北地区T5和T4不整合面进行剥蚀量恢复。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法和体积平衡-沉积速率法相结合对T5不整合面进行剥蚀量恢复;应用镜质体反射率法、地层趋势分析法和沉积速率法相结合对T4不整合面进行剥蚀量恢复。研究结果表明T5不整合面因经历较长时间的剥蚀,剥蚀量较大,剥蚀量在700~2800m之间;T4不整合面剥蚀量多在200~1000m,在经历剥蚀时间较长的地区和靠近断陷盆地边缘的地区剥蚀量大。  相似文献   

2.
利用声波时差资料恢复剥蚀量方法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通过分析利用声波时差资料恢复剥蚀量方法原理及其适用条件,认为该方法能够解决滨北地区嫩江组末期之后地层的剥蚀问题。计算结果表明,嫩江组末期不整合面剥蚀量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绥化凹陷的东1井、东401井所在地区剥蚀量大,向西北方向(东6、东7井方向)上剥蚀量开始变小,明水阶地的双2井剥蚀量相对较大,乾元构造带上的河2、克2井剥蚀量比东1、东401井小得多,到黑鱼泡凹陷剥蚀量又有所增大。10个井点反映的规律是嫩江组末期不整合面剥蚀量“南大北小”,在绥化凹陷呈现“东强西弱”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渤中凹陷古近系构造层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根据构造发育史和沉积特征,渤中凹陷古近系可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及9个三级层序。二级层序界面为区域不整合面,三级层序界面在凹陷不同部位分别为局部不整合面、顶超面、下超面和沉积作用转换面。根据边界断层和古地貌特征,渤中凹陷斜坡带层序构型分为陡坡型、缓坡型、断阶型,分别发育不同的沉积体系。构造演化阶段性、边界断层、斜坡带古地貌是控制渤中凹陷古近系沉积体系和层序构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利用米氏旋回地层学方法对泌阳凹陷古近系与新近系之间区域不整合面的剥蚀量进行了计算。泌阳凹陷古近系\新近系剥蚀量计算可以分为2段:(1)各井各组(段和亚段)选定现有地层的分层和测井曲线数据进入"旋回地层学研究系统"(Version1.0),寻找0.405Ma周期,求最大优势旋回,计算出现有沉积时间;(2)把现有地层沉积时间以外的剥蚀掉的时间,用0.405Ma周期转化为剥蚀厚度。计算结果表明在凹陷的核心地区,仅廖庄组遭到剥蚀,凹陷东南部安棚一带剥蚀量小于100m,向凹陷西、西北以及北部边缘方向逐渐增大,至廖庄组缺失线附近,剥蚀厚度在650m以上。凹陷边缘附近,核桃园组也遭到剥蚀,核桃园组的剥蚀厚度主要介于4.1~666.5m,总剥蚀量在1000m以上。泌阳凹陷已知油田分布于剥蚀厚度大于200m地区。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陆东地区侏罗系剥蚀厚度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恢复地层剥蚀厚度的方法众多,但它们都有或多或少的使用条件.针对准噶尔盆地陆东地区的资料条件和地质条件,采用邻层厚度比值法,并结合传统的沉积速率法,对侏罗系地层剥蚀厚度进行恢复.从恢复结果来看,西山窑的剥蚀厚度盆地中央厚四周薄,其中石南凹陷、三南凹陷、鸟伦古凹陷及该区南缘几乎未被剥蚀;头屯河组的大部分地层均被剥蚀.这一恢复结果与当时的沉积、构造环境基本吻合,从而证明了这种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断陷盆地剥蚀厚度恢复的构造沉积综合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系为断陷盆地,珠琼二幕和南海运动使古近系的文昌组和恩平组遭受区域性剥蚀,之后进入持续海相沉积阶段,剥蚀前的地层古地温场、声波时差等特征被再次沉积改变,利用常规剥蚀恢复方法无法准确恢复文昌组和恩平组的剥蚀厚度。针对此,提出了构造沉积综合法。在分析盆地构造沉积特征的基础上,从剥蚀动力学角度出发,采用地震最小剥蚀厚度、构造沉积综合法剥蚀厚度、单井剥蚀厚度和井震关系的研究思路,进行剥蚀厚度恢复。对惠州凹陷古近系文昌组和恩平组剥蚀厚度恢复结果进行了分析,认为文昌组受剥蚀作用较强,在区域上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剥蚀厚度较大;恩平组受剥蚀作用较弱,剥蚀厚度较薄。该方法对恢复断陷盆地剥蚀厚度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南部斜坡带古近系发育多期低序级不整合,是形成地层圈闭(油藏)的有利区带。由于低序级不整合经历的地质时间短,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产状和岩石学特征差异小,常规测井和地震响应差别不明显,难以识别和描述不整合面和上、下地层尖灭线,影响了地层油藏的勘探评价。为此,提出了基于有序数列最优分割的测井综合分层曲线法,与高分辨率地震时频分析相结合,形成低序级不整合面识别的有效技术;研发了地震“DNA”检测方法,将地震数据转换为字符表达式,创建地层模式“基因”,在字符域中自动搜索,实现地层尖灭线的精细描述。该方法应用于东营凹陷南部斜坡带的地层圈闭评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新北油田位于渤海湾盆地垦东凸起北部,勘探程度较低。为认识新北油田古近系成藏规律,通过对该区古近系地层展布分析、单井相分析、连井剖面对比以及针对油气来源、输导路径、圈闭和油藏类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新北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和东营组地层自北向南层层超覆于垦东凸起之上,其中沙河街组以滨浅湖滩坝沉积为主,东营组6砂组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相,东营5-1砂组发育扇三角洲沉积相;受沉积相控制,沙河街组与东营组6砂组储层主要沿湖盆边缘展布,东营5-1砂组储层全区发育;储层与断层、不整合面配置发育了构造、地层超覆和岩性上倾尖灭圈闭;来自桩东凹陷的油气,沿断层、砂体以及不整合面进入圈闭,形成了构造、地层超覆以及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  相似文献   

