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悠佳 《中国电力》2013,46(7):138-142
在模拟固定源烟气排放特征的环境下,分别研制比较了2种非负载型和1种负载型锰基催化剂的低温脱硝性能,初步筛选出低温活性较高的催化剂α-MnO2/TiO2,并对其抗水蒸气(H2O)和抗SO2性能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无H2O和无SO2环境中,温度为150~200 ℃时,非负载型催化剂MnOx和负载型催化剂MnOx/TiO2的催化活性均较高,NOx转化率接近100%;但MnOx/TiO2催化剂低温时对H2O与SO2的耐受性差,特别是SO2和H2O同时加入时,催化活性将降至22%。低温脱硝工艺的工业化推广还存在诸多局限性,需进一步研究低温脱硝催化剂的抗H2O和抗SO2性能。  相似文献   

2.
采用实验与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 theory,DFT)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oxy-steam燃烧方式下焦炭N向NO的转化机理进行研究;重点探讨O2/H2O工况下煤焦中氮元素的演化机制及NO生成与还原反应过程,得到了主导NO释放的关键反应路径。结果表明:O2/H2O燃烧过程中,由H2O分解产生的OH基团改变了焦炭N的演化,进而影响了NO的释放。主要表现为,OH自由基吸附在吡啶N表面形成2-吡啶酮,促使更加稳定的N-6向不稳定的N-5发生迁移,从而导致N-5成为含氮前驱物HCN与NH3的主要来源。在NO释放过程中,基元步骤HCN/NH3+OH→NH2+O2→NO主导了NO的生成。随着H2O浓度升高,OH和NH3产率增大,NH2、NH和N产率降低;说明高浓度的H2O在促进N-6→N-5...  相似文献   

3.
浸渍法制备的固态胺CO2吸附剂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毅  李旭 《中国电力》2014,47(1):146-150
控制和减缓化石燃料电厂的CO2排放对于缓解大气中CO2浓度的持续上升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燃烧后CO2 捕集技术,固体CO2吸附剂具有低能耗、弱腐蚀性、易再生等优点,在CO2减排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介绍浸渍法制备的固态有机胺吸附剂对CO2的吸附性能,着重介绍载体性质、有机胺负载量、温度和烟气含水量等因素对固态胺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分析。此外,对比了不同固态胺吸附剂在75 ℃下对CO2的吸附能力。分析认为,相对于其他类型的CO2固体吸附剂,固态胺吸附剂较适用于从高温湿烟气中捕集CO2。  相似文献   

4.
利用藻类生物捕集CO2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减排烟气CO2的方法,但是烟气CO2在藻液中停留时间短,向溶解无机碳的转化困难,限制了藻细胞的生长固碳。通过煅烧不同时间的锌沸石咪唑骨架来制备CO2吸附剂,利用不饱和金属活性位点吸附CO2并促进CO2向HCOO3-的转化,为藻细胞的生长固碳提供充足的溶解无机碳。结果表明:煅烧6h得到的吸附剂拥有最大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积有利于CO2吸附和转化,可提高藻液中HCOO3-浓度55.7%,使得钝顶节旋藻的光能利用效率在99.99%煤化工烟气CO2条件下增加了2.43倍,培养时间从7天缩短至5天,生物质产量提高了74.7%,CO2固定速率提高了93.7%,为微藻减排烟气CO2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硅酸锂吸附CO2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德刚 《电力建设》2010,31(8):63-66
硅酸锂比锆酸锂吸附容量大、吸附速度快、成本低,是将来高温CO2吸附的首选材料。用双壳机理解释了硅酸锂吸附CO2的过程;分析了合成工艺、合成温度、金属掺杂、粒径等合成条件和吸附温度、脱附温度、CO2浓度、气体流量、再循环等运行条件对硅酸锂吸附CO2性能的影响;指出硅酸锂在甲烷制氢和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工程的CO蒸汽重整工艺分离CO2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硫酰氟(SO2F2)是一种常用的熏蒸杀虫剂,然而其具有强温室效应,且目前缺乏针对性手段处理其废气,随意排放会对大气环境造成巨大危害。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低温等离子体(non-themal plasma,NTP)技术是一种良好的气体污染物处理手段,而外加气体能有效改善其处理效果。为此基于NTP技术研究了外加H2O和H2对DBD降解SO2F2的影响。发现NTP协同活性气体降解SO2F2具有显著优势,外加H2O和H2均能够显著促进SO2F2降解,在该实验条件下,对于体积分数为2%的SO2F2,外加H2O或H2体积分数为1%时,降解率分别达到最大值86.26%和80.29%,而过量的H  相似文献   

