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锥形炉胆制造工艺初探戴国栋(福州锅炉厂)锥形炉胆是全自动燃油锅炉中连接前管板与波形炉胆、波形炉胆与温烟箱前管板的重要受压元件(参见图1)。采用锥形炉胆的目的在于缩小锅炉的总体制造尺寸,减小产品的体积,却能产生比一般锅炉多得多的热能。以下仅对我厂新开发...  相似文献   

2.
汽包是锅炉中重要的受压元件,它连接上升管与下降管组成自然循环回路,同时接受省煤器来的给水,还向过热器输送饱和蒸汽,它是加热、蒸发、过热这三个过程的连接点。当锅炉从冷态开始启动后(锅炉停炉过程则刚好相反),受热面被加热,水冷壁和对流管束中不断产生蒸汽,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塔式锅炉机组的布置特点,总结了塔式锅炉的总体结构,钢结构和受热面的结构特点,对塔式锅炉与π型锅炉的各项差异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塔式锅炉占地面积小,钢结构较为稳定,受热面适合水平布置;相较于π型锅炉,塔式锅炉能快速启动,投资较高,受热面热偏差小,磨损小。切圆燃烧的塔式炉,推荐采用前煤仓布置方式,四大管道采用"支管-母管-支管"的连接方式,布置在运转层以上。  相似文献   

4.
根据电石炉烟气特性,设计开发出一种用于电石炉余热回收的新型余热锅炉。该型锅炉的主要特点:立式布置结构,水循环采用自然循环方式,蒸发受热面采用了多管圈微倾斜上升管布置结构等。实践表明,该型锅炉对电石炉烟气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超(超)临界机组在中国取得迅猛发展,350 MW~1 000 MW超(超)临界П型锅炉涵盖了目前国内新建的大部分燃煤机组,炉底灰斗是螺旋水冷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设计的超(超)临界П型锅炉中,炉底灰斗水冷壁进口管屏采用的是窄节距和宽节距相结合的结构方式,在锅炉运行中存在着宽鳍片开裂的隐患,作为水冷系统的关键部件,对炉底进口管屏结构布置进行设计改进。  相似文献   

6.
在锅炉的锅筒,每组水冷壁下集箱的最低处都应装有排污阀,目的是锅炉经过运行供汽后,由于炉水不断的蒸发而浓缩,炉水碱度过高,产生泥渣水垢。由于水垢导热系数只有钢村的二十至五十分之一,导热性能很差。一是造成能源的浪费,二是炉内积垢过多,过厚易造成钢板(管)过热变形,鼓疱或爆管事故。锅炉的排污就是为了排出炉内泥渣和高浓度含盐  相似文献   

7.
2006年部队某单位安装1台新型DZL4—1.25-AⅡ蒸汽锅炉,当年使用,锅炉采用锅外钠离子交换水处理,锅炉主要用于宾馆洗浴和食品加工。2008年9月19日,锅炉运行中,发生水冷壁管爆管事故,大量汽水喷入炉膛,使锅炉无法正常运行而紧急停炉。经检查发现锅炉左侧第3#水冷壁管爆管泄漏,停炉进行割管、管端封堵修理后,锅炉继续运行,运行不到1个月时间,相继锅炉左侧4=#~7#水冷壁管又发生爆管泄漏。停炉后经我所检验发现,爆管左右相邻4根水冷壁管均有不同程度胀粗现象。为查明锅炉事故原因,做出相应防范措施,对爆管水冷壁管及相邻水管进行割管检验。  相似文献   

8.
前言在许多高压锅炉的设计中,要在所有的汽水回路里得到足够的质量流速是设计者难以做到的。增加下降管和上升管的流通截面可使质量流量增多,但这会使锅炉成本提高。为了在多种运行工况下不必靠较高的质量流速而能避免偏离核态沸腾(DNB),拔柏葛公司发展了一种内螺纹管,经过试验已在许多高压锅炉的炉膛内使用了这种内螺纹管。本文将讨论在已运行的高压锅炉上取样发现的内螺纹管的腐蚀和沉淀问题。  相似文献   

9.
链条锅炉的煤闸门,锅炉生产厂一般都采用图1所示的做法,这种形式的冷却水管在实际运行中容易烧坏,又不方便检修。特别是锅炉满负荷运行,或煤种的变化,燃烧工况出现过早点火等现象,致使煤闸门冷却水管严重损坏,被迫停炉检修.直接影响锅炉的正常运行供汽。为了彻底解决煤闸门冷却水管的缺陷,我们参照国外的有关做法,结合现场燃烧工况,自行设计了一种水箱式煤闸门,如图2所示,用来替代原有的耐热铸铁煤闸门和冷却水管。  相似文献   

10.
最近安装在贵州省铜仁市的25t/h双循环流化床锅炉系由华中理工大学研制。该炉采用自然循环双汽包(?)型布置,燃用0~8mm宽筛分燃料,床内布置适量的埋管受热面,形成了大小粒子流化床叠加燃烧的典型的带床内埋管的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分离采用炉内惯性分离与炉外旋风分离的两级分离,分离效率高,阻力较低。飞灰回送采用流化密封送灰器,调节灵活,运行稳定。惯性分离与旋风分离相结合,形成炉内与炉外物料两级循环,可确保锅炉运行达到设计参数。 锅炉设计参数为: 额定蒸发量:25t/h 额定蒸汽压力:1.25MPa 额定蒸汽温度:194℃ 给水温度:104℃ 排烟温度:160℃ 锅炉热效率:85%。  相似文献   

