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张良 《城镇供水》2018,(2):74-77
国内供水企业的供水管网漏损一直偏高,尤其是小区管网。供水企业一直致力于通过各种手段降低小区管网的漏损,节约水资源,降低企业供水成本。近年来,供水企业建立计量小区(DMA),加装高精度计量设备,通过分析水量和流量判断漏损情况,进而有针对找到漏水点。通过深圳水务集团DMA小区工作经验,证明这种方法是合理有效的,它为供水企业漏损控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为降低供水管网产销差率,首创股份在徐州、马鞍山等城市供水管网陆续选取部分小区进行DMA小区管理,通过分析夜间最小流量,查漏并修复管道漏损,有效地降低了产销差率,并通过多个小区的选取及查漏修漏案例总结出了几点对于DMA小区管理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供水管网漏损是供水企业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漏损控制的好坏体现了产、供、销全过程管理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率。为了体现"节水优先"的治水方针,节水应从供水企业开始,有效降低供水环节的水资源损失。本文从DMA的建设与管理的角度出发,先介绍了DMA的概念及DMA管理对供水企业控制漏损起到的积极作用,再结合具体案例,深入探讨了基于DMA区域的最小夜间流量法,可用于确定管网真实漏失水平,为管网改造和管线检漏提供科学依据,以便优先选择漏损控制工作的重点区域;通过控制DMA区域供水压力,降低管网漏失;在DMA区域建设与基础管理中,逐步实现对供水管网的科学有效管理,提高供水管网漏失控制的工作效率;最终提出供水企业需要认识到DMA管理技术在管网管理和控制漏损方面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认真做好管网改造和管网规划设计工作,积极开展DMA区域建设,努力提高供水管网科学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二环内供水管网DMA分区方法及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分区计量区域(District Metering Area,DMA)作为一种有效控制管网漏失的方法,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供水企业的关注。根据我国城市环状供水管网的特点并结合国外DMA划分经验,对北京市二环内供水管网进行了DMA分区规划,共划分成120个DMA。在探讨北京市DMA划分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两个DMA示范区进行应用实践,检验了DMA分区方法的安全性与合理性,为DMA的深入研究做准备。DMA安全性研究是检验分区后DMA内部的供水水压和水质变化。通过对示范区内水压和水质的监测,发现只要DMA规划合理,控制好DMA的用户数和管线长度,正确选择进水口,就完全可以保证DMA区域内的水压与水质满足用户需求和供水安全。  相似文献   

5.
供水管网漏损是全球供水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挑战。徐州首创水务公司与北京安恒水联网供水持续实施精细化管网漏损控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介绍了LeakView~平台建立及成果展示。介绍了部分DMA分区建立的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钟文 《建筑知识》2014,(8):464-464
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和淡水资源的愈加匮乏,供水管网的管理在整个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愈来愈大。分区计量区域(District Metering Area,DMA)作为一种有效控制管网漏失的方法,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供水企业的关注。DMA的实施不仅能有效减少管网漏失,而且有利于实现管网的压力管理和优化运行。文中将总结以往DMA建立过程中的这些经验教训,讨论建立供水GIS数据标准,解析适合广州市供水管网的DMA建立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7.
区域供水管网漏失水平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阐述了我国供水行业漏失状况,提出了在信息管理平台上对整个供水管网进行小区分块漏失水量计量和在此基础上进行漏失水平评价的方法,并对小区供水管网漏失评价体系如何与信息管理系统相结合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依据DMA技术理论,对二级计量小区采取装表计量方案,通过监控管网夜间流量逐步查找管网漏水点,并总结出漏损控制方法.经过近半年的研究、试验,5个考核小区平均漏损率从42.06%下降至9.20%,有效降低了区域漏损率,提升了供水企业漏损控制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9.
吴登将 《供水技术》2021,15(1):38-40
DMA分区在供水行业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实践,是实现管网漏损精细化控制的有效方法.基于山区型城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模式,提出了针对各级供水区的DMA分区规划原则和构建模式,并以东南沿海省份某山区城市为例,重点对分区边界进行了分析,为实现该模式下的DMA分区合理规划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0.
