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20世纪80年代,城镇住宅现代化加 速发展,集合住宅居住模式不断更迭,最终在 20世纪80年代末形成了中国现代居住模式的基 础框架。为了究明20世纪80年代居民生活变化 对住宅空间演变的影响,本文围绕卧室、厨卫、 起居室三个代表性空间,梳理城镇集合住宅设 计方案发展的脉络与趋势,同时横向对比住宅 建设方面的政策、经济、观念变化,将住宅套型 设计方案演变的内在原因归为户内人均居住面 积、住宅商品化与大众居住观念三个因素。在 大众生活方式快速改变的当下,本文关于20世 纪80年代住宅套型演变过程的研究,将对中国 城镇居民居住观念及住宅居住模式发展研究具 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罗兰 《城市建筑》2010,(1):28-29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中国的居住环境,试图超越形式表象挖掘出院落空间与居住生活相契合的本质形态,在多高层集合住宅和传统院落这两种模式中找到一个结合点,将院落空间还原到现代居住生活中,并将"垂直院落"融人多高层集合住宅形式中。  相似文献   

3.
旗舰店设计目标是打造一幢与路易威登的品牌身份相一致的建筑,结合古典和现代的特质。LV产品包含了传统手工艺制作、品牌传说、奢侈品与上流社会的珍品等多种特质。将这些特质集合到一起,其产品就形成了一条历史性的连接线,连接了消费者与其他路易威登物质文化中的现代与古代元素。这种物质上的连续性在建筑中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城市集合住宅的户内空间形态呈现出相对固化和单一化的现象,这是一种结构上的趋同,是一种超越地域影响的普遍性存在。文章从传统居住文化影响的角度,深入探讨户内空间形态被固化的过程,指出这一现象反映了现代都市居住文化在迅速发展的居住形态转型期,面对新旧居住观念交替时的困惑。  相似文献   

5.
在宅养老模式下集合住宅适老设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双  吴茵 《南方建筑》2011,(5):75-77
本文首先通过我国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提出研究老年居住问题的紧迫性;其次通过养老模式、养老居住需求及集合住宅适老性现状的分析进一步把握需求与现状的矛盾,从而提出研究集合住宅适老设计的必要性,最后对集合住宅适老设计原则及设计细则进行了详细论述,以期能为在宅养老模式下老年居住问题的解决尽绵薄之力,为集合住宅适老设计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上海现代主义集合住宅在20世纪30年代得到了迅猛发展,这是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影响的结果.文章梳理了现代主义集合住宅的分布和背景情况,阐述了中外建筑师成为现代主义集合住宅大力发展的重要推手;接着以39个近代上海现代主义风格的集合住宅为例,从立面风格、平面组织、户型设计和装饰要素等四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分析和总结其居住空间形态和特征要素,并在对这些历史建筑现状问题的归纳后提出了保护策略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合院式空间是中国北方地区代表住宅的空间形式,这种空间充分考虑到人们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对于现代居住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如何将这种空间形式进行重构以满足当代社会和人们的需求是一个难点。本文以传统合院式空间的特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人口构成的改变和人口急剧增加对居住空间的影响进行分析,继而提出适应于现代城市集合住宅的空间重构策略。使得这种传统的居住空间可以得到传承,同时也为未来居住建筑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8.
同济新村     
<正>"新村"是一种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集合居住单位,在中国城市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它的出现可回溯到20世纪20年代,曾被视为寄托了社会理想的现代生活空间。作为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的标志之一,新村在1949年后的上海被成批建造,规划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的同济新村,因其较大规模、精心设计的整体格局和完善的配套设施为居住其间的近千户居民所自豪。  相似文献   

