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立秋之后,湿气去而燥气来,《内经》中说:“燥胜则干”,“秋日燥烈”。均是指秋天出现燥症。秋燥有温燥、凉燥之别,“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既凉则燥而凉”。温燥的表现以发热为主,另有头痛、少汗、口渴、心烦、鼻腔干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等症;而凉燥以怕冷为主,亦伴有干咳少痰,口鼻干燥。不论是温燥还是凉燥,主要是指感受秋令燥邪发病,非内燥引起之燥症。 对于秋燥症除了进行药物治疗外,家庭食养也十分重要和有效,若能在入秋之时及时注重饮食调养,即可免受药石之苦。现将常用的食疗方法选择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入秋后,随着气候的变化,人体会产生诸多不适,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秋燥、秋乏、秋愁三大主症。对此,人们应该采取必要措施积极应对。"减辛增酸"防秋燥燥为秋天的主气,其中初秋有夏日之余热,天气晴暖而干燥,燥与温热结合,称为温燥;深秋有近冬之寒气,久晴无雨、气候干燥,天气逐渐转凉,燥与寒结合,称为凉燥。燥邪为患有两大特点:一是燥邪干涩,易伤津  相似文献   

3.
燥,是秋季之主气,燥邪干涩,易伤津液,损耗肺阴。此时此刻生活中的人们最易患鼻干唇干、口渴咽干、燥咳少痰、皮肤干燥、肠燥便秘等症状。因此,每每秋天到来,在饮食调养上我们要以生津润燥、养阴益肺为治。  相似文献   

4.
燥为秋令之主气,其气清肃,其性干燥。秋季由于雨水日渐减少。气候干燥,人就易受燥邪侵袭。秋燥之气量容易伤肺,伤人津液,由于津液耗损,肺阴不足,就出现了一派燥象。根据“燥则润之”的原理,秋天的饮食调养,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食品为主。应适量多饮些开水、淡茶、豆浆及牛奶等饮料,还应多吃些萝卜、豆腐、芝麻、银耳、板栗、莲藕,甲鱼、鸭肉、鸭蛋、柿子、生梨,菱角,橄榄、香蕉以及中药莲子、  相似文献   

5.
邓泽行 《饮食科学》2004,(10):26-27
按照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秋天阳气渐收,而阴气逐渐生长起来,也就是由热转寒,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相应,随“夏长”到“秋收”而相应改变。于是《黄帝内经》提出“秋冬养阴”的保养原则,指出秋冬季节一定要藏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不应耗精而伤阴气。中医学又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每值久晴未雨、气候干燥之际,常易发生燥邪为患。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所谓“燥胜则干”,津液既耗,必现一派“燥象”。常见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甚至皲裂等症。肺为娇脏,性喜润而恶燥,燥邪犯肺,最易伤其阴液。肺失津润,功能必然受到影响,因而宣降失常,轻则干咳少痰,痰粘难咯,重则肺络受伤而出血,见痰中带血。所以,秋季如要保养体内的阴气关键是在于防燥。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秋天无病三分虚。"入秋后,天气比较干燥,对人的新陈代谢会产生很大影响,如果不及时调整很容易患病。秋季是滋补养阴、储存能量的好时机,能为"秋冬养阴"打好基础。中医还有"燥易伤肺"的说法,而"肺燥"是秋季就医时患者听到最多的名词。因此,秋天养生,最重要的就是润肺。  相似文献   

7.
《中国保健食品》2009,(10):46-47
俗语说,长夏要防湿,入秋应防燥。燥是秋季的时令主气。因为入秋后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或易发呼吸道疾病的人应做好预防工作.提早防秋燥。在中医上,秋燥又分温燥和凉燥.都会不同程度地表现为皮肤干燥、口干鼻燥、咽喉干燥、咳嗽无痰或少痰难出等。”温燥”伴有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舌红等特点;而“凉燥”则在初起时恶寒重而发热较轻、舌头颜色不红、脉浮紧等。身体正常的人也应该做好防秋燥的准备,科学的食物调理是防止秋煤损害人体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秋季三月,炎暑渐消,金风送爽,气候偏于干燥,万物由生长渐趋凋谢。故《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意思是说,秋天三个月,万物生长的现象已经停止,自然界的气候转为天高气爽。秋季的气候对五脏中肺的功能有一定的帮助,故又有“西方白色,入通于肺”之说。关于秋季的饮食养生要求,孙思邈有“秋辛可省便加酸”之说。他认为秋令肺气当旺,而辛味能人肺补肺气,故应少吃辛味,以免肺气过旺而克肝;多吃酸味,以助肝气,可以抵御肺旺的克伐。实际上还要从秋令天气多燥,以生津养肺,润燥护肤为主。 凡性味甘…  相似文献   

9.
《中国保健食品》2009,(4):93-93
春天风多雨少,气候干燥.人体的水分容易通过出汗、呼吸而大量丢失;春天天气变化反复无常,会影响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和稳定,使生理机能失调而导致“上火”,如出现咽喉干燥疼痛、眼睛红赤干涩、鼻腔热烘火辣、嘴唇干裂、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小便发黄等症状。对春燥最安全的方法是选择药膳进行食疗。但春燥有温燥和凉燥之分,应该对症灭火才是。  相似文献   

