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陵园建筑场所精神的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建筑现象学的场所理论,对具有安置亡灵、进行祭祀和缅怀等特殊功能的陵园建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了现象学分析;从分析陵园建筑的场所特征入手,对陵园建筑的场所空间的构成和体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陵园建筑场所空间的建构方法。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陵园建筑场所精神的营造进行阐释,从陵园建筑的场地、建筑细部和光等因素对陵园建筑场所精神的烘托中分析了陵园建筑场所的内涵,诠释出蕴含其中的场所精神,为陵园建筑的设计、真实的构建场所以及营造其场所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场所精神的回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映东 《山西建筑》2007,33(18):26-27
结合建筑学及场所精神的研究背景,对建筑现象学及场所精神的哲学渊源进行了研究,详细地阐述了场所及场所精神的概念,探讨了建筑现象学及场所精神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陆志瑛 《山西建筑》2008,34(7):54-55
指出诺伯格将建筑的研究赋予现象学的意义,将场所、场所精神和存在空间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是孤立的建筑,文中试图通过现象学理论来研究城市设计中的场所精神,并提供一些建筑现象学的方法论探讨和思索。  相似文献   

4.
建筑现象学的哲学基础是胡塞尔的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哲学中的现象学是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建筑现象学,就是要去探求建筑的本质,认识建筑的意义.建筑设计过程是发现与创造相结合,即,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过程.建筑师应该具有强烈的场所意识,深入发掘环境的场所精神,在创作中将这些因素纳入考虑,最终达到建筑与生活环境的完美融合.建筑现象学的意义,在于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观点,一种作为建筑师应该具有的“场所意识”,能够帮助我们对人、建筑、场所之间关系有一种本质把握,在创作中树立基于发现的整体观念.本文作者首先在第一部分,进行了对现象学与建筑现象学的理论阐述: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及其他的现象学及存在主义现象学原理;从现代建筑中的建筑现象学式的探索到诺伯格·舒尔茨和斯蒂文·霍尔等的建筑现象学理论.在第二部分,本文试图从自然场所、人为场所、特性与空间这几个方面,通过探讨分析,阐述如何运用建筑现象学的原理实现在建筑设计中场所的塑造.  相似文献   

5.
现象学和场所精神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秀娴 《广东建材》2010,26(1):130-131
本文从诺伯格·舒尔茨建筑现象学中的核心概念"场所"出发,分析现象学的哲学基础和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探讨场所和场所精神的含义,最后提出几点个人理解,作为对诺伯格·舒尔茨建筑现象学阅读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以徽州古村落、北京四合院和江南园林为例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现象学分析,并从场所的建构与体验来探讨建筑的本真意义。通过对场所和场所精神的重新认知,反思建筑的本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寻求创新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7.
林蔚然 《新建筑》2016,(4):105-109
在理论层面,介绍了场所的理论渊源,简单概括挪威理论学家诺伯舒兹提出的建筑现象学理论,阐明了场所精神是对场所本质的表达,方向感与认同感是其最为基本的两个内涵。在实践层面,充分探讨中学校园的场所精神,总结出三种典型的空间设计策略,并结合三江口高级中学设计实践,探索如何藉由城镇化的空间结构、多层次的空间模式及多方向的行走路径等设计策略营造出具有场所精神的校园空间。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建筑现象学的哲学思辨,从场所艺术和体验艺术两个角度去研究峨眉山伏虎寺佛教寺庙空间的艺术特征,对其场地环境,建筑特征,空间秩序,园林景观四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该佛寺建筑群及其所在场所的艺术现象。  相似文献   

9.
《门窗》2017,(3)
徽州书院也是其中一个极具内涵和独特文化魅力的场所,在研究徽州书院建筑空间环境在表达特定意义的同时,作为一种空间现象还能够传递丰富的场所精神和地域性文化。本文所论述的书院建筑空间既是存有自身内在规律和秩序的符号系统,也是可以涉及到不同构建的复合系统。本文结合符号学与现象学理论及相关知识对徽州建筑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对徽州书院建筑符号所指代和蕴含的场所语义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重回城市的场所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栋 《中外建筑》2004,(5):17-20
二十世纪是个数字的世纪,城市空间亦成了更纯自然科学的产物,众多现代建筑理论对城市中具体的生活环境及其意义忽视或冷漠,从而不能从精神的高度把握城市的本质意义.本文通过对建筑现象学场所精神概念的探讨,试图将场所精神结合到现代城市空间的塑造中去,展现给人们一个本真的好的城市空间的可能:城市就是"场所"的创造与组合.  相似文献   

