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莲 《江苏陶瓷》2021,54(3):51-52
许多的紫砂大师诸如顾景舟、汪寅仙都曾经演绎过竹器紫砂,为我们后来的紫砂艺人在传承和创新之中树立了典范和榜样,紫砂竹器依然是最为常见的紫砂花器类型和装饰题材的热门之选,竹子和紫砂的缘分在上天的安排之下注定产生美妙的因缘,才让我们有机会在今天能够看到如此美妙的竹器紫砂艺术精品.紫砂作品"韵竹壶"采用了紫砂花器以竹饰壶的手法来呈现出此壶的与众不同,此壶壶身采用了传统的紫砂造型,从上到下逐渐鼓起,特别的实用大方,壶底置圈足,更加凸显出此壶的端庄稳重.壶流、壶把、壶钮运用竹段的元素,把竹子的形态和气韵融入其中,可谓是神来之笔,让我们在使用此壶的过程中,还能够感受到浓浓的人文雅韵,体会到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宜兴的紫砂艺人们十分珍惜上天的美好馈赠,用灵巧的双手和无穷的创意演绎了千变万化的紫砂器型,同时,许多的文人雅士也纷纷参与紫砂壶的设计和陶刻装饰,使其更加具有人文内涵和艺术气质,成为了人们的心头之好和永久陪伴.紫砂壶"涵香"可以归类为紫砂花器的造型类别,采用了传统的紫砂器型,在壶嘴、壶把、壶钮的装饰中采用了梅花的形态,把紫砂的造型艺术和文化意境完美地融合起来.从整体上来看此壶"涵香",运用娴熟的紫砂花器手法以梅饰壶、以梅喻人,在充分表现了设计理念和紫砂造型艺术的同时,把其中的意境之美完全地呈现出来,把梅花的形象用言简意赅的手法和匠心独运的设计传递给大家,希望爱壶之人都能够品味出其中的甘苦滋味和至真至性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3.
宜兴的紫砂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充满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厚的气韵的,广博的文化知识与传统的东方思维塑造了这一多元化风格的紫砂陶文化。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紫砂文化就可以融入更多多元化的艺术风格,比如金石艺术、茶道艺术、书画艺术等等,紫砂的技艺非一日达成,是紫砂艺人们日日夜夜的技法积累,创作紫砂壶不仅需要有精湛的紫砂技艺,还需要有丰富的情感与宽广的胸怀,去感悟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各种情感,在制作紫砂时就能放大自己的情绪融入壶中,让制作的紫砂壶富有新的情绪与生命力。这把紫砂"竹福壶"作为一件花器,整器其实磅礴,细节之处自然有神,技艺精湛栩栩如生,线条的轮廓与点线面的处理恰到好处,用竹这一花器中经常使用的题材来创作这把,足以见得作者对竹的喜爱,与作者广阔的胸襟,"竹福壶"同"祝福"壶,也有祝福的美好寓意,整壶的表现更显多元化,让人爱不释手,喜爱非常。  相似文献   

4.
单志兰 《江苏陶瓷》2021,54(2):43-44
宜兴的紫砂艺人们对于紫砂艺术的开拓者非常的敬佩,在今天,"东坡提梁壶"依然广受壶友们喜欢,也是紫砂艺人们经典的传承作品之一,并且在仿生的基础之上加入了许多现代设计的理念和元素,延伸了紫砂艺术的作品造型和文化内涵,带我们走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紫砂世界.从整体上来看紫砂作品"葫芦",展示了作者强大的创作能力和超高的技艺水准,在紫砂与 自然的融合方面打破常规、敢于创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冲泡茶叶的饮茶利器,更重要的是把茶叶的草木之心和我们寄托在饮茶过程中的情感与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展示出来,让大家都能感受到禅茶一味的乐趣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5.
在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紫砂以其良好的透气性和可塑性,在紫砂艺人的手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特别是紫砂独特的全手工成型工艺,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出艺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在紫砂花器的设计和创作之中展示得淋漓尽致,通过包罗万象、千变万化的紫砂花器,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和蕴含其中的自然和人文韵味.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春色壶",非常符合我们的饮茶冲泡习惯,把紫砂花器的元素很好地融入其中,在不喧宾夺主的情况之下让我们感受到紫砂匠人的良苦用心,用这样的一把紫砂壶喝茶,可以让我们暂时地忘记忙碌的工作和生活的烦恼,激情享受大自然的惬意和舒畅,在袅袅的茶香之中品味紫砂艺术的无穷魅力,追逐我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相似文献   

