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Planning》2019,(2)
快速高龄化是新时代中国老龄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本文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2005—2014年的数据,通过长期多维健康贫困指数的度量与分解,考察了高龄化背景下老年人病残趋势、健康不平等以及社会养老保障与服务在改善老龄健康上的政策效果。结果发现:高龄老人长期"带残生存"的问题不容忽视,自理能力与认知功能受损对总体健康状况的影响突出;女性、农村及低收入等弱势群体更容易陷入长期多维健康贫困;医疗服务可及性与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的提升能够显著降低长期多维健康贫困的发生风险。鉴于此,政府应在提升医疗及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和均等化水平的基础上,重点推进社区长期照料服务和老年认知功能的早期筛查与干预。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2)
农村老年人贫困发生率主要受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社区特征三者的影响。本文将农村老年人贫困分解为收入贫困和主观贫困两个维度,采用新疆南疆地区5个地州市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个体特征因素制度、家庭特征因素以及社区特征因素对南疆地区农村老年人贫困发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健康状况等个体特征因素及家庭规模、子女数量、医疗支出占家庭总收入比重等家庭特征因素对收入贫困发生率具有显著影响;另外,所在村的经济情况较好、交通较便利的农村老年人收入贫困发生率较低。本文认为,以提高老年人的福利水平为出发点,通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改善农村地区教育状况可以有效降低农村老年的贫困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2)
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调研数据,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本文系统探讨了社会保险对农村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参加社会保险能够显著提升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分别在1%和5%的水平上显著对农村老年人自评健康和生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通过考察异质性,发现社会保险对农村不同性别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通过考察社会保险对农村老年人身心健康的调节效应,发现社会保险调节了7.8%的生理健康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效应,调节了10.7%的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的影响效应。基于此,本文建议,应该建立基础养老金与居民消费指数的联动增长机制,加快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的整合步伐,倡导精准扶贫政策向农村老年群体倾斜,并通过宣传和教育形成关爱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氛围以提高其幸福感和安全感。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4)
本文运用分区域人口发展模型和社会医疗保险精算模型,测算了2016—2060年城乡人口迁移对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收入、支出、当期结余和累计结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乡人口迁移对统筹基金当期结余呈现出先积极后消极的影响效应;从短期来看,大规模年轻化迁移人口可以减缓城镇人口老龄化,将当期结余转负的时间节点从2036年推迟至2041年,从长期来看,城乡人口迁移反而加剧了当期收支失衡的风险;城乡人口迁移对累计结余的影响方式与当期结余类似,但时间节点略有滞后;鼓励生育、推迟退休年龄和提高缴费比例对统筹基金累计结余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时间不同。建议科学评估城乡人口迁移对基本医疗保险的影响效应,设计劳动力迁入迁出地的利益平衡机制,合理调整生育政策、退休政策和医保政策,探索人口新常态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5)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13年的城镇和农村住户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城乡低保政策的瞄准效率、减贫效果及低保对家庭消费支出和福祉改善的影响。结果表明:低保的瞄准效果在农村不如城市,中部地区不如东部和西部;低保对缩小贫困差距、减轻贫困程度的影响大于对降低贫困发生率的影响,低保的减贫作用受到政策瞄准误差和保障水平的约束;整体上低保家庭并没有将收入优先用于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而是用于教育、健康等人力资本投资,相比非低保家庭,东部和中部的城市低保家庭倾向于将收入用于教育的投资,农村低保和中西部城市低保家庭的医疗保健支出费用更高。因此,应提高低保政策的瞄准有效性和保障水平,加强低保政策与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政策的衔接,逐步实现城乡统筹,确保社会救助的公平性和长效性,充分发挥低保政策的兜底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6.
