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液压转向助力系统能耗特性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光松 《山西机械》2002,(4):5-6,10
为了提高汽车转向系统的工作效率,利用在典型路面条件下获得的实验统计数据,详细分析了传统中位开式液压转向助力系统的能量消耗。简单介绍了四种不同工作原理的节能型转向助力系统,提出了未来转向助力系统节能研究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汽车转向系统的工作效率,利用在典型路面条件下获得的实验统计数据,详细分析了传统中位开式液压转向助力系统的能量消耗。简单介绍了四种不同工作原理的节能型转向助力系统,提出了未来转向助力系统节能研究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转向液压系统是装载机最重要的系统之一,结合装载机的使用工况,客户在进行V型铲装作业时,希望转向系统有较少的转向圈数,以提高工作效率;当进行长距离运输作业时,希望转向系统有较多的转向圈数,以保证整机的行驶稳定性.双速转向系统能够有效地解决效率与微控性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全液压转向系统在大吨位自卸车上极有可能出现不能转向或者转向发沉的问题,基于现有的流量放大全液压转向系统结构特点,提出一种双转向器合流方案。选用排量较小的两组全液压转向器OSPBX LS控制一个流量放大器OSQB合流工作。基于AMESim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将新方案与原有设计方案进行对比,并分析转向负载和入口流量变化对系统响应的影响;基于液压转向系统试验台对方案可行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使用双转向器的模型在方向盘转角输入斜坡信号时,各参数均趋于稳定;影响双转向器系统性能的因素主要还是方向盘的转速和负载,从而说明负荷传感转向系统具有很好的性能,其能保证转向系统的流量不受发动机转速和负载的影响;试验分析结果表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根据装载机全变量液压系统工作原理,利用AMESim仿真软件建立了机液联合仿真模型,分析了一个工作循环作业过程中泵的动态特性及工作液压系统能耗效率,对比了不同工况和多路阀节流阀口形状下工作液压系统能耗与效率。仿真结果表明:在装载机作业过程中,变量泵输出压力和流量与工作负载需求匹配,一个工作循环内液压系统效率为80.6%,具有较好的节能效果;随着装载质量增加,装载机工作液压系统能耗降低,效率提高;节流阀口流量对装载机液压系统能耗与效率有一定影响,针对不同作业工况,宜选用不同的节流阀口。  相似文献   