9.
测井资料识别不整合面的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浩  王骏  殷进垠 《石油物探》2007,46(4):421-424
目前,国内测井技术识别不整合面利用的是地层倾角测井资料,但当研究区缺乏地层倾角测井资料或者识别的对象是平行不整合面时,这项技术就无法应用。为此,探讨了测井地质学识别不整合面的方法。地质学方法识别不整合面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界面上覆和下伏地层地质特征的突变现象,采用多方面分析的方法,进行不整合面识别。通过测井相分析沉积事件,利用泥岩声波测井资料分析地层压实和成岩作用的差异,利用对残余沉积韵律的识别和地层对比技术判断不整合面上的剥蚀事件等等。实际应用表明,利用测井地质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识别不整合面,尤其适用于缺乏地层倾角测井资料的地区。  相似文献   

10.
地层抬升剥蚀是沉积盆地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地层剥蚀厚度的准确恢复对正确重建沉积盆地原始沉积—构造演化史、热史及油气生、排、运、聚史和定量评价油气资源潜力至关重要。在充分结合南黄海北部盆地东北凹陷区域构造和演化特征研究的基础之上,依据东北凹陷实际地质情况和资料条件,选取参考层厚度变化率法和沉积速率法,对东北凹陷始新统戴南组和三垛组地层的剥蚀厚度进行了定量恢复。研究结果表明,渐新世末的三垛运动使东北凹陷内始新统戴南组和三垛组地层遭受强烈的剥蚀改造,戴南组和三垛组地层在凹陷内各个构造带表现出不同的剥蚀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东营凹陷南斜坡地层油藏成藏规律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东营凹陷南斜坡地处盆地边缘,地层圈闭成藏条件优越。分析了南斜坡地区的地层油藏成藏条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发育沙四段上亚段和沙三段下亚段2套优质烃源岩,断层、不整合和输导性砂层组成了油气运移的立体通道,不整合面上下的岩性类型和不整合样式有16种组合方式,储层类型多,盖层条件优越,烃源岩排烃期与地层圈闭定型期配置良好,具备形成大型地层油藏的条件。南斜坡地区地层油藏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地层超剥带,超剥带与大型鼻状构造带的组合区域是地层油藏最为富集的地区。  相似文献   

12.
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东营凹陷形成多期不整合面。其中新生界与中古生界不整合广泛分布于凹陷之中,其上覆地层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多为削超样式。不整合结构层中的风化粘土层,经过成岩压实作用,极易固结,形成非渗透层,具有很好的封堵效应。由于风化淋滤作用,不整合面下的风化砂砾岩、碳酸盐岩等的渗透性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成为输导油气甚至储集油气的有利场所。油气在不整合中运移主要通过2种方式:不整合结构层侧向输导和不整合“天窗”式垂向输导。受不整合削超或平超式、砂/泥型或泥/砂型等多种岩性组合的控制,东营凹陷南斜坡多发育地层超覆、不整合削截油藏。  相似文献   

13.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低位域沉积及非构造圈闭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低位域是一个层序地层学概念,即发育在I型层序界面之上、初次水泛面之下的,常由盆底扇、斜坡扇和低位楔状体组成的体系域。由于控制低位域发育的坡折带类型不同,低位域的沉积体构成也就有所不同。北部陡坡断裂坡折带发育以冲积扇、小型低位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和浊积扇为特征的低位域;东部东营三角洲沉积坡折带,发育以斜坡扇、低位三角洲和水下扇为特征的低位域;南部缓坡带,低位域以低位三角洲和低位滨浅湖相沉积为主。在这些低位域中,发育了不同类型的非构造圈闭,北部和南部坡折带为超覆型地层圈闭,东部沉积坡折带发育岩性圈闭。经过对这些圈闭的精细描述和初步评价,认为含油气前景比较乐观,有望为东营凹陷非构造圈闭勘探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对济阳坳陷不整合结构及其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和孔渗等地质特征分析研究后,发现不整合面下砂岩、碳酸盐岩、变质岩等裂缝、孔隙发育,形成高孔、高渗带,而泥岩由于后期的成岩作用,裂缝、孔隙均被重结晶泥质充填,不具渗透性。不整合面下的高孔、高渗带成为油气长距离运移的主要通道,在岩心、镜下均可见到风化岩石裂缝、孔隙中残留的原油。并建立了济阳坳陷不整合的2 种油气输导模式:不整合结构层侧向输导模式、不整合“天窗”式垂向输导模式。  相似文献   

