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既有住区居民自发选择交谈场所与公共空间设计不完全匹配的现象,引用"社会向心空间"概念分析研究居民自发选择形成具有凝聚力的交往场所,通过实地调研与空间句法探索"社会向心空间"产生的根源及影响因素,即"人类交往的天性是产生自发性人际互动的主观因素"、住区"道路可达性"及"空间围合程度"是住区空间结构对"社会向心空间"的客观影响因素,并提出以"社会向心空间"为导向的住区设计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1)
本文从信任—合作理论出发,以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构建"新农保"制度信任分析框架,将制度信任具体分为制度评价和政府信任两个维度,详细分析了"新农保"制度参与的制度信任因素,最后从社会治理理念反思"新农保"制度信任缺失的关键原因。研究认为,"新农保"制度信任与制度感知、履约信心以及政府信任密切相关,其中收益性感知、公共性感知、收益信心以及官员信心等指标显著影响"新农保"制度参与。制度信任不足是制度参与较低的主要原因,而治理机制的缺乏又是"新农保"制度信任不足的内在原因。治理重点应提高农民参与度,扩大制度收益激励性,构建合理的合作共赢机制,增强"新农保"制度信任,进而实现"新农保"制度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2):69-71
在对336份调研问卷实证分析基础上,从在线信任理论、制度信任理论及社会渗透理论出发,对我国共享经济下消费者信任的前因和后果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认为制度机制有效性感知是能代表审核与认证机制有效性感知、隐私保证机制有效性感知和安全保障机制有效性感知的形成性二阶变量,对消费者信任有显著正向影响;与供方互动有效性感知对消费者信任的正向影响不显著,与其他消费者互动有效性感知对消费者信任的正向影响显著;消费者信任对持续共享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并对感知风险有显著负向影响;制度机制有效性和社会互动有效性对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即性别对这两条路径具有调节效应。因此,共享经济平台企业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构建安全、信赖、可靠的在线交易环境,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和信心,以实现共享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共享平台应优化平台网站界面,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和社交网络,构建线上和线下平台共享社区,释放共享平台在基层民主治理创新方面的活力;政府主管部门应牢牢把握消费者安全至上的发展理念,加强与平台企业之间的数据共享,建立和完善共享平台与政府部门联动的应急处置机制和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形成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新格局;基于消费数据,共享平台应对市场进行有效细分,制定有针对性的差异化运营策略和营销策略,最大化满足消费者个性需求。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3)
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增进民生福祉与加强社会治理的关键要义。过往研究主要关注基本养老保险对幸福感的主效应,鲜有探讨异质性和中介效应。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5年的数据,利用有序Logit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模型,重点探讨基本养老保险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对居民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基本养老保险显著提升中低收入居民的幸福感,但对高收入居民的影响微弱;社会信任在基本养老保险参与和居民幸福感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因此,为了提升居民幸福感,我国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中应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重点,同时加快推进第二层次的企业年金制度和第三层次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努力为培育社会信任提供公平正义的养老保险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新医改进程的不断推进,多元医保制度已成为实现全民医保的必然选择,这是在改革攻坚阶段充分调动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有益尝试,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管理的最佳模式。在新疆社会保险的发展过程中,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已经逐渐参与进来,在业务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社会和商业医疗保险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一些困境,其中,选择何种发展模式成为当前新疆商业健康保险公司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比较国内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几类典型模式,总结成功经验,结合新疆保险市场实际情况,探索新疆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管理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社区农园功能与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玉坤  丁潇颖  郑婕 《风景园林》2020,27(1):97-103
为探究社区农园促进社区重建的社会作用机制,研究引入社会资本视角,结合对"社区农园"维护者、组织者和第三方合作机构的半结构化访谈和实地观察,深入分析社区农园的社会资本与社区重建的关系。研究表明,社区农园能够建立信任、社会网络和规范,农园所产生的社会资本具有激发居民自治意识,培育自治能力的社会功能。最后,结合调研与理论分析,提出社区农园发展须针对社区农园社会资本形成的条件,完善自上而下的制度保障、培育多层次的参与机制、构建多元化的功能空间。  相似文献   

7.
采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计量方法,对广州保障房社区社会融合状况作了分析与测度,并对影响机制进行探究。研究表明,保障房社区社会融合度偏低(51.99),其融合的四个维度中"情感适应"最高(68.42),其次为"环境融合"(53.19)和"邻里交往"(50.33),最低为"社区互动"(40.70),保障房社区的社会融合呈现"内卷化"趋势。在社会融合的影响机制上,户籍制度和工作对"邻里交往"影响显著,个人和家庭社会经济特征对"社区互动"、"情感适应"影响显著,而"环境融合"则受户籍和居住时间的影响。文章提出,大规模建设城市保障房的背景下,应更多地关注社区发展,防止保障房社区沦为城市的"贫困孤岛"。  相似文献   