通过简述公共建筑水量损耗的原因、现有节水措施及其局限性,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研究供水管网分区计量(District Metered Area,DMA)和水力建模在公共建筑节水精细化管控中的优势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供水管网压力精细化管理实现节水降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中心城区管网供水压力处于经济运行区域的占8%,超过经济运行区域的占92%,这为实施供水管网压力优化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为此,在充分考虑了地形标高、水厂分布及供水能力、管网布局及供水压力等基本因素后,提出了"大区控压,小区计量"的精细化管理总体思路,通过应用压力控制技术和独立计量区(DMA)技术,采取"分区调度、区域控压、小区计量"三项具体措施,初步缓解了市区东部、北部地区供水管网运行压力偏高的状况,同时减少了管网漏损,实现了节能降耗,每年节水量超过3 300×104m3,节电量超过940×104k W·h。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控制管网漏损,本文以宁夏中卫市沙坡头供水管网为例,首先介绍了建立稳态水力模型的基本方法;对城市供水管网进行了精细化DMA分区管理,依据地理结构和供水格局先对供水管网进行一级分区,然后根据管网实际管线布置和可实施性进一步对管网进行二级分区;根据DMA分区结果和实际需求安装新的流量监测点,并建立了沙坡头区供水安全与节水全程监控管理平台,该平台可实时监控各分区水量的变化,统计各个分区的漏损情况,以便及时定位漏损区域,采取措施降低管网漏损,为供水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3.
黄鲍  郑爽英 《山西建筑》2007,33(14):148-149
介绍了小区供水管网信息系统的产生背景和应用,详细地阐述了小区供水管网信息系统所包含的各个系统,最后总结了建立有特色的小区给水管网信息系统的意义,以推广小区供水管网信息系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城市供水管网漏失长期以来是供水企业关注的重点,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成本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城市发展迅速,供水管网新旧结合,分布复杂,给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管理工作带来很大不便,造成城市管网漏损率偏高。针对上述问题,主要介绍了郑州自来水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借助远传监控系统在DMA漏损控制方面的一些应用,并探讨了DMA漏损控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祁燕 《城镇供水》2015,(5):29-36
DMA分区计量是监控供水系统运行状况的有效手段,是科学控制漏损的基础,本文通过大同市B小区供水管网漏损程度的评估,明确了B小区的漏损程度,指出了实施压力控制漏损的可行性,为集团下一步整体接收、实行终端收费提供了依据。从降低费用、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方面,对DMA分区计量加压力控制漏损的适用条件、管理模式的调整及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城市供水管网独立计量区域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独立计量区域(DMA)是一种有效的城市供水管网管理方法,近年来受到国内外供水企业的广泛关注.DMA的实施不仅能有效减少管网漏失,而且有利于实现管网的压力管理和优化运行.目前国内外进行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DMA的设计规划和应用实践,其中DMA设计主要涉及DMA的适宜范围、边界规划及进水口选择等,而DMA应用主要涉及漏失监测和压力管理.建议在今后DMA的推广应用中,对其经济性评价和海量数据管理给予一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供水管网的漏损问题日益严重。DMA分区管理是指通过对管网进行合理分区,对各个子区域进行监控管理漏损的控制方法,能有效控制管网的漏损。开发基于Metis库的自动分区软件,通过此软件集合最短路径分区法、递归分区法和遗传算法,能够进行供水管网的DMA分区。将自动分区软件应用于MD镇的供水管网工程,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郝莹莹 《智能建筑》2024,(3):132-135
DMA分区计量是将整个复杂的供水管网系统分成若干个片区,进行片区化管理,提供城市管网供水优化调度的基础和降低管网漏损。本文提出了DMA分区设计工作如何开展的相关设计思路和注意事项。从而提出合理可靠的解决方案,以达到更好的管网漏损控制效果,为同行以及水务公司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武汉市汉阳区部分供水区域,由于各种具体原因,长期存在供水管网水压过低现象,属汉阳供水管网供水不利区域。为此多次采取局部管网改造、安装二次供水设施等解决措施,均未获得长期良好效果。为改善该类区域供用水不足的状况,武汉市水务集团运用分区计量技术(DMA),采取供水管网区块化、封闭叠压供水相结合的模式,对局部供水管网进行了改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选取福州市世纪蓝景城小区作为基于窄带物联网(NB-IoT)和独立计量区(DMA)技术相结合的小区定量漏损管控试点,NB-IoT智能远传水表采集数据实时传送至漏损平台,根据连续监测数据确定夜间最小流量检测限,及时判断新的漏损点。对漏损维修记录进行归纳分析得知漏损常见形态及分布情况,发现暗漏频发于各栋楼的引入管,评估决策后更换引入管,同时安装NB户表。该试点历经15个月完成改造,改造完成后夜间最小流量稳定在2.5 m~3/h以下。平台连续监测12个月的实时数据表明,月真实漏损率均低于5%,居民户均日用水量和居民户均夜间合法用水量之间呈现较显著的线性关系。将NB-IoT和DMA技术相结合可快速且准确地识别漏损点并进行修复,有效控制了管网漏损量,节约水资源量约28×10~4m~3,能够为小区供水管网定量漏损控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