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0,(2)
"互联网+"不仅改造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境,而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最重要的两个"人"的要素: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产生着既深且巨的影响。无论从现代教学理论的演化,还是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来看,师生互动都可以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可行路径。"互联网+思政课"尚处于探索期,思政课教师可以从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取、教学实效的评价的全过程,运用师生互动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吸引力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7)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高校的思政课教育在高校所有的课程当中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其在对学生的教育上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思政课教育对于培育出一个高品质、高素质的人才,而社会在重视人才的技能同时也最为重视人才的品德,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成为高校中非常重视的教学方式,同时,为使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够顺利高校进行,建设一个完善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成为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要的阶段,本文对此做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7)
在高职院校中,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可以确保课程实效性,还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开展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将职业素质教育逐步渗透进教学内容,并且使其特征体现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这一途径提高高职思政课教学效果,为国家与社会培养综合型人才。在本文中,分析了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探究了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31):186-187
在"立德树人"理念的倡导下,思政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础学科,其需要发挥学科育人价值,通过提升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学生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夯实基础。本文主要针对新时代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给予我国相关教育同仁以些许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4)
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面对复杂环境,思政课堂教学难以达到预期实效。本文从教学语言的角度,分组织教学语言和课堂讲授教学语言两个部分对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3)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必要补充,是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目前,实践教学已成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和要求。为了有效实施,本文对思政课实践环节的必要性、现状和问题、具体形式等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0)
现如今,互联网技术在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体现到教育行业中也不例外。近年来,慕课教学模式加入到我国高职学生的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在思政课教学活动中,使得我国高职教学水平直线上升,因此获得广泛好评。文章首先结合社会实际,简单分析了现阶段我国高职思政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慕课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应用,能够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7)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大学生个人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和关注。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的储备力量,其个人综合素质和政治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的健康发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时效性,促进学生道德素养、政治素养良好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其不仅自然具有组织好思政课程教学的责任和义务,还应积极加强个人的学习和提高,通过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从而提高思政课的时效性和科学性,促进学生健康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的形成,使学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栋梁型人才。笔者即从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入手,就其拓展渠道和具体措施,发表几点看法,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实现思政课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本文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理论的内容开始探究,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改进意见,以期能够加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6)
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成为学生们交流的重要途径和工具,因此网络教学成为当今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样需要网络的支持和参与。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和应用是对传统的思政课的改进和提升。本文主要介绍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期待改进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8,(3)
随着我国高校改革进程的加快,民办高校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是发展高校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需求,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思政课是高校重要基础课程,是高校开展感恩教育的有力平台,探索在高校思政课上进行感恩教育是当前推进高校感恩教育的重要手段。本文将针对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推进感恩教育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32)
微课属于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引入微课,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对提高教师教学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章通过介绍微课在高校思政课的应用价值,提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进一步阐述微课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8,(3)
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利用该技术生成一个虚拟现实学习环境,实现实践教学环境的虚拟化、实践教学时空的虚拟化,为学生创建个性化学习环境,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效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技术自身缺陷、实践教学设计、道德挑战等给虚拟现实技术的教育应用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14)
中学思政课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必须要增加实践教学,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社会实践教学在思政课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分析了中学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存在的现状,最后提出构建中学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12)
高校教学改革要服务于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思政课教学改革也不例外。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凸显学生的主体,更加关注教育对象的能动性、创造性,从而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教育的积极性。高校的思政课教育应该顺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变成学生自觉的行动,帮助他们用正确的方法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改造自我,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6,(14)
近年来,微时代以数字传媒技术为基础,以迅捷丰富的信息传播为主要方式,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们应顺应微时代的教学特点,接受微时代的挑战,改变教学观念,注重和学生的交流,加大对思政课教学软硬件的投入,积极推动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27)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要求愈来愈严格,未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必然趋势。对此,实现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的整体优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介绍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优化的内涵与特点,分析两者之间的矛盾,并就如何优化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使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效果整体优化,为高校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教学创设良好的氛围环境。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20)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因此本文基于这一背景,紧紧围绕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这一话题,阐述了当前新媒体对于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研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相关内容。从而促进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4)
高校思政课上学生的获得感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提升思政课的获得感,这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基于大学生网络平台建设,对高校思政课情况进行调研,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20,(1)
思政课作为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主阵地,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特点,摒弃以往的固化教学模式,积极应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活动,提升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鲜活性,发挥思政课的育人价值。本文主要针对翻转课堂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给予我国相关教育同仁以些许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