6.
宜兴的紫砂艺人们对于紫砂艺术的开拓者和宣传者非常的敬佩,在今天,"东坡提梁壶"依然广受壶友们喜欢,也是紫砂作品中非常经典的传承作品之一.紫砂艺人们在仿生的基础之上加入了许多现代设计的理念和元素,延伸了紫砂艺术的作品造型和文化内涵,带我们走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紫砂世界.从整体上来看紫砂作品"佛莲",展示了艺人强大的创作能力和超高的技艺水准,在紫砂与自然的融合方面打破常规、敢于创新,不仅仅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冲泡茶叶的饮茶利器,更重要的是把茶叶的草木之心和我们寄托在饮茶过程中的情感和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展示出来,让大家都能感受到禅茶一味的乐趣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7.
在自然界中,对自然界的一切万物形态都有着特别的真情实感,自然界的万物都是紫砂花器创作的灵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紫砂匠人们都会把自然界物象的事物化繁为简,去粗取精,经过艺术加工,设计成各种紫砂器具和装饰,成为具有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于一体的艺术作品。创造出"丰富的艺术人生"来充实我们的生活乐趣,"韵"就是这么一件如此的紫砂花器,把松鼠和葡萄的自然之情趣作为创作元素运用到这把"韵"上,就如同这把壶的名字一样,"韵"自然之韵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8.
宜兴的紫砂艺人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感受到了紫砂泥料独特的可塑性,在千百年来的世代传承中,通过自己灵巧的双手,把紫砂抟制成为变化万千、包罗万象的喝茶实用器和文人雅器,使得我们在今天非常重视饮茶健康和饮茶文化的大环境下,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紫砂壶"世间茶具称为首"的地位.从整体上来看紫砂作品"佛手壶之皆大欢喜",通过简约的小花器设计,主要突出了紫砂壶的实用性,腹部非常饱满,适合各种茶叶的冲泡,在壶身因地制宜地装饰了皆大欢喜弥勒佛和许多小童子的画面,色彩的运用更是炉火纯青,让我们感受到了"五色土"的神奇,也更加坚定了广大壶友们对于紫砂的热爱,能够感受到其中浓浓的吉祥寓意和祝福之情.  相似文献   

9.
紫砂良好的透气性使得"不夺茶香,又无熟汤气",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出茶叶的醇正味道,同时就算是隔几天也不会发霉,同时,许多的艺术表现形式,诸如诗歌、绘画、篆刻等等都可以在上面得到表现,所以自紫砂发端以来,文人雅士们就参与设计与制作,把他们的才情和对于生活的感悟融入紫砂艺术中,形成了独特的紫砂文化,影响着我们的艺术审美。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石瓢》,通过改良创新之后,出水还是非常爽利,端握也是非常舒适,整体更为大气磅礴,把"满"的特点展示得淋漓尽致。其中所凸显出来的传统功力和对于经典器型的把握和参悟也是非常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同时也让我们可以感受到石瓢壶在历史变迁之中折射出来的渊源和脉络。  相似文献   