11.
张映莹  王锋 《山西建筑》2010,36(4):41-42
从南山寺风景区的地域特征出发,通过对南山寺二期规划设计理念、规划原则、总体布局、主体建筑设计思想、空间处理和建筑功能等的论述,意在探讨佛教道场的地域营造。  相似文献   

12.
佛寺建筑在国内已形成中国自己的佛教寺院建筑。生态佛寺建筑是佛学思想与生态学思想契合的结果。生态佛寺建筑设计,需要一个设计目标。在设计内容中,需要研究佛寺建筑的文化属性和传承以及文化的相融和共生;研究佛寺建筑与人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和内容;研究适宜的经济建设和运营方式;研究技术的适宜性、经济性和可行性;整体协调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3.
云居寺初名智泉寺,以寺前有泉徐徐流过而得名。曾悬挂康熙皇帝御笔“西域云居禅林”匾额。因寺内藏有一万四千多块石刻经板,故又称石经寺,为京师著名佛教圣地,有小西天之名。  相似文献   

14.
蚌埠白石山有着非常独特的地域地貌,遍布的大大小小的废弃的矿坑和采石场构成了整个寺院环境中特殊的风景。栖岩寺的景观不仅仅局限于寺院内部的小环境,更放大到了整个白石山。利用佛教世界观的理念来打造整个栖岩寺景观是整个栖岩寺景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思路。将每一个矿坑都赋予佛教文化的含义,并巧妙的用东方琉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中间娑婆世界、地下幽冥世界来划分和解释整个栖岩寺景观布局,将独特的地貌和玄妙的佛教世界结合在了一起,变废弃的矿坑和采石场为独一无二的寺院风景线,给人无限的遐想。这就是栖岩寺景观设计的与众不同之处,本项目目前正在建设中。  相似文献   

15.
刘小林 《山西建筑》2011,37(11):2-4
介绍了香山昭庙古建筑的概况、历史特色,通过调查分析,对香山昭庙古建筑的现状及其建筑特点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昭庙的保护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为今后同类寺庙古建筑的保护工作提供了一定指导。  相似文献   

16.
丁会 《山西建筑》2009,35(17):36-37
论述了祠堂建筑的演进及功能,探讨了祠堂的社会教化意义,指出祠堂建筑的演进及其功能与“自然、人文、人伦”相通,有提高人之精神、兴发人之志气、开辟人之智慧之源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清代皇家园林中的禅宗园林环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芳  李士好 《建筑与环境》2009,3(3):108-110
本文从历史角度出发,以魏晋时期的市井寺庙与山林寺庙为起点,概述了寺庙园林肇端发展及历史沿革,阐明了汉化佛教——禅宗寺庙建筑的不同类型及相关的文化特色。尤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主要探究对象,从清代皇家园林中禅宗寺庙园林环境分布概况、寺庙总体布局及寺庙本身格局的园林环境阐发了皇家寺庙园林的基本特征。并从禅宗及禅文化特有的哲观和价值标准,分析了寺庙园林环境产生的思想基础、佛教禅宗精神与传统园林观之间不期而遇的契合,揭示了清代皇家园林中禅宗寺庙园林环境的设计意象,阐发了其造园目的和创作手法。最后,本文按照由自然到禅化的顺序把禅宗寺庙园林的的审美分为几个层次,并归纳、例举了清代皇家园林中寺庙园林环境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8.
平顺龙门寺始建朝代早、修建朝 代多、建筑规模大,在同一区域的佛寺建筑 当中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文章通过对龙门 寺的实地调研与测绘,将其建筑组群布局与 单体建筑型制与同时代同类型建筑进行对 比研究。以时代更迭下建筑格局演变作为轴 线,揭示不同时代佛寺建筑格局特征演变的 差异,以及龙门寺在不同时代所形成的建筑 规模与布局规制,并揭示其历史演化过程中 所体现的时代差异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沈建营 《城市建筑》2014,(2):233-233
在古建筑文化搬迁及复原施工过程中,要求具备原有建筑数据、平面图形及立面图形。本文结合某古庙宇建筑文化搬迁保护工程,采取高新测绘技术,重点对地形大样图测绘及三维电子模型制作流程及技术方法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