15.
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是揭示油气成藏过程的关键。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为例,通过厘定方解石脉的发育期次,采用激光原位U-Pb同位素定年技术测定含原生烃类包裹体的方解石脉的绝对年龄,结合砂岩储层样品的流体包裹体分析,最终可综合确定油气成藏年代。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荧光特征和显微测温结果指示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存在2期油充注,但由于东营组沉积末期地层抬升剥蚀造成温度下降,采用流体包裹体方法解释的第1期油充注时间存在多解性。通过激光原位方解石U-Pb定年技术可消除第1期油充注时间的多解性,厘定第1期油充注时间在距今24~20 Ma东营组抬升剥蚀期,第2期油充注时间在距今4~3 Ma。激光原位方解石U-Pb定年技术结合流体包裹体分析可很好地用于约束油气成藏时间,提升油气成藏定年的精度,为含油气盆地特别是多旋回叠合盆地的油气成藏年代学提供更为可靠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盆缘非生烃洼陷的油气勘探受制于较差的油气输导条件,使之往往成为勘探“禁区”。为探索盆缘非生烃洼陷多样化的油气运聚方式,拓展油气勘探空间,以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三合村洼陷为例,在系统梳理前人认识基础上,基于钻井、测井、地震及分析测试资料,开展了油气运聚方式分析。结果显示:三合村洼陷存在东营组沉积期和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期两次油气充注过程,分别对应于早期成藏与中、晚期成藏。早成藏期渤南洼陷与三合村洼陷连为一体,来自渤南洼陷的油气经侧向运聚进入三合村洼陷沙河街组聚集成藏。中、晚成藏期,渤南洼陷生成油气经“网毯”和“不整合体”复合运聚进入三合村洼陷东营组及其以上地层中聚集成藏。盆缘非生烃洼陷油气运聚方式再认识的理论意义在于拓展了油气勘探空间,在现实上发现了三合村油田。  相似文献   

17.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地层油气藏成藏阶段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勘探程度的逐步深入,地层油气藏在勘探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而成藏阶段的确定和划分对于地层油气藏成藏机理深入研究和成藏模式总结具有重要意义。在同源情况下,通过对东营凹陷不同区带不同类型油藏原油与烃源区源岩成熟度的对比分析,认为该区地层油气藏油气成熟度高,相对成藏时间晚;而次级构造带不同类型油藏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统计分析表明,地层油气藏成藏时间主要在馆陶组沉积末期—明化镇组沉积时期。在综合考虑东营凹陷成藏地质要素历史演化的基础上,探讨并明确了与盆地构造—充填史相对应的地层油气藏成藏阶段模式,将其划分为多幕断陷期成藏准备、坳陷早期成藏高峰和坳陷后期油气保存等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利用裂变径迹法测定了济阳坳陷第三系馆陶组至孔店组碎屑沉积岩的年龄,并将所测年龄与古地磁极性年龄、K-Ar法同位素年龄相对比,三者基本一致.利用这些测定数据,计算了2-2-18井东营组第二段至沙河街组第三段中部地层的沉积速率,对本区馆陶组底碑岩时代归疆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该成果为沉积地层划分、对比、油气藏形成机理的研究和生油岩埋藏成烃定量分析等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渤中凹陷大型湖泊三角洲的发育特征及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渤中凹陷东营组内发育内陆湖盆中罕见的大型湖泊三角洲,其规模与海相盆地三角洲相当,通过渤中凹陷下第三系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充填样式与构造特征的分析,探讨了东营组底部大规模超覆不整合,局部侵蚀削截不整合的表现形式,沙河街组与东营组之间的沉积-构造转换,东营组大型湖泊三角洲发育的地质背景和东二段大规模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沉积特征与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20.
春光探区为源外成藏区,油源为东部昌吉凹陷和南部四棵树凹陷的二叠系和侏罗系,白垩系油藏主要为地层不整合油藏,包括重质稠油和中质油油藏。通过油源条件研究,确定了白垩系油藏的油源特征;通过输导体系研究,确定了不整合和断层组成的白垩系输导格架;通过沉积储层特征研究,确定了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和滩坝砂体为有利储集相带;通过成藏期次研究,确定了白垩系油藏两期成藏,后期被断层破坏稠化的成藏期次。综合研究认为,高效的输导体系、各砂组地层尖灭线展布范围和优质储层是白垩系地层油气藏成藏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