10.
江南宜兴,不仅人文荟萃,而且自然资源丰富,素有"竹的海洋"之称.历代的紫砂大师都曾以竹为题,留下他们珍贵的存世作品,或飘逸、或简洁、或挺拔,令人难忘.如明代陈仲美的"束竹柴圆壶",材质为紫砂泥,呈米黄色,砂质隐现,造型以年久风干的竹柴组成,刻划精细入微.整体于平实中见优雅,器型象真而悦目,这是陈仲美的佳作之一.清代蒋万泉制作、陈曼生铭文的"竹节壶",邵大亨的"八卦束竹壶",陈凤年的"竹段壶",范恩章的"高竹鼓壶",近代冯桂林的"五竹壶"、"四方竹段壶",吴云根的"竹段壶"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而至于现代,以竹为题材的名家大师作品更是玲琅满目、枚不胜举.  相似文献   

11.
王新妹 《江苏陶瓷》2021,54(2):47-48
从明代小书童龚春创作紫砂壶开始到今天的百花齐放,我们宜兴的紫砂艺人把看起来灰头土脸的紫砂泥料捏塑成为了包罗万象的各种器型,在经过水与火的淬炼之后,紫砂壶成为了一件件引人注目的艺术品.在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我有感于明代紫砂的器型特点和对于我们国人的审美形成了非常深刻的影响,也被古人那种天马行空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理念所深深地折服,从整体上来看作品"畅想壶",就是把这种抽象的感觉用紫砂泥料具化地表现出来,特别是壶身的装饰和壶钮在没有多余的装饰情况之下,非常巧妙地把大道之运行蕴含其中,让我们在喝茶品茗的过程之中可以感受到那种空灵的意境之美,让人不禁想探索更多的紫砂奥秘.  相似文献   

12.
紫砂器型中紫砂花器的独具匠心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花器的魅力主要是源于神与意的传达。造型都是来源于大自然,一般外形都生动形象,惟妙惟肖。紫砂花器是用泥塑的形式来塑造壶的外观造型,一般都以仿生器为主,是取于自然、源于自然的一种艺术形式,表现力极为丰富,经常是一种造型或一种元素可以制作出一个系列的作品,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与视觉盛宴。这件紫砂"暗香壶"的创作元素自然也是源于自然,整体器型圆润饱满,线条流畅,端庄大气。处处都有梅的元素,是典型的紫砂花器,可见紫砂匠人制作时的用心与繁琐。  相似文献   

13.
紫砂泥良好的可塑性结合全手工成型,使宜兴的紫砂艺人可以充分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我们奉献许多精妙绝伦的艺术作品,直到今天依然熠熠生辉、影响深远.从整体来看紫砂艺术作品"束柴三友壶",作者在传统经典之上更加凸显出整体的简约明朗,全器浑若天成、和谐大气、构思巧妙、工艺精湛."束柴三友壶"成为了来许多紫砂仿生器临摹的对象,也是一代又一代的紫砂艺人必须学习的器型之一,除了要学习它的紫砂技艺之外,更重要的是体味松、竹、梅等我们非常熟悉的植物之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对我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启迪意义和引起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14.
紫砂壶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冲泡茶叶的实用功能,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当我们面对琳琅满目的紫砂壶的时候,真的要感叹宜兴的紫砂艺人天马行空的创意和巧夺天工的双手,可以延续历史的传承,把时代的创新完美地融合起来,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禅竹壶>,可以说是紫砂花器在新的时代发展和艺术审美条件之下的传承和创新,技艺的运用和细节的处理都无可挑剔,最终呈现出来的气韵也是非常的和谐自如,把大自然竹子的清新淡雅和天人合一的禅竹韵味展示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节奏之中放空自己,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5.
正是在这把"供春"紫砂壶的影响之下,紫砂艺术从仿生花器开始了自己充满奇幻的旅程,一直到今天,成为了我们茶座之上的主角之一,绽放出光彩夺目的 艺术魅力.这件紫砂作品"秋韵壶"也是把传统的"西施壶"、绿叶、瓜藤、果实等等元素都融合起来,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浓郁,充满了秋天无穷雅趣的画面,是一件能够勾起我们无限情愫的紫砂艺术作品,可以说非常的和谐自然,同时"西施壶"的器型又是非常的实用,可以轻松驾驭各种茶叶,让我们在喝茶品茗的过程之中,宛如走进了秋天宽阔的田园,自由地呼吸新鲜的空气,远离城市的喧嚣,感受秋天的色彩,装饰我们忙碌的生活,启迪我们寻觅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相似文献   

