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依据粒度特征和沉积构造特征,在拖市地区新沟嘴组下段Ⅲ油组中发现了湖泊风暴沉积的证据,其垂向层序自下而上分为凝聚层段(凝聚粒序层)、平行层理段、丘状交错层理段、波纹状交错层理段和具水平层理泥岩段等5段,各段形成于不同沉积背景.拖市地区新沟嘴组下段Ⅲ油组发育典型的湖泊风暴沉积,这一认识为滩坝砂体沉积的成因提供了新线索.  相似文献   

3.
江汉盆地新沟嘴组Ex下II油组主要为泥质白云岩,主要储集空间为晶间孔、粒间孔和溶蚀孔,裂缝提供主要的渗流通道;孔隙度平均13.6%,纵向上Ⅱ2层段孔隙发育相对较好;渗透率平均0.2md,为中-低孔、超低渗储层。综合运用录井、测井、试油试采及压汞资料,将泥质白云岩储层分成好、较好、差三类储层;结合储层含油性评价, Ex下Ⅱ油组三个层合计有利区14个,丫角新沟低凸起勘探潜力最好,潜力较好为陈沱口凹陷和沔阳凹陷。  相似文献   

4.
新沟嘴组油藏是江汉盆地第二大含油层系,资源量丰富.但其低孔低渗的油藏特征,导致开发手段有限,开发效果偏差.利用油藏工程与数学统计分析结合的方法,对开发中存在的潜力点进行分析,挖潜老油田剩余油分布特征.同时,利用全支撑压裂工艺技术,形成了一种适合低渗透薄互层油藏在高含水开发阶段有效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东部建新-拖市地区新沟嘴组下段Ⅰ、Ⅱ、Ⅲ油组均发育有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岩性圈闭,近年来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该区陆续发现一批轻质油藏。在对建新-拖市地区地层层序和生储盖特征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质、气测、测井、试油等多项井筒技术资料全面总结了该地区储层的特性,并探索了使用定量手段评价油层产能的技术。  相似文献   

6.
新沟油田以古近系新下Ⅱ油组中三套泥质灰岩、泥晶白云岩储层为主力勘探层,油气显示较为丰富,但层序地层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不明。采用盐韵律测录井、地震响应特征分析和曲线频谱趋势属性分析技术两种方法,重新划分新下Ⅱ油组层序地层。研究区新下Ⅱ油组地层划分5个四级层序和多个准层序;通过曲线频谱趋势属性分析技术能够较好的应用于盐湖盆地层序地层划分,实现层序划分的自动化。  相似文献   

7.
通过露头、岩心、测井分析测试资料,对大路沟地区长6油层组储层岩石学、孔隙结构和储集物性等特征 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为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储集砂体为成分成熟度低而结构成熟度 高的长石砂岩;储层孔隙类型为原生粒间孔、粒内溶蚀孔、铸模孔或残余铸模孔;孔隙结构具有小孔隙、微细喉道 的特点;储层性质明显受原始陆源组分、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相互影响;原始陆源组分的结构和含量对储层物性 有直接影响;沉积相是基础,砂体厚度大、粒度较粗的水下分流河道的储集物性明显优于其他微相砂体;成岩作 用对储层物性优劣起主导作用,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导致储层致密,物性变差,溶蚀作用使储层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新沟地区新沟嘴组烃源岩热演化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岩石的热解Tmax值、孢粉颜色、生物标志化合物成熟度和镜质体反射率等参数进行分析测定,系统地分析研究了新沟地区主力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结果表明新沟地区烃源岩主要分布于未成熟-低成熟区间范围,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值也分布于0.5%~0.6%,烃源岩均处于低成熟阶段,只能生成低成熟原油。研究还发现,本地新一区、新二区所产出的原油均为低成熟-成熟油,意味着新沟地区具有双重油源。  相似文献   