《小城镇建设》2011,(2):14-21
北京市目前各涉农区县报销标准不一的新农合有望实现令市统一。市人大代表、副市长丁向阳在市人代会接受媒体采访口寸‘表示,新农合将实现市级统筹。市人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年底前制定新农合市级统筹方案,未来的目标是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十二五”期间将建立城乡居民一体化的医保制度,缩小城市与农村的区别。市卫生局负责人表示,新农合全市统筹的最终目标是与城镇居民医保接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4)
作为防范和化解疾病风险的重要手段,医疗保险扶贫已成为当前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2013—2017年国家统计局的"全国农村贫困监测调查"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倾斜性医疗保险扶贫政策的减贫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倾斜性医疗保险扶贫政策中,提高财政保费补贴比例和住院报销比例对增加农村贫困人口收入和贫困户脱贫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提高门诊报销比例、降低起付线、提升封顶线对贫困户脱贫的影响不显著;农村地区依然存在"一边脱贫、一边返贫"的现象。对此,本文建议: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应在进一步提高住院报销比例和财政保费补贴比例的基础上,逐步提高门诊报销比例、降低起付线以及提高封顶线;按照相对贫困标准将农村地区相对贫困户纳入倾斜性医疗保险扶贫保障范围;做好农村地区医疗保障的配套服务。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
本文利用2015年的实地调研数据和2018年的回访资料,研究中部地区少数民族自治县Y县的多维贫困情况和精准脱贫问题。基于A-F法构建多维贫困指数,从生活水平、教育、健康、发展能力四个维度分析多维贫困形成机理。通过对样本户中时隔3年仍然未脱贫的贫困户进行实地跟踪回访发现:普惠型脱贫政策的边际效果下降,产业扶贫遭遇多种不确定性,空心村扶贫项目"筹劳"难,易地搬迁脱贫的利益保障缺乏长远眼光,家有重特大疾病的贫困户脱贫难度高,非义务教育支出影响脱贫进程,新增贫困人口削减脱贫效果,盖房和结婚导致脱贫与返贫之间的悖论,"懒人"难脱贫与奖勤罚懒机制有矛盾。对此,在脱贫工作中,应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以"小农户振兴"为重要抓手,大力支持农民的组织化,提升人力资本,使"扶贫"与"扶志"相契合、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4)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农民的全面发展;消除贫困,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前提。本文从多维贫困视角出发,梳理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的理论基础及相对贫困标准。以此为基础,提出农村相对贫困治理途径。首先,应因地制宜设定多维贫困指标,相对贫困线划定应有地区性、层次性和阶段性。其次,应有针对性的加大农村教育、健康、文化公共服务供给力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这有利于农村贫困人口摆脱约束、提高可行能力、降低脆弱性,促进农村消除相对贫困,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
高质量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有助于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维护残疾人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在后脱贫时代实现“造血式”脱贫的重要一环。以天津市为例,基于对残疾人多维贫困水平和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的测度,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索街道尺度下残疾人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与多维贫困的耦合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残疾人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和多维贫困的空间格局不仅都呈现显著的城乡二元差异,而且两者存在空间负相关性与明显耦合特征,以中心城区和乡村地区核心街道为中心,分别向外圈层递减和递增。最后,据此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提出了差异化提升路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5,(4)
本文使用中国健康营养调查(CHNS)2011年的最新数据,审慎选取了健康评价指标,对新农合的健康绩效进行了考察。在OLS的基础上应用了逻辑回归和分位数回归的方法,结果表明:加入新农合未能有效降低受伤概率以及各种疾病的患病概率,新农合在降低了部分疾病患病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受伤以及多种疾病的患病率。新农合有效降低了参合者ADL受损的情况,且该作用集中表现在ADL受损严重的个体上。同时新农合减少了参合者的住院天数,这一影响在住院天数最多和最少的个体中尤为明显,在住院天数居中的个体上影响较小。新农合也显著提高了参合者的自评健康状况,且该正向影响集中体现在自评健康较好的个体上。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3)
大量研究表明中央转移支付会导致地方政府的策略性行为,本文考察中央转移支付对医保基金支出的影响。基于央地动态博弈模型的理论分析表明,给定中央转移支付,财政实力不同的地区,地方政府征管努力程度不同,财政实力较强的地区,地方政府征管努力程度更高。基于2004—2014年新农合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证实了理论分析的结论:中央转移支付对新农合基金结余率产生负向影响,中央转移支付越多,新农合基金结余率反而越低;地方财政实力对新农合基金结余率产生正向影响,地方财政实力越强,地方征管努力程度越高,新农合基金结余率也越高。这意味着在新农合中,中央转移支付导致了地方政府的策略性行为。为保障新农合基金可持续,本文提出提高个人缴费比例、降低中央政府补助比例、增强地方财政实力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7,(4)
