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针对过程数据的多模态和非线性的特征,提出了改进的局部近邻标准化和PPA结合的过程故障检测方法.首先寻找每个样本的第一近邻样本,再寻找第一近邻样本的局部前k近邻集,用近邻集的均值和标准差进行数据标准化,最后使用主多项式分析(PPA)对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建模,计算T2和SPE统计量,并确定控制限进行故障检测.主多项式分析使... 相似文献
3.
4.
针对工业过程的动态和多模态特性,提出一种基于局部近邻标准化(LNS)和动态主元分析(DPCA)相结合的故障检测方法(LNS-DPCA)。首先,在训练数据集中寻找样本的K近邻集;然后,应用K近邻集的均值与标准差对当前样本进行标准化处理;最后,在新的数据集中应用DPCA方法确定T2和SPE控制限进行故障检测。LNS方法能够消除过程的多模态特征,使得标准化后数据近似服从多元高斯分布,且保持过程离群点偏离正常样本轨迹;而结合DPCA方法则能够提高对具有动态特性过程的监视性能。利用数值例子和青霉素发酵过程进行仿真,并将测试结果与主元分析法(PCA)、DPCA、K近邻故障检测(FD-KNN)等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LNS-DPCA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动态主元分析(Dynamic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DPCA)和稀疏主元分析(Spars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PCA)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提出一种新的稀疏动态主元分析方法,并将其用于工业过程的故障检测。所提出的稀疏动态主元分析方法通过对过程数据的动态增广矩阵进行稀疏主元的求解,获取稀疏的负荷向量,该方法既考虑到了过程数据的动态特性,又降低了过程数据的冗余度,同时降低了计算负荷,非常适合工业过程的实时故障检测。此外,本文还提出了一种前向选择算法,用于确定稀疏主元中的非零负荷数目。最后,将所提出方法应用于数值例子和田纳西-伊斯曼过程,并将与主元分析、动态主元分析和稀疏主元分析等三种方法相比较,表明所提方法可以获得更好的故障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6.
针对协方差结构具有显著差异的多模态过程故障检测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密度标准误差的局部保持投影故障检测策略(LPP-DSE).首先,根据样本距离矩阵确定样本截止距离;接下来,应用截止距离计算每个样本的本质密度及其前k近邻样本的估计密度;最后,通过样本的密度误差及其k近邻密度的标准差构建统计量并完成过程监控.本文方法通过应用局部保持投影(LPP)对过程数据进行维数约减可以保证过程监控的及时性;同时,通过设计密度标准误差(DSE)统计量可以有效提高多模态过程的故障检测率.此外,本文给出基于贡献图的诊断方法能够准确识别故障发生的原因.通过数值例子和半导体工业实例测试,并与主元分析、邻域保持嵌入、局部保持投影、k近邻故障检测等方法比较,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LPP-DSE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8.
9.
10.
针对化工过程中的数据存在的多模态特性,提出基于模糊C均值(FCM)与主成分分析(PCA)的故障检测方法。首先,通过FCM算法将具有多模态特性的训练样本进行聚类,根据所有样本到聚类中心的距离计算样本所属于每个聚类中心的隶属度。其次,以隶属度作为判定依据判断样本所属类别,将训练样本分成若干类别。再次,对每一个分类后的类别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建立模型,通过核密度估计法确定每一个类别的控制限。最后,将待测样本划分类别,计算样本在各类别下的Hotelliing’s T和平方预测误差(SPE)(又称Q统计量),并与控制限比较以实现故障检测。将该方法运用于数值例子和田纳西-伊斯曼(TE)工业过程并将检测结果与PCA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比结果表明,该研究的故障检测率大幅提升。FCM算法通过对原始数据分类,有效地提升了PCA对具有多模态特性数据的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大规模非线性动态过程故障检测问题, 提出随机傅里叶特征相异度(RFF–DISSIM)的故障检测方法.首先, 利用RFF对原始数据进行映射, 获得特征空间中的数据集; 然后, 在特征空间中应用滑动窗口技术并结合相异度指标对特征空间中的数据集进行过程状态监控. 本文方法通过RFF快速捕获数据的非线性结构并结合相异度指标消除样本间自相关性的影响, 有效地提高了过程监控性能. 通过一个数值例子和连续搅拌釜反应器(CSTR)的仿真实验并与传统的核主元分析、动态主元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 仿真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13.
