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ECL软件关于复合驱模拟的机理进行了分析.以孤岛东区为实例,对大规模复合驱数值模拟开展了研究,验证了ECL软件进行复合驱模拟的可行性.并利用该软件对注入参数、注入浓度、注入方式进行了优化,确定最佳方案.并对数模结果进行分析,对矿场调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庆油田二三类油层非均质性严重,三元液沿着高渗透层突进,中低渗透层动用程度较低,影响了整体驱油效果。分层注入技术可有效缓解层间矛盾,改善注入剖面,提高油层动用程度。三元复合驱开发过程中采液指数降低,提液可以减缓产液量下降提高开采效果。采用CMG软件模拟三元复合驱分层和提液,并对分层和提液时机进行优化,使三元复合驱开发效果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三元复合驱与聚合物驱的驱油机理的差异,重点研究了三元复合驱的驱油特点,并对其独特的驱油机理进行了数学描述,主要描述了界面张力、残余油饱和度和相对渗透率、毛管力、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等,介绍了三元复合驱数值模拟软件的应用在现场实际的应用,并且探索了数值模拟软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局限性,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江苏油田庄2断块高含水期存在注水开发效果差,经济效益低等问题,依靠注水开发方式和传统的水动力学调整措施,难以有效改善目前的开发状况。针对先导试验区构造储层特征和油藏开发动态特征,运用聚合物驱开发数值模拟评价方法,研究了注入浓度、注入速度、注入段塞、注入方式等参数对聚合物驱开发效果的影响,优选出最佳方案,并对驱油效果进行预测和评价。结果表明,最佳的注聚方案为采用二级段塞的注入方式(0.075 PV×2 000 mg/L+0.26PV×1 500 mg/L),注入速度为0.07 PV/a,预计提高采收率5.95%。  相似文献   

5.
在模拟大庆油田油藏条件下(45℃,原油粘度9.8 m Pa·s),用1 600万、1 900万、2 500万聚合物配制成浓度分别为1 000、1 500、2 000、2 500 mg/L的三元复合溶液,并在渗透率为100、300、500、700、900×10-3μm2的人造岩心上开展流动性实验,测定各组实验的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从而优选出与油层渗透率匹配性较好的三元复合溶液。在三元复合驱实验中,用优选出的1 600万和2 500万聚合物配制成不同浓度的三元复合溶液并驱替非均质(平均渗透率300×10-3μm2,变异系数0.72)人造岩心的水驱剩余油,得到了各方案不同阶段采收率、含水率的变化规律,从而优选出最佳注入方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某油田在弱碱三元复合驱区块开发过程中展现出的问题,结合具体工作特征,力求能够对具体开发过程和最终工作效果进行优化。具体分为前缘水区、聚合物前置段塞开发以及三元主段塞开发三方面内容,具体方式就是总结相应工作规律,最终对工作特点以及优化方向等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的效果提供合理参考。  相似文献   

7.
三元复合驱采出液分离装置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油田三元复合驱采出液乳化严重等特点,通过现场试验对油水分离器进行结构及操作条件的优化。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分离器对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的分离,油相和水相均达到采出液分离标准,且油水分离效率可达到98%以上。  相似文献   

8.
三元复合驱采油技术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元复合驱作为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率的强化采油技术被各大油田广泛采用。文中简单介绍了油田三次采油技术,重点讨论了三元复合驱强化采油的技术特点和驱油机理,并结合大庆油田生产实际阐述了三元复合驱在大庆油田的研究和应用情况.为以后三元复合驱的扩大应用提供了充分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开展室内及矿场试验,对胺类固化及酸酐类固化环氧玻璃钢管道在三元复合驱强碱注入体系中的适应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酸酐类固化玻璃钢管在强碱、高压的作用下容易发生水解降解反应,不适用于三元复合驱强碱注入体系;而胺类固化的环氧树脂体系具有优良的耐碱性,短期内可以满足三元强碱注入体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在贝雷岩心上开展不同化学驱体系的驱油实验,确定了不同驱油体系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强碱三元体系效果好于弱碱三元体系,三元体系效果好于二元体系,二元体系效果好于高浓度聚合物驱,高浓聚合物驱好于普通聚合物驱。对影响三元复合驱效果的因素进了分析,三元体系碱和表活剂浓度越高,段塞越大,体系黏度越高,提高采收率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11.
A3钢在三元复合驱体系中的腐蚀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50℃静态挂片,动态滚轮实验,对A3钢在用模拟油田污水配制的含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石油磺酸钠(RS)和NaOH的单组分,二元复合组分和三元复合组分中的腐蚀行为,进行了研究和比较,发现HPAM,RS,NaOH在此特定体系中对A3钢有缓蚀作用,通过极化曲线法,对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和表面活性剂的腐蚀机理,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RS及HPAM在模拟油田污水中,对A3钢的缓蚀是通过抑制其阴极  相似文献   