6.
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能耗分析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节能已成为汽车技术发展的主题,而传统的发动机驱动助力转向系统已呈逐渐被取代趋势。首先基于MATLAB&Simulink建立了汽车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EHPS)的机械、液压模型进行仿真,并通过试验数据对其加以验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主要参数在不同路况下的能耗变化规律,进而找到了对EHPS能耗起最大影响的关键参数。通过对关键参数敏感性的研究,提出了降低EHPS能耗的潜在方向,有利于进一步挖掘EHPS在较大轴荷乘用车、轻型商用车以及重型商用车领域仍有较大的应用潜质。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运用中位闭式旋转控制阀的电动液压助力转向(EHPS)系统。设计了良好的控制策略以达到能耗最小及系统具有良好的助力跟随性。在没有转向操作时,液压泵和电机以极小的速度运作,且中位闭式旋转阀限制着液压油的流动,实现了能量的储存。当转向盘发生转动时,液压泵和电机以一定的转速运转,提供合适的液压油流量,以产生合适的助力大小。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控制策略能达到预期效果;且与开式EHPS系统相比,闭式EHPS系统具有良好的节能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七轴全地面起重机电液助力转向系统能耗高的问题,在考虑了油源因素对多轴转向系统能耗和效率影响的基础上,对起重机多轴转向系统的能耗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建立了起重机单轴转向系统能耗模型,并基于Ackerman定理,分析了多轴转向系统中各转向轴的转角关系,从而建立起了其多轴转向系统能耗模型;然后,设计了一种包含转向信息的新型能耗测试循环系统,并通过仿真的方式,分析了泵源压力和转向模式对行驶工况下多轴转向系统的能耗影响规律;最后,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起重机多轴转向系统的多级压力源切换转向节能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泵源压力和转向模式的选取对起重机多轴转向系统能耗有直接的影响;根据设计的多级压力源切换转向节能方案,各轴可实现随负载和转向模式的变化进行分级调压,从而可以实现多轴转向系统的节能,并为其他一源多驱液压系统的节能优化提供一定的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9.
针对四轴重型车的车身长、吨位大等特点易引起转向稳定性和助力性能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双前桥助力转向系统设计方案。设计出对称布置轮胎一侧的六连杆一桥转向机构、八连杆二桥转向机构,开发出由双回路助力系统和双前桥转向机构组成的新型双前桥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根据阿克曼原理推导双前桥各轮偏角关系式,在最小转弯半径下确定双前桥各轮转角,减少轮胎磨损。建立2自由度四轮单轨模型,分析其基本操纵稳定性。基于轮胎原地转向阻力矩的经验公式,利用ADAMS和AMESim联合仿真技术,完成从方向盘到轮胎的机-液耦合模型建立及联合仿真接口文件生成,实现多领域建模及协同仿真。分析在方向盘转矩阶跃输入原地转向情况下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的助力油压、轮胎偏转角度、转向响应时间等动态特性,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袁旭 《广西机械》1999,(4):24-25
针对传统测量方法种种弊端,应用电测法自行开发出一套装载机转向角测量系统。解决了传统测量方法无法对装载机转向角进行实时测量弊病,并提高了准确性及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1.
车辆液压操纵系统动态过程的测试与仿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建立了某车辆液压系统压力控制阀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仿真,通过实验验证了所建数学模型和仿真计算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研究结果可以为车辆液压系统的设计、改进及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功率键合图理论建立了汽车转向器功能试验台液压系统的数学模型。运用MATLAB/SIMULINK软件重点研究了管长、管径、管材体积弹性模量对液压缸进油腔压力动态响应曲线响应时间及超调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液压管道越长则滞后现象越严重;管径的大小对响应时间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管径越大,响应曲线超调量越大;管材体积弹性模量越大,压力越平稳。研究结果为汽车转向器功能试验台液压系统的设计及管路动态特性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选择双液压泵串联的组装方式,可达到泵高速运转并获得高压力效果,充分减小回路的节流损失。该结构完成压力分级叠加,获得更大的液压系统动力源输出压力,采用此动力源能够满足高压力与大流量的液压系统使用要求,进一步通过仿真方式对其脉动和能耗优化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当负载增大后,串联泵控液压系统的流量脉动区间减小。串联泵控液压系统流量脉动随着负载增加变动不明显,表明本系统设计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对电机转速进行调整后,串联泵控液压系统相对单泵系统的齿轮泵发生流量脉动显著降低;可使系统承受更高负载,使液压泵达到更低的输出流量;可以利用功率叠加的过程达到通过低功率电机获得大功率输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对常用转向液压系统作了分析研究,设计了重型特种汽车带应急泵转向液压系统,双向齿轮泵作为系统应急动力,油桥、棱阀、合流阀作为主控制阀,来控制和补充系统流量,并解决常用转向液压系统的缺点。  相似文献   

15.
波浪能液压转化系统采用圆柱浮体垂荡运动激励液压缸,液压缸活塞往复振荡将波浪能转化成液压能,经过调节阀组和蓄能器储存输入液压马达,马达驱动发电机转化成电能。建立不规则波浪作用圆柱浮体并激励液压缸活塞的时域动力模型,建立液压系统蓄能器和马达能量传输及转化模型,研究了液压缸和蓄能器能量转化过程中压力和流量、马达转速和输出功率的动态特性。分析了随机波在液压系统中的能量传输规律和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16.
李玉龙  徐强  许泽银 《中国机械工程》2006,17(14):1536-1539
对于应用在汽车转向器液压伺服系统中的稳流泵,为了在设计之初就能对其稳流的性能有所了解,通过分别对阀芯和阀杆进行力平衡分析和流体的连续性分析,建立了两者在位移和油压上相互耦合的仿真模型以及静动态特性的评价指标。采用现有的仿真程序包对仿真模型进行求解,结果与所给实例非常吻合,表明在稳流泵设计初期应用仿真技术对其进行性能的主动设计是可行的,也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系统在工作循环过程中的能耗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一种系统节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高俊  韩昌 《液压与气动》2021,(1):122-127
针对传统注塑机溢流损失严重、电力消耗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控制异步伺服电机转矩和转速,以实现对注塑机输出压力和流量进行控制的方案.在该电机控制的液压动力源中,采用了串联双齿轮泵的方案,以满足大型注塑机瞬时大流量输出的要求.通过压力与流量反馈形成闭环控制,提高了输出压力与流量的控制精度,并大大提升了注塑机液压系统的节能...  相似文献   

19.
采用ADAMS/Hydraulics仿真平台对某型车辆阀控转向液压系统进行建模与仿真,通过对仿真步长及仿真时间的设置和调整,精确地观察仿真曲线变化规律,对油缸运行速度、系统压力及阻尼等进行了分析和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