9.
新沟嘴组油藏为多种敏感性并存储层,普遍表现为中等偏强水敏、中等偏强酸敏。研究新沟嘴组注入水水质指标,从储层敏感性以及悬浮物、细菌和总铁含量等方面展开注入水对储层伤害的分析,并提出三项对策:控制注入水流速与矿化度;控制悬浮物含量及颗粒直径;采取有效杀菌技术特别是电解杀菌技术。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区内大量岩心铸体薄片及物性等资料分析,对小南沟区延长组主要产油层组长61储集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及孔隙类型等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控制因素。结果表明,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的长61储集层具有结构成熟度高而成分成熟度低的岩石学特征,主要孔隙类型为原生粒间孔和次生孔隙,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是影响该区储集层物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新沟嘴组低渗透油藏早期大多采取多层小规模笼统合压,储层平面及纵向改造极不充分,整体动用程度较低。优选老新油田,通过统计分析井温测试等动静态资料,精细描述剩余油分布规律,在注采井网优化的基础上,借助先进的压裂工艺,对动用不充分的储层实施针对性改造,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提出了低渗透油藏高含水开发阶段"细分层全支撑压裂工艺"提液增油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新沟地区新沟嘴组烃源岩中伽马蜡烷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据此可将研究区烃源岩分为3种类型:咸水环境烃源岩中伽马蜡烷/C30藿烷值大于1;半咸水环境烃源岩中伽马蜡烷/C30藿烷值介于0.5~1.0;微咸水环境烃源岩中伽马蜡烷/C_(30)藿烷值小于0.5。新一区和新二区原油均来自于本地区半咸水环境烃源岩。新一区有效烃源岩TOC和S_1+S_2平均值分别为2.95%和23.09mg/g,且有机质类型以I和Ⅱ1型为主,具有很好的生油潜力,且有机质丰度和类型明显优于新一区咸水和微咸水环境烃源岩。新二区有效烃源岩TOC和S_1+S_2平均值分别为1.91%和11.32mg/g,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为主,生烃条件明显好于新二区咸水和微咸水环境烃源岩。  相似文献   

13.
洪湖地区的物源主要来自潜江凹陷东北部,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中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在区域沉积相研究基础上,以取心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录井、测井等资料通过各种相标志进行比较分析,结合砂体形态、类型,确定其沉积相、微相类型,建立了沉积微相模式。首次运用单砂层沉积微相划分技术对洪湖地区进行了沉积微相研究,指出了微相类型以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为主,其中发育在水下分流河道的砂体为该区最有利的储集砂体,河口坝和前缘席状砂次之。  相似文献   

14.
通过研究区内大量岩心铸体薄片及物性等资料分析,对小南沟区延长组主要产油层组长6^1储集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及孔隙类型等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控制因素。结果表明,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的长6^1储集层具有结构成熟度高而成分成熟度低的岩石学特征.主要孔隙类型为原生粒间孔和次生孔隙,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是影响该区储集层物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区内大量岩心铸体薄片及物性等资料分析,对安塞油田延长组主要产油层组长2和长 6储集层的岩石学特征、孔渗特征及孔隙类型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 结果表明: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的长2储层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的长6储层均具矿物成熟度低而结构 成熟度高的岩石学特点,但长2成分成熟度稍优于长6。长2孔隙类型为碳酸盐溶孔长石溶孔原生粒间 孔组合,物性表现为中孔、低渗型;而长6孔隙类型为长石溶孔原生粒间孔浊沸石溶孔组合,物性特点为 中孔、特低渗型。沉积环境、岩石成分及粒径、填隙物成分及含量、成岩作用等是影响物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根据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物性等资料,研究杨米涧—大路沟地区长6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储层以长石砂岩为主,有少量岩屑长石砂岩;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主要发育长石溶孔和浊沸石溶孔;主要发育缩颈型、片状和弯片状喉道。分析认为研究区储层特征主要受到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控制,溶蚀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构成本区最为主要的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分布全盆地,目前已在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获得高产工业气流.文章从石油地质特征和成岩作用分析入手,阐述成岩作用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储层的影响,研究碳酸盐岩的油气储集潜力,进而指明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的找气前景.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东部上古生界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主要有太2,山2,山1,盒8,盒7五个气层组,对盆地东部佳具-子洲地区的研究表明:该区储层属于低孔低渗,具有较强非均质性的孔隙型,裂缝-孔隙型碎屑岩储层,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以孔隙为主,孔隙主要为粒间孔,粒间残余孔,粒内溶孔和高岭石晶间孔,较为发育的微裂缝对储层的储集性影响不大,主要改善储层的渗滤性,影响储层储渗性的主要因素包括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粗粒度和高成熟度的储层具有相对好的物性,压实作用,硅质胶结和高岭石胶结充填作用是导致储层致密的主要因素,埋藏溶蚀作用使储层得到改善;构造破裂产生的微裂缝亦对储层起到一定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针对江汉油区特低渗油藏地层能量下降大,地层亏空严重,在实施酸化、压裂等大型措施后残液难以返排的难题,进行了二氧化碳前置助排技术研究。在酸化或压裂前注入液态的二氧化碳,利用混相与溶解气作用,达到补充地层能量和提高措施后返排效果的目的。通过理论研究,选择一批油井进行现场试验,优化二氧化碳前置助排的施工方案和选井条件,为该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江汉盐湖盆地潜江组沉积控制因素与岩性油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潜江组储层是江汉盐湖盆地最重要的产油层系。潜江组沉积充填主要受到盆地的构造演化和古气候条件控制。为此,总结了四种不同的水动力强度控制条件下砂岩储层分布模式。潜江组不同类型岩性圈闭具有在不同地区成带分布的特点,为岩性油藏提供勘探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