针对传统的动态核主成分分析(Dynamic Kerne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用于大样本数据集的故障检测时,占用计算机内存大、计算复杂度高等不足,提出一种基于特征子空间的DKPCA算法。该方法通过构建具有较小维数特征子空间上的正交基来简化核矩阵K,从而降低DKPCA的计算复杂性。与DKPCA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更高的计算效率且只需较小的计算机存储空间。将该方法应用于TE(Tennessee Eastman)过程,仿真结果显示,二者诊断结果大致相同,而所需时间大大减小,说明了本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自动化学报》2014,(3)
Over past decades, kerne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KPCA) appeared quite popularly in data-driven process monitoring area. Enormous work has been done to show its simplicity,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However, the introduction of kernel trick makes it impossible to directly employ traditional contribution plots for fault diagnosis.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revisiting and analyzing the existing KPCA-relevant diagnosis approaches, a new contribution rate based method is proposed which can explain the faulty variables clearly. Furthermore, a scheme for online nonlinear diagnosis is established. In the end, a case study on continuous stirred tank reactor(CSTR) benchmark is applied to acc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new methodology, where the comparisons with the traditional linear method are involved as well. 相似文献
15.
在过去几十年,核主成分分析(KPCA)已经广泛应用在数据驱动的过程监测领域. 大量的应用案例显示该算法简单、易用且有效. 然而,核函数的引入使得KPCA不能直接利用传统的贡献图方法进行故障诊断. 本文在重新审视和分析现有KPCA相关诊断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类新的贡献率方法,该方法能较清晰地解释故障变量.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面向非线性在线故障诊断的框架. 最后,将该诊断框架应用到CSTR过程,结果显示该方法较传统的线性方法更有效. 相似文献
16.
基于混合动态主元分析的故障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基于动态主元分析的故障检测方法存在的主元个数较多以及计算效率低等问题,本文提出基于混合动态主元分析(Hybrid Dynamic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HDP-CA)的复杂过程故障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分步策略消除数据之间的自相关和互相关性,提高了故障检测的精度和效率。对TE过程典型故障和热连轧过程中断带故障检测结果表明:HDPCA方法提取的主元个数少于DPCA方法提取的主元个数。并且,基于HDPCA的T2和SPE统计量的检测性能和检测精度都由于基于DPCA的统计量。因此,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准确有效地检测出故障。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一些批处理过程中,如同步批轨迹处理和多峰分布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统计模量(statistics pattern analysis,SPA)分析连续过程的故障诊断方法.FD-SPA和MPCA的显著差别是前者的监测对象是批次变量的统计特征,而后者监控过程变量.MPCA通过分析过程变量的方差—协方差进行故障检测,在SPA中,既要统计过程变量的均值与方差,又要统计过程变量间的协方差结构、偏度、峭度、自相关和互相关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滑动窗口的统计模量方法监测非线性的连续过程,使故障检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得到提高.通过在TE过程中与传统的MPCA和KNN方法对比,验证了此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间歇过程的多工况和非线性特征,提出一种基于近邻特征标准化(Nearst Neighborhood Feature Standardization,NNFS)样本的核特征量(Kernel Feature Statistics,KFS)故障检测方法。首先,将间歇过程数据按批次方向展开构成二维建模样本,计算每个样本的局部近邻,采用近邻特征实现标准化,提取多工况批次之间的正常偏差,克服Z-score标准化将多工况过程数据看作一个整体而造成的不准确问题。其次,通过核方法将经过标准化后的样本映射到高维空间,在核空间建立监视模型,计算特征量,并提出采用方差分析(variance,VAR)方法确定核参数,通过核密度估计法确定统计控制限。最后,在青霉素发酵过程进行仿真研究,通过比较表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