7.
利用粉煤灰为原料,制备2大类可用于烟气中CO2捕集的吸附剂。一类是沸石分子筛类吸附剂,利用水热合成法得到A型、X型等沸石分子筛吸附剂。一类是利用粉煤灰制备出适合的多孔载体,使用浸渍法得到固态胺类吸附剂。沸石分子筛对于CO2主要是物理吸附,吸附容量169~223 mg/g,固态胺吸附剂是利用胺基与CO2结合介于物理与化学吸附之间,吸附容量108~189 mg/g。实现将粉煤灰以废治废,即可以缓解粉煤灰对环境的影响,也能够实现碳减排,对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有利。  相似文献   

8.
H2O吸附引起的二次电子发射增强是导致真空微波器件与设备异常放电的关键因素。为了研究H2O吸附对金属表面二次电子发射特性的影响规律,该文考虑电子-H2O分子碰撞的7种散射类型,采用Monte Carlo方法模拟电子-H2O吸附分子的散射过程,同时考虑功函数变化对电子出射概率的影响,建立了一种H2O吸附Cu表面的二次电子发射模型,统计二次电子的最终状态,并对二次电子发射系数(secondary electron yield,SEY)和二次电子能谱(secondary electron spectrum,SES)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2O吸附能够降低表面功函数,且产生更多电离电子,导致SEY增大;但当吸附厚度大于100 nm时,SEY不再继续增大,这是由于吸附层较厚时,电子无法进入Cu基底,仅在吸附层内散射。SES的谱峰随着吸附厚度的增加而增强,表明H2O能够促使更多的低能电子出射,这是造成二次电子发射增强的重要因素。该文的模型...  相似文献   

9.
C6F12O是一种具有潜力的SF6替代气体,为了探究C6F12O/CO2混合气体在悬浮电极缺陷不同局部放电强度下的分解特性,搭建了局部放电分解实验平台,在不同外施电压下对C6F12O/CO2混合气体进行96 h局部放电分解实验,利用气相色谱法对分解组分进行定量分析,对分解组分含量、产气速率、特征气体比值与局部放电强度的关系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典型产物(CF4、C2F6、C3F8、C3F7H)浓度、产气速率的变化规律上存在差异,可选择作为判断局部放电强度的特征组分;特征组分浓度关系为c(CF4)>c(C2F6)≈c(C3F8  相似文献   

10.
通过水热法成功制备出具有大层间距的层状钒基氧化物V3O7·n H2O,其结构中层间H+与Na+间具有较弱的相互作用力,有利于载流子的快速固态传导。通过非原位X射线衍射与扫描电镜研究了V3O7·n H2O的生长机理。将其应用于钠离子电池负极时,该材料展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2 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 000次后放电比容量仍可达129 mAh/g,容量保持率为94%。同时,通过非原位表征发现,V3O7·n H2O在循环中展现出的比容量上升现象与其结构相变有关。该研究结果为高倍率钒基储钠负极材料的研发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1.
作为SF6的重要分解组分,H2S能够有效反映SF6气体绝缘电气设备内部绝缘故障类型及程度。该文以H2S为目标检测气体,探究了改性石墨烯基传感器对H2S的吸附机理及检测特性。基于第一性原理建立了环氧基化石墨烯(G-O)、钯掺杂石墨烯(Pd-G)和环氧基与钯共掺杂石墨烯(Pd-G-O)改性模型和H2S吸附模型,从吸附能、态密度、轨道、脱吸附时间等多方面计算分析了G-O、Pd-G、Pd-G-O的改性机理与吸附机理,结果表明Pd-G-O对H2S表现出优异的吸附性能,吸附能达到-1.015 eV,为较强的化学吸附,且对应着强烈的电荷转移值0.281 e;制备了G-O、Pd-G、Pd-G-O传感材料及器件,基于微量气敏测试平台测试了改性石墨烯基传感器检测H2S的温度、体积分数、响应恢复及稳定特性,其中Pd-G-O传感器对H2S表现出低工作温度(175℃)及快速响应优势。该文的仿真计算与气敏测试分析为研制...  相似文献   

