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Planning》2014,(1)
近年来,随着黑龙江省农村出国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出国务工人员养老问题进一步凸显,主要存在"新农保"制度不健全,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等问题。提出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强养老立法,规范家庭养老,强化土地养老保障功能等制度。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2)
利用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中的8355个家庭数据,在控制家庭人口特征和家庭经济能力的情况下,分别从家庭消费水平和家庭消费结构两方面考察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养老保障对家庭消费的影响。结果显示:养老负担会使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明显下降,但是医疗保健方面的消费支出占比会显著提高;参加养老保障会显著提高家庭的人均消费支出,尤其是无养老负担家庭会减少对未来养老的预防性储蓄而增加当期消费,养老保障的消费增进效应明显,但是有养老保障家庭的各项消费支出占比则没有显著的提高或下降。这充分说明养老负担是家庭消费水平难以提高的重要因素,而养老保障是刺激人口老龄化进程中消费增长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全面推进,是研究农村家庭养老状况的重要社会背景。论文通过对湖北三地868份样本的定量分析,发现新农村养老保险对家庭养老存在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家庭养老功能影响不平衡以及对家庭养老地位影响代际不平衡。论文探讨了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8)
农村养老保障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解决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已成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目前存在着农民参加养老保障统筹的积极性不高,家庭养老矛盾多,社会养老困难大等问题。建立和完善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为农村提供适宜的养老保障模式,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20)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解决好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当今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功能正在弱化,农村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效能低,这都给中国农村养老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对中国农村养老方式的分析,对中国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比较深入地探讨,进而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3)
居民储蓄除了个人生命周期储蓄,还可能存在预防性储蓄和遗产动机储蓄,养老保险制度的储蓄效应与一国居民的储蓄动机密切相关。通过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储蓄效应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对城镇居民个人储蓄率的影响显著为负,但养老保障水平对个人储蓄率的影响则十分微弱并不显著,同时,少儿抚养比、医疗住房支出占比、失业率对城镇居民个人储蓄的影响则十分显著。这一方面反映了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的扩大已逐渐显现成效,但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居民仍有强烈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其深层原因正在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及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都供给不足,制度的缺失和不完善使中国城镇居民要依赖个人储蓄进行自我保障。因此,要逐步完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及其他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1)
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核心化加上农村年轻劳动力在比较收益的激励下向外流动等现实国情,将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新农保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农村居民养老支持力的内容。养老支持力的多元化意味着现行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然而,以新农保为主的政府支持力在高参保率的"泡沫"褪去之后却产生了参保老人福利水平不升反降的"倒逼效应";经济转型以及家庭的结构性嬗变带来了家庭支持力来源的单一化;社会支持力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不稳定以及社区支持同质化下充满了不稳定和不确定性。构建政府、社会、家庭和社区四位一体的农村居民养老支持力系统模式就成为缓解我国农村老人养老困境的必然选择。在该系统中四方支持力通过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并获得合作收益,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9)
我国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尤其在农村地区这种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加的明显,在这样的状况下,需要有一种新的制度来保障老年人的权利;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改革带来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家庭保障功能的瓦解和人们思想素质的降低,这一情况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但是随着老龄化的发展,老人的急遽增加使得养老保障需求空前高涨,在家庭保障解体的情况下需要制度的保障,针对农村新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8,(11)
伴随中国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重、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以及社会养老金的缺口扩大,多样化社会养老保障措施亟待探索与开发。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是中国现有养老模式的观念制度创新的有益补充,但推行过程中仍存在土地使用权、金融分业经营等限制,为此,应针对性解决相关法律阻碍,健全反向抵押贷款制度,以弥补正向抵押贷款制度调整反向抵押贷款法律关系的不足,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多样化养老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5)
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重点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秦巴山区传统土地养老以及以儿防老的模式不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秦巴山区面临较大养老保障困境,要采取措施促使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本文主要关于秦巴山区农村养老保障的困境以及应对对策的研究,以供相关专业人士进行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乡村建 设的持续推进带动了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乡村治理的丰富实践开拓了乡土经济社会运 行的新思路。本文以乡村建设活动中涌现出 的乡村治理参与主体的组合结构与组合力量 作为分类的基本依据,构建全谱系的乡村治 理类型和模式,通过对13种模式所对应的典 型个案进行实证分析,剖析乡村治理主体的 基本特征与行为逻辑。案例表明,现阶段大 多数乡村通过外力型路径达成治理目标,内 生力量的匮乏导致乡村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 决,也难以建立长效机制。基于对不同治理 类型的路径与成本的分析,总结乡村治理模 式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为中国乡村治理 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8,(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优先发展农业、农村,这对我国农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结构以适应乡村建设需求,是此战略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农村教育资源当前存在学校布局结构合理性欠佳、办学条件滞后、师资队伍供给不足、教育投入力度不够等问题,乡村振兴下的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可从学校布局结构、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培养、社会教育资源、法律制度监管等方面考虑,形成合理、协调、系统的农村教育资源结构体系,推动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振兴乡村建设的新型优质人才。  相似文献   

13.