本文使用中国健康营养调查(CHNS)2006年、2009年和2011年的数据,分别研究新农合和城居保对儿童的健康绩效。从短期健康状况和长期健康状况两个角度选取了相应指标,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Logit回归和分位数回归的方法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新农合和城居保对儿童的短期健康状况没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但城居保对儿童的短期健康绩效要优于新农合;新农合对儿童的长期健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城居保对儿童的长期健康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6,(1)
医疗保险的城乡统筹,是基于制度公平的理念、完善全民医保制度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正义理念的引导,当前阶段全国各地探索推进的居民医保城乡统筹,一直是各地根据自下而上、自主探索形成的,在行政管理体制、制度模式设计以及经办服务三方面的统筹上,形成了多样化的格局且有进一步扩大差异的趋势。本文从行政管理和公共政策实践效果比较的视角,对全国居民医保城乡统筹格局现状、驱动路径、分布特点、一般规律进行归纳梳理。研究发现,由于缺乏全国层面制度顶层设计,各地的统筹进展以地方行政力量推动为主,不同的驱动力量影响着制度模式和经办服务的选择,追求的形式公平大于实质公平。新时期的居民医保城乡统筹,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公平正义理念,向追求实质公平转变。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8)
近年来,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完善,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仍十分突出。为提升全体居民抵御重大疾病经济风险的能力,各省市相继出台了大病医疗保险政策。大病保险在我国建制时间较短,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希望通过对江西省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服务评价进行调查研究、制表分析,从而对我国大病保险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5)
为了解现时期高校学生对大学生医保的认识程度和建议,本文以南京晓庄学院为例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调查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医保方面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参保的积极性;在大学生医保开展过程中,更要关注农村和贫困大学生;应重视高校医院建设,提高专业医生的诊疗水平;采取多项措施,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20,(1)
本文通过测算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构建医疗保险精算模型,对中国长期护理保险财政负担能力展开研究。结果发现:依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建立的长期护理保险会增加财政支出,但是支出规模在可控范围内;依托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建立的长期护理保险会威胁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安全,因而不可持续,但是该问题可以通过改革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来解决;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应该采用"个人缴费+医疗保险基金补助+财政补助"的模式,且个人缴费最高不超过15%;中国长期护理保险财政负担水平总体较低,财政有能力维持长期护理保险的运行。对此,我国应尽快正式建立全国性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财政对长期护理保险的投入机制。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20,(1)
公平普惠是我国卫生和健康事业建设的目标,基本医疗保险是实现目标的制度保障。本文基于安德森医疗服务利用行为理论,采用三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采集湖北省少数民族贫困县965个农村参保者的调查数据,通过收入五等分法、二元选择模型和两部分模型对基本医疗保险受益公平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均等化的医疗保险政策不仅实现了规则公平,实践中也提高了低收入参保者的医疗服务利用行为,即低收入组与高收入组有相似的就诊行为,且最低收入组比最高收入组还有更高的报销可能性。但是从医疗服务利用结果和疾病经济负担来看,低收入者仍然处于劣势。最低收入组和较低收入组均比最高收入组有更高的慢性病患病可能性和更差的自我健康评价,同时低收入组有着更重的疾病经济负担。此外,少数民族居民、失业者、年长者、有配偶的居民可能有更差的医疗服务利用结果。因此,中国在实现全民医保的基础上,未来还要进一步提高医保受益公平性。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5)
在社会保险中,第三人侵权情形下医疗费用支付补偿关涉多种法律制度的选择与衔接,各国立法多在规范社会保险基金补偿时,通过保险代位求偿防止被保险人双重受益和第三人脱责。根据保险的对价平衡原则,无论有无第三人侵权,伤病时获得社会保险基金对医疗费用支付的补偿是被保险人的当然权益;损害补偿原则禁止被保险人因第三人侵权而双重受益,保险代位求偿制度是此逻辑的必然。先行支付是保险代位求偿权行使的要件之一,是保险代位求偿制度实施的一个必要环节,从属于保险代位求偿制度。我国社会保险医疗费用先行支付的立法特征是垫付色彩重、条件复杂,未在保险代位求偿制度框架内进行内容设计,是管理法重于权益保障法的立法表现。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7,(3)
全民医保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重要方向,但现阶段我国对全民医保的认识和全民医保实践发展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背景下,深入分析全民医保的内涵与理论依据,提出全民医保的实现路径,对我国全民医保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全民医保应该在基本医疗保险均等化的基础上,按照收入水平的不同建立主辅结合的分层保障模式,同时在均等基础上体现差别、在统一基础上形成层次,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适应社会成员的不同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