12.
赵雨希  杨海玉 《当代化工》2016,(6):1219-1221
沈150区块经过近二十年的大规模水驱开发,油田早已进入中高含水期。在地质建模和水驱历史拟合的基础上,开展了气驱数值模拟研究,优选出最佳驱油方案,从而降低了现场试验的风险,为特低渗透油藏实施注空气驱油提供借鉴。沈150区块注空气驱油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有效动用部分难采储量,改善区块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3.
针对渤海J油田二元复合驱中后期出现的含水回升、聚窜等问题,结合海上聚合物注入工艺,优选出性能更好的二元体系,并模拟现场注入条件开展驱油实验.结果表明:优化二元体系相比目前使用体系可提高采收率2.57%.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针对J油田二元复合驱中后期提出的差异化注入方式,相比单一质量浓度注入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提高采收率8...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室内实验分析手段,分别研究了三元复合体系的剪切稀释性和黏弹性。研究结果表明三元复合体系属于幂律流体,并回归出了三元复合体系流变数学模型。在黏弹性研究中,当聚合物浓度变化时,当耗能模量大于储能模量时,体系呈现黏性为主。随着聚合物浓度增加,震动频率的增加,三元复合体系逐渐从黏性向弹性转变。当表面活性剂含量相同,聚合物浓度不同,碱含量不同时,随着碱含量的增加,三元体系逐渐表现出只有黏性。但是,当聚合物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随着碱含量或表活剂增加,三元复合体系从黏弹性逐渐表现出偏黏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强碱三元复合驱油剂注入,油井见效以后,结垢问题日益突出。本文根据室内模拟实验及现场情况,采用数值拟合方法创建三元复合驱硅结垢预测模型。应用建立的预测模型开发出强碱三元复合驱机采井结垢预测软件,并利用试验区采出液离子数据对软件进行验证。实践证明,该试验区机采井结垢为碳酸盐垢和硅酸盐垢混合物。预测结果与现场检测结果基本一致,证明软件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6.
化学药剂在三元复合驱采出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江红  郭城 《广东化工》2010,37(2):83-84,116
介绍了三元复合驱采出水特性,油田采出水中油的存在形态以及除油方法,三元复合驱组分对采出水油水分离效果的影响。重点综述了化学药剂在三元复合驱采出水处理中的应用,并提出了今后三元复合驱采出水处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三元复合驱注入系统注入驱油剂时,体系含有高化学剂,造成注入系统结垢,垢样组成CaCO3含量大于75%。室内模拟高化学剂体系,进行单因素对化学防垢的性能影响实验,得到影响防垢性能的主控因素:在因素水平上,pH值>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对三元复合驱的化学防垢技术推广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详细介绍了河南油田二元复合驱整个注入工艺技术的发展过程。根据聚合物母液配制利用了单一聚合物驱时的装置的特点,表活剂母液为50%有效含量、桶装、流动性受环境温度影响的特点以及二元复合驱注入工艺要满足注调剖段塞、注二元主体段塞等不同注入阶段的要求,对聚合物母液配制工艺、表活剂母液配制工艺、交联剂注入工艺、单井注入工艺、注入工艺配套技术等进行技术改造及攻关,目前基本形成了适应河南油田二元复合驱注入需求的注入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为有效提高海上油田采收率,对埕岛油田先导试验区开展了二元复合驱数值模拟研究。在本次研究中,围绕埕北1井区的先导试验区,通过建立适合海上二元复合驱研究的多级别模型,即一级水驱模型、二级试验区模型和三级中心井组模型,解决了井控资料少、井距大、计算时间长等问题,对三个级别模型分别开展了水驱历史拟合、二元复合驱方案优化和跟踪评价研究,这种多级别模型的研究方法满足了数值模拟对精度、速度和运算能力的多重要求,对试验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聚合物驱和三元复合驱采出水流变性和采出液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室内实验 ,研究了聚合物驱和三元复合驱采出水流变性及采出液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 ,水相流变性对聚合物驱和三元复合驱采出水和采出液的稳定性有显著影响。聚合物对O/W型原油乳状液的稳定作用 ,主要是通过增强原油乳状液水相的流变性 (如视粘度、弹性模量和屈服值 )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