12.
研究表明O2可以抑制C4F7N/CO2混合气体的分解,从而提升气体工程应用可靠性,但C4F7N/CO2/O2混合气体绝缘特性相关研究较少。为评估O2对C4F7N/CO2混合气体工频绝缘特性的影响,该文搭建了击穿试验平台,获得了典型运行气压、O2含量和电场形式下的工频击穿电压。结果表明随着气压增加,1mm气隙准均匀电场下的C4F7N/CO2/O2混合气体击穿电压接近线性增长,而在稍不均匀和极不均匀电场下呈现一定的饱和增长趋势,6mm气隙极不均匀电场下则呈现N形变化规律。C4F7N/CO2/O2混合气体击穿电压对较高气压和较长气隙下的极...  相似文献   

13.
CO2突破压力在CO2地质储存能力、场地选择和盖层安全性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探究可用于预测CO2突破压力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通过使用COMSOL Multiphysics数值软件,提出了一种基于逐步法的数值方法,并对饱和低渗透岩心进行了CO2突破压力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岩心完全饱水时,CO2突破压力和突破时间分别5.4 MPa和70 h,通过与已有实验数据对比,证明了此模拟方法是合理的。同时,对CO2-H2O系统中的界面张力和VG模型中m/l值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界面张力条件下,m/l参数越大,CO2突破压力和突破时间越大。另外,随着CO2-H2O系统中界面张力的增大,突破压力和突破时间均呈减小趋势。研究可为深入研究岩心尺度上的CO2突破行为和盖层评价等提供数值信息。  相似文献   

14.
CF3SO2F作为一种新型的环保绝缘气体,有望取代绝缘气体SF6。考虑到CF3SO2F的生物毒性,开发用于泄漏检测的高灵敏度传感器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为此,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分析了本征β-Ga2O3(010)表面对CF3SO2F的气敏响应特性以及氧空位缺陷对CF3SO2F在β-Ga2O3(010)表面吸附性质的影响。CF3SO2F吸附前后,本征β-Ga2O3(010)表面吸附体系的功函数发生了显著变化,且室温下的恢复时间短。此外,环境分子O2和CO2的存在并不影响本征β-Ga2O3(010)表面对CF3SO<...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SOF2和SO2F2两种SF6分解气体在SnS2及Osn(n=1~2)掺杂改性的SnS2材料表面的气敏响应。从吸附能、能带结构、态密度、前线轨道等方面,对比分析三种材料分别对SOF2及SO2F2的气敏响应机理。研究发现,本征SnS2对SOF2及SO2F2的气敏响应特性不佳,但在Os掺杂后,掺杂处成为材料表面的活性位点,有效地提高了两种气体在SnS2表面的气敏响应特性:Osn-SnS2(n=1~2)对SOF2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效果,其中Os2-SnS2对SO2F2也...  相似文献   

16.
研究C4F7N/CO2/O2环保绝缘气体的局部放电特性,可为环保型气体绝缘电气设备的设计制造及运维提供技术支撑。为此,利用针–板电极研究了极不均匀电场中C4F7N/CO2/O2混合气体的交流局部放电起始电压(partial discharge initial voltage,PDIV),并分析了O2的体积分数、气压以及电场不均匀系数对其PDIV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0.15~0.25 MPa气压范围内,C4F7N/CO2混合气体中加入O2体积分数不宜超过4%;而在0.35~0.65 MPa气压范围内,3种O2占比中,在C4F7N/CO2混合气体加入体积分数为4%的O2的方案相对最优。混合气体的P...  相似文献   