9.
<正>土楼公舍的设计将中国传统客家土楼的居住文化与低收入住宅研究结合在一起,将居住、商店、公共娱乐等功能集中于一个建筑体量,创造出温馨的小社区。为城市低收人人群提供具有高水准设计的廉租住宅。2008年首座实验性集合住宅"万汇楼"落成。建筑面积13,711m~2,总户数为287,可居住1860人。The architects created a warm and friendly communit7 by combin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living of the Hakka people with th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0.
承继中国传统民居精神的新思维--空中院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是天人合一的生态精神,现代住宅如何来实现这样一种和谐的居住环境,是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而现代屋顶花园的发展越来越成熟,该文提出在屋顶花园的基础上.将集合住宅屋顶营造成空中院落作为邻里交往空间的理念,以承传统。  相似文献   

11.
老年夫妇居住样式的特征及其对住宅设计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城市集合住宅中居住的老年夫妇为对象,以同审就寝.分室就寝为着眼点,对老年夫妇居住样式的特征.如:寝室的选择、起居场所的据点与夫妇接点的形成、就寝形态的变化以及与年龄.健康状态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老年夫妇的住宅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曹海婴  黎志涛 《规划师》2007,23(11):81-84
近二十年来,随着集合住宅由政府控制的配给品向通过市场分配的商品转变,集合住宅形态在规划结构、居住公共空间、住宅套型设计、住宅风格样式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居住形态演变是城市社会阶层结构演变的反映;另一方面,居住形态演变也对城市形态结构演变产生一定的影响.为避免住宅的过度商品化和符号化导致社区生活的丧失和对居住本质的忽视,在规划设计中应减少空间隔离措施,提倡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层居民混合居住,增强居民的社区感.  相似文献   

13.
以典型的集合居住形态为研究对象,论述其可拓性和共轭性,从定性和定量结合的角度,为集合居住形态策划中的可拓变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集合住宅的使用已成为我国解决居民的生活需求的主要居住形式,由于其高度和体量的问题,集合住宅不及传统住宅,居住环境不够优越,因此,庭院空间的发展显得极为重要。庭院空间在平面和空间上的营造会使住宅形式更加灵活、丰富和私人化。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城市里,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方式的改变,几代同堂的传统大家庭急整解体。因而,在奥地利的文化名城格拉茨的周边地区,大多数拥有百年历史的大城市别墅被改造成含有多户居住的集合住宅。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城市集合居住模式的重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军 《建筑学报》2002,(12):29-31
针对当代中国城市居住建设的现状,本文尝试从集合居住的角度来认识城市的地域结构构成方式,并建构起集合居住社区的概念,分析了其内涵的两个方面,提出以多层次的公共空间网络起到促进社区整合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以重建邻里关系为中心的的新小区模式进行了重构。  相似文献   

17.
住宅环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讨论最频繁的话题之一。在高度集合的都市里,在高度集合的居住体,如何让人们寻找到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现在一种全新的通廊式集合住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邻里交往的共享空间,带花园的空中走廊,给居住体带来了全生态的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18.
薛峰 《住宅产业》2010,(2):70-73
(上接第1期)2.3、住区公共空间规划住区不是把个体住宅简单集合在一起,而是把居住者集中起来,创造更多能够相互接触的公共活动和交往的场所。住区公共空间应分层级设置,以满足居住生活的各种活动需求。住区公共空间层级应分为:公共环境空间、公共活动交往场所、住区道路交往场所、楼栋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29)
长期以来,藤编家居用品的色彩较为单一,多以藤材的原始色彩为主,全球化背景下,由于现代居住环境的变化,对家居用品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长,而市场上的产品在功能、形态和色彩上都较为单一,缺少变化,所以,设计藤编家居用品可在这三点上进行重点探索。本文主要讨论了在藤编家居用品设计当中应充分利用现代设计理念和方式进行设计探索,将色彩设计和藤编技艺创新有机结合在一起,使藤编家居用品形制、色彩与现代居住空间设计的匹配。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寒地城市集合宅园的概念与“宅 +园”基本居住单位 ,阐述了其在各个方面的意义 ,为寒地城市集合住宅的深化设计指出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