11.
某厂一台KZW2—13—AⅡ斜推往复炉排锅炉,在1987年5月9日上午出现锅炉左侧炉墙有大面积渗水,当即停炉。拆开左侧炉墙,发现一根水冷壁管爆管,水自爆管处流出。该锅炉在1986年5月29日也出现了一次左侧水冷壁管爆管,两次爆管间隔时间仅一年。事故发生第二天上午,我们对该锅炉进行了全面检查:锅炉右侧水冷壁管无严重腐蚀现象,紧靠水冷壁管的耐火材料为白色质干。左侧水冷壁管大面积腐蚀,紧靠水冷壁管的耐火  相似文献   

12.
-640-140型锅炉原设计燃用褐煤(t_1=1060℃、t_2=1190℃、t_3=1200℃),配20万瓩的机组。根据燃料特性,锅炉为液态排渣,设有二只八角形的旋风预燃室。3-640-140型锅炉循环系统下降管的开始段采用较大的管径,借助加强的管接头与汽包连接。下降管为20号钢,外径465毫米,壁厚36毫米,垂直布置在锅炉前墙。水动力估算表明,为了保证自然循环系统的可靠工作,只要布置6根这样的管子就已足够。若采用φ219毫米的下降管,就至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30、60万千瓦机组今后将逐步配用控制循环汽包锅炉。该型锅炉的特点在于炉瞠蒸发受热面内的工质系借助于按装在下降管中的水泵压头进行循环,因此,炉水泵循环系统的可靠性是该类锅炉的关键技术之一。为掌握其特性,对宝钢电厂1号炉的炉水循环系统进行了全面的试验研究。试验包括:炉水循环泵特性、下降管的流量分配、炉水循环泵在不同组合方式运行下的循环系统特性、变负荷的适应性、运行工况改变(给水温度、汽包水位)及启动试验。  相似文献   

14.
目前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的钢管式省煤器,一般布置在对流烟道转弯后的竖井中,烟气走管间,软水走管内。省煤器由一系列蛇形换热管和集箱构成,换热管之间采用并联结构,作水平又列布置在烟道内,集箱一般布置在炉墙外,集箱和换热管在炉墙外焊接。软水由下向上顺序通过炉墙外的进口集箱、烟道内的换热管、炉墙外的出口集箱进  相似文献   

15.
1994年我们分别为辽宁凤城热电厂一台35t/h链条炉和河北磁县观台煤矿坑口电站一台20t/h沸腾炉改造成循环流化床锅炉时,为了提高埋管的耐磨性,防止其因磨损破裂而影响锅炉的使用寿命,我厂设置了单根焊制多排鳍片管。  相似文献   

16.
基于优化火电厂锅炉停炉保养过程目的,对600 MW燃煤机组停炉保养期间锅炉系统腐蚀的原理进行了分析,针对当前火电厂中锅炉频繁起停过程中,停炉保养措施不当导致启机过程换热管中汽水堵塞现象和换热管间温差大的等问题,提出改良措施过后的锅炉带压放水保养操作优化的停炉保养措施,末级过热器横向管壁间最大温差为33.58℃,仅有1处温度85℃,对比优化前末级过热器横向管壁间温差明显变小,确保了下一次启机时,末级过热器横向管壁间温差正常,管内不存在积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锅炉压力容器的定期检验中,各种型式的不可见部位总是经常遇到,如立式锅炉的下脚圈、炉胆、横水管、冲天管;水火管锅炉的下降管口、管束水侧四周;水管锅炉的上下联箱及与其连接的水冷壁管口……等等。这些部位不论从外部,还是从炉膛筒体的内部检查时,都是检验员在直观视力范围内所不能看到的,然而这些部位的现状如何,直接关系到锅炉的安全运行。这些现状包括:结垢程度、有无变形、腐蚀情况、焊缝布置、几何形状等。  相似文献   

18.
徐州彭城发电厂#1炉在省内首次采用加氧冲管新工艺,#2炉在总结#1炉加氧冲管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加氧浓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文阐述了蒸汽加氧冲管的基本原理,同时介绍了彭城发电一期工程两台锅炉采用蒸汽加氧冲管的实际应用情况,实践表明,无论在冲管能耗及工期方面,还是冲管效果方面,采用适当的加氧浓度对蒸汽加氧冲管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新《锅壳锅炉受压元件强度计算》标准虽然还未正式审批,为了尽早掌握与运用,我厂近期开发的卧式内燃油炉的设计就按新标准进行,现就WNS4—1.25—Y型锅炉的管板设计为例,介绍並探讨新标准的运用。 1.WNS4—1.25—Y炉采用的结构型式 参照国内外大量的油炉样本资料並从燃烧机性能考虑,决定配用进口燃烧机,炉体结构采用中心回燃型式(见简图1)。综合燃烧机及各方面因素,选定炉胆内径为φ1000mm,锅壳内径为φ1800mm,锅筒长4260mm。 2.管板设计与探讨 (1)管板结构  相似文献   

20.
KZL型锅炉是上海工业锅炉厂1967年在卧式回火管锅炉(HR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炉型。但在最初设计时,对管板与锅壳间的加强结构是采用图1所示的全焊型角板拉撑。但在1978年10月湖北省大同湖农场糖、纸厂一台KZL4—13型锅炉由于角板拉撑的结构和焊接质量问题而导致爆炸事故出现后,又结合不少单位在锅炉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