16.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下,和平安定的生活状态让人们的生活变得开心和安详。在这种云淡风轻可以去随心所欲地进行创作的环境下,紫砂艺人终于摆脱了几百年的各种封建思想的条条框框的限制,开始用自己心灵想要表达的思想来制作自己的紫砂作品,来向人们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在感叹紫砂器的精美的同时也感受到紫砂器的内涵之美感。从整体看"云水禅心"这把壶,可以看出制壶者对紫砂壶的制壶技艺和对紫砂的艺术表现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在壶上的线条勾勒下壶身的每一处细节和装饰都被表现得恰到好处。壶嘴、壶把、壶钮、还有壶的三个脚都被老师设计得自然和谐,具有美感,细细观察此壶可以看到壶身那一条条祥云纹的堆塑工艺装饰,让整把器型的气势和寓意变得更加的美好和谐。我们在使用此壶饮茶的时候也能通过壶身的各种元素来感受到此件紫砂作品所要表达的含义,也展现出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17.
东坡先生对于紫砂壶的推广和宣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目前出土最早的紫砂壶是一把提梁壶,即明代南京司礼太监吴经墓出土的"吴经提梁壶",由此可以看出,紫砂提梁壶在煮茶到泡茶的过程之中也进行着不断的演变,从提梁转变到端把来适应茶文化的发展,才有了今天我们还能够欣赏到的包罗万象的紫砂艺术.从整体上来看紫砂作品"茶语提梁壶",制壶艺人从江南宜兴的绵绵茶园出发,灵感穿越历史上著名的提梁类紫砂壶器型,最终把紫砂方器的刚正不阿和提梁的刚柔相济呈现出来,其中所展现出来的传统紫砂技艺水准和对于紫砂艺术的审美理解都是无可挑剔的,细节的把控也是精益求精,使得此把提梁壶的精、气、神、韵非常引人注目,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紫砂筋纹器与提梁壶的造型结合绝对是紫砂艺术上非常重要的一笔,紫砂筋纹器与提梁壶的造型都是紫砂艺术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紫砂文化在这几百年间的传承与进步中,紫砂造型已经不断创新,富于变化。在传统的筋纹器与提梁造型上不仅做到了继承,还在不断地开拓创意,不断创新,在自己的创作思路与风格下创作了这把紫砂"玉露清香",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这把壶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创新,想法与创意都是别出心裁,把这把壶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把壶的创作也是对作者的挑战,是对传统紫砂工艺创作的肯定。  相似文献   

19.
从紫砂壶的诞生来看,最早的"供春壶"就是仿生于银杏树树瘿的形态,也是紫砂花器的鼻祖,所以紫砂技艺的传承在千百年间一直延续至今,得益于江南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物资基础,宜兴的紫砂艺人可以在从容不迫之间坚守自己的艺术理念,成就了紫砂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从整体上来看此壶"松桩",其器型从经典之中脱颖而出,细节的处理非常到位,松桩上面的树结、深浅不一的纹理都凸显出岁月在大自然之中留下的痕迹和历史的沧桑之感,让我们在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更加体会到了苍松劲柏不畏严寒、高高耸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其中寄托的丰富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20.
周莹 《江苏陶瓷》2013,46(4):31-32
在传统的紫砂造型宝库中,蕴藏着丰富多彩、各类完美的器型,它们汇集着历代艺人的创作智慧,经过数百年来人类社会在文化艺术上的进步,很多器型不断地得到反复提炼修改,日臻完善,虽古犹新,供我们在借鉴中汲取营养。其中花货中的竹形壶形制多样、千姿百态、各有所长。宜兴紫砂在明代出现了圆形的竹形壶,其代表作为陈仲美的"束竹柴圆壶"。其造型是仿自然界的一束竹柴,刻划精细入微、神态毕肖。清代的圆形竹壶有陈荫千的"双竹提梁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