10.
《美食》2016,(9)
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当此季节明显交替之时,气候忽冷忽热,不慎稳定,早晚温差也较大,气候偏干燥,人体普遍缺乏水汽滋养,故养阴关键在于防燥。如何防燥,本期我们邀请全科中医邱崇源为大家讲解一下秋季养生的要点,并亲手制作两道滋阴润肺又美容养颜的养生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秋月三糖     
安米儿 《食品与生活》2008,(9):56-56,F0003
老话说得好,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今年的立秋是早晨6点多,看来会有一个天高气爽的秋季。但秋天的气候通常比较干燥,人很容易上火,食欲也会不振,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这时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食品为主。  相似文献   

12.
申江 《美食》2008,(6):42-42
秋冬时节,天气变得干燥,早晚温差加大——为了对付干燥,女孩子们最常用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敷上一张保湿面膜,费时费钱的同时却忘记了“以内养外”的滋补基本道理。俗话说,“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秋天应该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食品为主,而藕就是当之无愧的滋补佳品之一。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秋天到来,很多人会出现皮肤干燥、脱皮等现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秋燥"。中医认为,秋季养生的重中之重便是养阴防燥,这其中,饮食特别有讲究。多喝粥来养胃初秋时节,天气还是比较闷热潮湿的,再加上瓜果成熟,大家难免贪嘴。一旦美食摄入过量,伤及脾胃便后患无穷。推荐大家秋天早晨喝些粥,如山楂粳米粥、栗子粳米粥、红枣糯米粥、百合杏仁粳米粥等,既健脾养胃,又带来一日清爽。  相似文献   

14.
《美食》2019,(4)
正湿气对人体的伤害缓慢而隐蔽,很多常见的慢性病都和湿气关系密切。中医认为湿气是万病之源,会恶化和诱发很多恶性疾病,绝非虚言。"湿"有内外之分。外界环境潮湿,叫"外湿",人体内水湿停聚,叫"内湿"。"外湿"到来,南方的春天天气返潮:墙壁、玻璃挂满水珠,家具、衣服、食物容易发霉…而内湿,几乎每个人常年都有。3、4月份,内外湿气夹击,让人感觉就像"中了邪",这里的"邪"指的就是中医常讲的"湿  相似文献   

15.
暑邪为六淫之一,是夏季的主气,属于温热或火热之类。其伤人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凡夏天感受暑邪而发生的病证,统称为暑热病证。故《素问·热论》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前人还有“暑本夏月之热病”的说法。暑病临床以高热、烦躁、口渴、神昏谵语、抽搐惊厥为主要表现。暑邪自口鼻而入,先盛于气分,继则邪入营血,内闭心包,种种险象相继而至。  相似文献   

16.
秋燥的疗补     
秋燥的脏器疗法 中医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燥邪干涩,易伤津液,损耗肺阴,故当生津润燥,养阴益肺为治,现介绍几则脏器药膳食疗方,供选用。 1、川贝雪梨炖猪肺:川贝母10克,雪梨2个,猪肺250克,冰糖少许。将雪梨去皮、核,切片;猪肺洗净,切块,焯水,纳入川贝、雪梨,同炖至猪肺烂熟后,调入冰糖服食。可  相似文献   

17.
脾胃居于中焦,互为表里;脾喜燥而恶温,同喜润而恶燥。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为人体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在病理方面,脾胃即病,后天受损,但其功能作用,仍需已病之脾胃承担,故脾胃病在临床极为常见,且多反复发作。脾胃之病,中医多同胃脘痛、呕吐、泻泄、嘈杂等范畴,病因病理十分复杂,但其最主要的病因与饮食有关。正如古人所云:“饮食为佳,望不为过”。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但饮食不节又可损伤脾胃。正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饮食过饥则气血不足,过饱则损伤脾胃,过食辛辣肥甘或嗜酒过度则温热内生,过食生冷则…  相似文献   

18.
胫衣作为下体之衣,形制结构特殊且具有重要功能。本文从身体语义的角度出发,对“胫”所指代的身体义位进行讨论,提出胫衣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的观点,并结合图像、出土实物,阐述了胫衣两只裤管的形制变化及从“内”至“外”的发展过程。通过对比与之形制相似的邪幅、钓墪,笔者分析出三者的异同,从而认为后世将邪幅一类归为胫衣之属,源于汉时邪幅已无复其制,而钓墪连袜的式样则来源于草原游牧民族。  相似文献   

19.
胡冰 《烹调知识》2005,(10):43-43
祖国医学认为,燥为袱之主气,稍不注意,人们便会受燥耶侵袭.出现口干舌燥、干咳无痰等燥热病症,甚至使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老年人因脏器“老化”.功能衰退,抵抗力弱,适应性差,更易伤其燥。因此.秋季如能经常选食一些药粥,对和胃健脾、祛病保健、润肺生津、养阴清爆.大有稗益。  相似文献   

20.
咳嗽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多种疾病如感冒、支气管炎、痰嗽、哮喘、肺结核、肺炎、支气管扩张、胸膜炎、肺脓疡、肺气肿、肺癌等均可引起咳嗽,但以上诸病在临床上并不都以咳嗽为主症。这里讨论的是以咳嗽为主症的疾病。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中医认为,因风寒热燥等邪,侵袭肺系或肺腑功能失调,内邪于肺,致肺失宣系,上逆作咳。外戚咳嗽多为新病,发病急,伴肺卫表症,属于邪实,治以袂邪利肺。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反复发作,伴痰湿、肝火、肺阴亏虚等症候,多属邪实正虚,治当祛邪止咳、扶正补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