张斌 《南方建筑》2018,(3):66-70
基于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解读了乡村景观生产、生态、环境、识别和遗产等多元价值。分析认为,现行乡村保护对景观价值的选择性忽视、保护与规划脱节等问题,构成了乡村景观管护的难点。进而提出由国家自然资源部主导,以保护景观的重要特征为目标,建立国土(区域)尺度、县域尺度和村落(群)的多层级管护体系。该体系借鉴欧洲景观特征评估方法,分层级实现景观特征类型识别、类型区域划分和特征描述,可为乡村景观的跨区域管护协同、县域管护与产业发展协同、村落(群)整体管护提供理性依据。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4)
氏族主义是封建宗法社会的产物,辛亥革命触动了封建宗法社会,但是,宗法式的宗族还存在。在农村,农民氏族主义思想浓厚。氏族主义是狭隘的利益观,并不是真正代表广大农民利益,阻碍近代中国革命进程。毛泽东在领导土地革命运动中,建立农民自己的组织,瓦解农村氏族主义,促进农村氏族主义向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主义演变。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7)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我国农村金融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虽然逐步完善,但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与乡村振兴发展匹配度不高的问题。以农村金融服务为切入点,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金融资源倾斜力度,坚持绿色发展,走绿色金融发展道路,规范管理,健全农村金融体制机制,健全法律体系,保障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风险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21,(1)
振兴乡村教育,关注乡村教育的主体——乡村小学的发展,提升乡村小学的教育质量是当前教育脱贫的重中之重。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乃至乡村教育日渐式微,尤其是其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成为制约乡村小学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西北地区是我国经济相对贫困区,教育水平也相对滞后,是教育扶贫、脱贫的重点区。通过对西北L镇的乡村小学实地调研,发现乡村小学教师在年龄、学科、性别、学历等方面都存在失衡现象。探索优化西北乡村小学教师结构之路径,是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土地开发面临 着多元主体利益冲突与协调困境。以四川省3个村 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案例对比、多主体分析 的研究思路,分别解析政府主导、市场主导、村 集体主导三种村庄土地开发路径的开发过程与 驱动机制,并总结其在利益分配方面的困境或不 足。研究结果表明,在公共利益、集体利益和个 人利益的博弈中,开发主体及行为动机差异是造 成利益冲突困境的根本原因。其中,政府和市场 主导的村庄土地开发存在较多的利益分配不协调 问题,而村集体主导能够较好地协调公共、集体 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在农村土地开发过程中协调 处理好利益主体的相互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应当通过开发主体限制、平台构建、利益联结和 协商机制的确立,实现可持续的农村土地开发与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传统民居现状 ,提出聚落生态文化的概念 ,并运用生态学、景观学、建筑物理学等相关理论对其基本特征、形成机制、景观价值、空间特性及社会和经济效益等作了进一步分析 ,指出聚落文化发展与技术结合的重要性 ,人聚环境规划、开发、利用、保护的设计原则及相关对策 ,对今天日益升温的民居聚落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包秋菊 《城市建筑》2013,(14):255-255
农村公路指的是国道及省道以外的公路,包含了县道、乡道和村道,具有整体工程量大、点多、面广、单个项目小的特点。为了实现让给农民兄弟走上"沥青路和水泥路",我国交通部党组于2003年提出了"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的交通发展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20,(1)
为了研究新农保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的影响,选取山东省即墨市D村作为调研村。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搜集资料,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家庭人均收入和对新农保的了解程度均与劳动力转移意愿成正相关,即家庭人均收入越高,转移意愿越强;农民对新农保制度越了解,转移的意愿越强。而参保档次、对新农保的满意度和认为新农保在养老中发挥的作用则与劳动力转移意愿成负相关,即农民参保的档次越高,转移的意愿越低;对新农保的满意度越高,转移的意愿越低;认为新农保在养老中发挥作用越大,转移的意愿越低。而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