17.
C6F12O具有优异的绝缘和环保性能,因此具有在中低压开关设备中作为绝缘介质应用的潜力。为了评估C6F12O/N2混合气体在设备中长期安全稳定使用的可行性,需要研究其与设备内部中常用密封橡胶之间的相容性。该文通过搭建相容性试验平台,对C6F12O/N2混合气体与丁腈橡胶进行热加速试验研究,分别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镜检测气体分解产物和丁腈橡胶表面形貌;同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对气体分解产物的生成路径进行模拟,并对丁腈橡胶分子与C6F12O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计算。试验结果表明在高温(90℃和110℃)试验后,丁腈橡胶与C6F12O/N2混合气体不相容。丁腈橡胶表面析出大量的白色晶体颗粒,并且生成了C3F6、NF3和CS  相似文献   

18.
探究非运行状态电容式电压互感器(CVT)油-纸绝缘体系中CH4、H2和CO2等气体含量增高的原因,对提高CVT运行安全很有必要。采取自然污染、人工接种及高温杀菌方式对CVT油-纸绝缘体系进行微生物生长试验,用气相色谱仪、微水仪等仪器测定生物降解绝缘油-纸的产物及含量,并采用生物学鉴定微生物种属,分析油-纸绝缘体系生物降解特性。试验结果表明:CVT油-纸绝缘体系在微生物降解作用下产生了H2O、酸、CH4、H2和CO2等,其与非运行状态下CVT内绝缘油中气体组分相同;各组分气体含量在增加过程中出现一减小的拐点;显微镜观察和生物学鉴定出4种球状厌氧微生物。结合生物降解产物及变化趋势和微生物种属分析,CVT油-纸绝缘体系生物降解分为2个阶段,即多种微生物降解和厌氧微生物沼气发酵阶段,CH4、H2和CO2等气体是生物降解的特征气体。  相似文献   

19.
钙基碳捕集技术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燃烧后碳减排技术。通过水合法制备了掺杂5%高铝水泥的新型低成本合成钙基吸附剂,在热天平装置上开展合成吸附剂在不同工况下(碳酸化温度(600~750℃),CO2浓度(10%~40%CO2))的碳捕集动力学测试研究,探索合成吸附剂多碳酸–煅烧循环后的吸附特性。吸附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合成钙基吸附剂的吸附效率随着碳酸化温度的逐渐升高呈现增大的趋势,而CO2浓度对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影响不是很大,吸附剂快速反应阶段和扩散控制阶段的活化能分别为37.9kJ/mol和119.7kJ/mol。多循环实验结果表明合成吸附剂经过30次碳酸–煅烧实验后,吸附剂在750℃时吸附效率达到最大,稳定在23%,合成吸附剂第1次和30次碳酸–煅烧循环后的碳酸化动力学反应阶段活化能几乎相同。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颗粒吸附模型来并进一步成功解释了实验过程中钙基吸附剂烧结现象,结果表明吸附剂颗粒表面存在的烧结层导致CO2扩散到颗粒内可反应的CaO表面的时间延长,引起合成吸附剂多次循环实验后反应曲线开始出现延迟...  相似文献   

20.
在球-球和尖-板电极下测量了新型环保绝缘混合气体CF3SO2F/N2和CF3SO2F/CO2的工频击穿电压,分析了气压、电极间距和电场不均匀度等因素对混合气体工频击穿特性的影响,并与SF6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稍不均匀电场下CF3SO2F混合气体的工频击穿电压与气压为正向线性关系,随间距增长击穿电压出现微弱的饱和趋势。极不均匀电场下CF3SO2F混合气体的工频击穿电压随气压变化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驼峰”曲线,“驼峰”峰值对应的气压值在0.2~0.35 MPa之间。其中CF3SO2F/N2混合气体的工频击穿电压整体大于CF3SO2F/CO2混合气体。在0.3 MPa及以上,CF3S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