8.
辛蕾  杨辰 《城乡规划》2022,(3):70-78
本研究将“社会资本”这一社会学理论引入社区规划研究,重点关注因动迁造成居民社会网络断裂、社会资本下降的大型居住社区,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顾村大型居住社区社会资本的六个维度进行测度,并通过相关性分析验证小区内外空间要素对不同维度社区社会资本的影响。研究表明,以社会资本提升为导向的大型居住社区规划、更新、管理策略有助于居民与社区的发展,例如控制建筑高度与容积率、优化小区内绿地空间与“15分钟生活圈”内步行绿道能够帮助居民重建社会网络;老年大学、中小学的建设促进多维度社会资本的提升;生活性商业设施的补充有助于居民社会参与度的提高;住在社区中心位置的居民更容易产生社交排斥心理,需要社区管理者给予特殊关怀。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8,(2)
困难家庭的社会资本是这一弱势群体社会行为范式和社会关系的综合体现,关乎生活中的"获得感"。本文利用2015年"中国城乡困难家庭社会政策支持系统建设"项目的调查数据,分析了社会救助的获得对城市困难家庭社会资本的影响。研究发现性别、年龄、政治面貌、受教育水平、家庭特征等因素能对受访者的社会资本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控制以上因素后,社会救助的不同项目对城市困难家庭的社会资本表现出一定的异质影响。对城市困难家庭而言,最低生活保障的获得降低了他们的社会资本,同时福利领取时间会强化这种负面影响;住房救助和临时救助带来了社会资本的显著提高,其他专项救助并未对其产生负面影响。本研究认为,作为社会保护政策,社会救助应在保障困难群体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社会资本积累。可通过完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方面的救助来建设积极的社会救助体系,助力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0.
尚斌 《规划师》2009,25(7):91-94,99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产物,"城中村"改造与社会资本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社会资本是"城中村"改造的奠基石.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可采用"发现、创造、联结"策略来积累社会资本,同时,还需关注"城中村"现有的制度规范、关系网络、居民参与和信任等四个决定"城中村"未来发展方向和改造可能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22,(5)
本文从费孝通的《社会自理开篇》谈起,认为社会知觉可以协调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治理迈向社会自理的关键。重点从知觉社会学的角度阐释了作为人心中的一点"灵明"——社会知觉的概念,并把它分为关于"我之所以为我"、关于"我与他者的联系与区别"、关于"何谓社会和社会何在"、关于"社会何以可能"等五类知觉。同时认为,社会治理困局中遇到的社会知觉偏差主要包括自我偏误、人际区隔、刻板印象、归因谬误、认同偏差、群氓效应和知觉从众、自理失灵。最后,建构了一个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再到社会自理,从市民社会到公民社会再到知觉社会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9)
社交网络日趋活跃,基于社交网络的推荐成为电子商务推荐系统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如何利用社交网络数据给用户进行推荐物品,是基于社交网络的推荐算法的研究重点。对社交网络的定义、社交网络数据的分类进行概述,研究基于邻域的社会化推荐和基于图的社会化推荐算法;结合实际推荐系统对社会化推荐算法进行改进设计。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5,(1)
社会契约理论解释了个人权利让渡和国家权力的诞生,以及这过程中各自拥有的权利义务。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项社会制度,重在保障国民的基本生存权利,理论上也是干预与自由的关系。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政府,它通过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具有强制性,给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这些特征,与社会契约理论的思想不谋而合。本文认为,社会契约理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社会契约理论运用在社会保障领域,确立了个人的主体地位,其蕴含的让渡、妥协精神成为社会保障的思想源泉。同时我们也要警惕由于对社会契约理论的误读造成的集体主义的极端偏好以及激进的平等主义等思潮。只有重新审视社会契约理论,正确认识其自由主义传统,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契约理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15.
大型工程项目建设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导致征地拆迁、移民、生态破坏等社会问题。以往对于工程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的研究大多各成体系,无法做到全面综合。通过文献综述对社会影响评价已有成果进行归纳和研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筛选出工程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的二级和三级指标,并构建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为工程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价提供理论参考,并以上海虹桥商务区项目为例对该指标体系的可信度和有效性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5,(1)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矛盾以无理有因、有责合法为基本特征,难以得到有效管理而不断发展为社会冲突事件。将社会工作方法引入农村社会管理,建立一体化合作的社会工作平台,既能够在外力参与下,动员农村各个主体及资源,开展集体性行动,化解社会矛盾;又能够针对个人与群体,培养自我负责、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带动村民生计发展。这不仅实现了农村的和谐与发展,更实践了社会管理从管制模式向协商模式的转换,并使社会工作方法在我国农村社会管理领域的推广成为必要与可行。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保障     
《Planning》2013,(1)
在对美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中,彼得·戴蒙德教授主张通过养老金相关参数的调整来适应未来养老基金支出增长的压力,方式是改善养老金待遇标准和税收规则以确保养老基金的精算平衡。其基本观点是:第一,社会保障是退休后收入的基础,是防止贫困和失去保险机会的保障,所以社会保障制度应该建立;第二,因为人们很少自愿进行养老金积累,年金化的强制性公共养老金就非常重要,一是能平衡终生收入,二是能够提供就业激励;第三,公共养老金计划对工人及其家庭,特别是儿童、配偶和遗属有重要保障作用;第四,延迟退休能提高未来的消费,设计合理的待遇累进原则和退休审查制度会有助于增加劳动激励;第五,养老金的代际转移是一种再分配,较多的再分配会对工作生涯形成激励;第六,为实现精算平衡,应引入自动平衡机制来自动调整税率和待遇水平,以减少立法的压力。  相似文献   

18.
社会事业篇     
《建筑与文化》2009,(4):70-75
梅河口市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是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十佳和谐县市。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20,(3)
我国社会组织的运行逻辑深刻展现了社会结构的变迁。1949年至今,我国的社会组织呈现出三个形态,即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期(1949年—1956年)的团结型社会组织,再到改革开放前(1956年—1978年)的行政型社会组织,以及经过多重探索之后(1978年—2012年),形成的治理型社会组织(2012年—今)。这三个形态逐步革新又相互继承:治理型社会组织是当前社会组织运行的主导形态,而团结型社会组织与行政型社会组织的运行逻辑仍在一定程度上与之并存。这显示出国家、市场、社会在整合的前提下合作或交融,共同构成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新时代以来,社会组织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助推社会信任的建立,这就要进一步探究我国社会组织的本土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