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6,(5)
论文采用精算方法,选择终身净转移额和内部收益率两大指标,从全国和地区两个层面,定量分析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代内再分配效应和代际再分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城镇职工、其他制度模式下的参保群体、不同地区、代与代之间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主要取决于工资增长率和利率的动态组合,新制度既可以发挥正向的代内再分配效应和代际再分配效应,也可能会引起代内不公平和代际不公平,而且再分配效应会随缴费年限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5)
采用对60后、70后和80后三个不同群体所做的问卷调查数据,按照Roemer(1998)的机会不平等分解法,实证检验了导致机会不平等的各客观环境因素对个体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结果发现,从全样本来看,性别、出生地、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类型对收入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而父亲的收入、职业类型和受教育程度在代际转移中对个体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均十分显著。从分样本来看,在对60后收入具有显著影响的性别、户籍和父亲工作性质等因素中,性别与户籍对70后、80后收入不平等的影响逐渐弱化,而基于父亲收入和工作性质的不平等现象却愈加彰显,个体受教育程度和工作性质对收入水平的影响亦在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5)
基于影响机制理论分析和宏观经济数据,本文运用非线性STR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关系,并进一步检验了社会保障中介作用的存在。研究结论认为: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存在显著为正的非线性特征,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就业效应具有正向中介调节作用。当居民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劳动力供给替代效应显著大于收入效应,社会保障就业效应属于被动调节。而当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时期,社会保障发挥了主动调节平抑就业波动的积极作用。考察社会保障的经济增长就业效应需要密切关注劳动力市场变化,提高劳动力就业质量,构建经济政策、就业政策以及社会保障政策相互促进机制。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3)
目前我国政府在社会保障和农村义务教育方面对西部地区有着统一的公共政策支持,影响着西部农村居民收入等经济均衡要素的变化。本文在考虑制度因素的内生性问题的基础上,运用西部农村最早进行"新农保"和"新农合"试点的129个县级地区2010-2013年的数据,实证检验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对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西部农村地区养老保险制度及养老保险财政投入对我国该地区的居民收入增长具有较为显著的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5)
以收入分配不平等日益加剧为背景,基于收入再分配角度的养老金制度研究日渐兴起且一般认为,统筹层次的提高能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挥更大的收入再分配作用。基于对收入再分配效应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陕西省省级统筹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虽然的确保证了多年来对参保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但待遇的地区平等性并未能因此有所改进,相反制度的公平性和效率性甚至还因此有所损伤。由此出发,在号召全面、彻底提高统筹层次的政策背景下,对如何最小化其连带问题影响的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3)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统筹账户贯彻了现收现付缴费确定性原则,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这一账户面临不可持续威胁。通过比较待遇确定型和缴费确定型养老金制度的优缺点,探索实现我国社会养老金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研究表明,如果未来几十年我国资产预期收益率和工资增长率保持较高增长水平,只需将社会养老金替代率调整为36%,不仅可以保证我国社会养老金制度解决代际和代内风险共担,还能消除代际分配不公。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9):64-65
为了检验通货膨胀对城乡间、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的收入不平等影响存在的异质性,文章首先建立经济均衡模型阐述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机理,其次采用1995—2012年二十个省市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理论方面,假设信贷市场是非完美的,导致不同收入水平家庭面临的投资机会不同。长期的通货膨胀使资本的积累比率降低,但是在资本形成过程中至少部分投资机会需用现金支付,中低收入水平家庭受这种约束影响更大,从而建立起通货膨胀和居民收入不平等的正向效应。实证方面,通货膨胀对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和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都产生即期的正向效应,并且对农村居民影响大于城镇居民。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4)
产业集群经济具有小城镇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产业集群能够吸收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民就业压力,并且可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对产业集群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产业集群及其所具有的经济特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着重要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这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和我国"三农"问题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2)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抚养比"比"系统老龄化"更能反映缴费人口的真实负担。文章借鉴"人口抚养比"概念分析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抚养比",发现,当前我国中部地区职工医疗保险缴费人口真实负担最重,西部地区居中,东部地区负担最轻。未来,我国医疗保险改革方向是提高医疗保障的范围和水平,同时将覆盖面扩展至农民工的难度不断加大,通过降低职工医疗保险系统老龄化和老年人人均医疗消费支出来降低制度抚养比的效果不明显。为降低制度抚养比,应抓住当前职工医疗保障的范围和水平正在不断提高这一历史时机,对退休老人实行分类终生缴费:养老金低于政府规定的最低缴费养老金的退休老人,由政府按照最低缴费养老金的2%进行代缴;养老金水平高于最低缴费养老金的退休老人,由个人缴费。  相似文献   

10.
基于1999—2013年的制造业微观数据估计了中国271个城市的就业变动指标,进而基于劳动力流动的中介效应模型探讨了高速铁路对于城市就业波动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高速铁路虽然能够有效促进劳动力跨城市的流动,但显著降低了就业创造率和就业破坏率,即存在着"双抑制"现象,并且在两者的耦合作用下对就业净增长率造成负向冲击.在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