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原始组织对高温合金热处理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具有不同枝晶间距的CMSX-2单晶高温合金的凝固组织特征及其对热处理组 织和持久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不同温度下不同枝晶间距组织的固溶情况及热处理后的组织均匀性,测试了持久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凝固组织的细化,合金的组织均匀性得到提高,从而有效提高了合金的固溶温度,增大了热处理均匀化效果;CMSX-2合金铸态超细组织单晶的持久寿命是粗枝晶单晶的1.45倍,热处理态超细枝晶单晶的持久寿命是粗枝晶 单晶的1.85倍。单晶高温合金组织超细化是显著提高合金高温力学性能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冷铜坩埚真空感应熔炼技术制备了名义成分为Ti-12Nb-12Zr-2Mo(质量分数,%)的合金,对获得的样品在真空热处理炉中进行热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及力学测试等技术对铸态和热处理后得到样品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铸态和退火状态下合金的组织均由α和β相组成,淬火状态下合金组织由α′和β相组成。热处理有利于提高合金的强度,而不改变合金的弹性模量。 相似文献
5.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等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第二代单晶高温合金DD5的元素偏析、γ′相、共晶相、碳化物和性能的影响,通过典型拉伸和持久性能测试对比,确定了DD5合金的最佳的热处理工艺。结果表明:经1290~1310℃固溶热处理2~4 h后再经过时效处理,合金的组织由平均尺寸约为0.5μm的规则立方状γ′强化相以及少量不规则γ′相、γ/γ′残余共晶相和碳化物组成,合金在870℃时的平均拉伸抗拉强度达到1010 MPa,1093℃/158 MPa下的平均持久寿命达到40 h。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GH710合金经热挤压和热处理后微观组织和强化相的演化行为,以及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热挤压后,合金铸态组织被破碎并发生再结晶,挤压棒材再结晶组织随挤压比增大而进一步细化且更加均匀。挤压后合金中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γ'相,初生一次γ'相主要分布于晶界和三晶交点位置,平均尺寸为986.3 nm;二次γ'相主要分布于晶内,平均尺寸为484.6 nm;更为细小的三次γ'相分布在二次γ'通道之间,尺寸小于100 nm。热处理后合金初生γ'相完全回溶,晶粒尺寸迅速增大,二次γ'相和三次γ'相体积分数增加,这有利于改善合金的综合性能。当挤压比达到4时,室温拉伸强度和塑性显著改善,失效机制由脆性沿晶断裂转变为穿晶和沿晶混合断裂模式。 相似文献
8.
9.
研究了1420铝-锂合金均匀化热处理后不同的冷却方式对铸锭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提高冷却速度有利于减少S(Al2MgLi)相的析出,促进细小弥散Al9.83Zr0.17/Al3Zr相的析出,改善合金的塑性;空冷条件下无论在晶界或晶内,合金的硬度值都比炉冷方式的高出很多,而且晶内和晶界处的硬度值几乎相当。 相似文献
10.
Ag和Zr对Cu-Ag-Zr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中频熔炼-铁模激冷铸造-热轧-冷轧-热处理工艺,制备了Cu-3Ag、Cu-0.2Zr和Cu-3Ag-0.2Zr三种成分的中强高导电铜合金.通过硬度、拉伸性能和电导率测试、金相与电子显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固溶-时效工艺对上述合金力学性能、导电性能及其组织结构的影响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Ag和微量Zr的添加以及时效前的预冷变形能较显著提高铜的力学性能而不明显降低其导电性;Cu-Ag-Zr合金的高强度来源于Ag的固溶强化、β-Ag与铜锆化合物粒子的析出强化;高导电性则来源于合金在时效过程中大部分Ag和Zr分别以β-Ag与铜锆化合物粒子的形式析出,合金基体接近为高导电性纯铜. 相似文献
11.
不同热处理后TC21钛合金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损伤容限型TC21钛合金在不同热处理过程中的组织演化及显微组织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锻后空冷并经(900℃,1h,AC)+(590℃,4h,AC)热处理,能获得较佳的综合性能。单相区变形,β晶粒呈盘状:单相区退火,β晶粒呈等轴状。单相区变形或退火后的冷却速率及两相高温区退火决定粗大α片的含量及形貌;经过时效或第三次退火后,细小的次生α片从残留卢基体中析出。合金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随着粗大α片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低的有效滑移长度和高的裂纹扩展阻力能提高合金的室温塑性。交叉分布的粗大α片厚度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合金的断裂韧性。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Mg-Nd-Gd-Zr镁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适当的热处理可细化镁合金的显微组织,并改善镁合金的力学性能.该合金优化的热处理工艺为530℃×2 h空冷后再200℃×2 h时效,在此热处理制度下,合金获得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显微硬度达到93.4HV,抗拉强度达到187MPa.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Mg-Nd-Gd-Zn镁合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适当的热处理工艺可细化镁合金的显微组织,并改善镁合金的机械性能。在200℃/2h热处理,会提高合金硬度;在热处理工艺为530℃×2 h空冷或淬火后再热处理200℃×2 h的情况下,合金的显微硬度与抗拉强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下,Zn-22Al基合金挤压管材的显微组织和室温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挤压管在室温下为α+η两相组织,超塑性处理后呈现细小等轴晶,晶粒内部存在具有一定取向的小颗粒。200℃保温9 h退火处理后,挤压管材硬度为62.52HV0.05,伸长率为27.20%,抗拉强度为233 MPa。320℃×6 h淬火+250℃×0.5 h回火处理后,挤压管材硬度为41.03 HV0.05,伸长率达到139.47%,抗拉强度为98 MPa。 相似文献
15.
7A04铝合金快速热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固溶和时效时间是制约高强铝合金力学性能和热处理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本文以7A04铝合金为例通过高温预热装炉、分级固溶和提高时效温度等方法研究了高强度铝合金的快速热处理工艺.并结合金相组织观察、断口分析、X射线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分析了快速热处理对高强铝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固溶时间相同时,分级固溶的强度高于单级固溶的强度,分级固溶的塑性略低于单级固溶的塑性.②分级固溶时,随着二级固溶时间的增加,材料的强度增加,塑性略有降低.③采用500℃高温预热装炉、470℃5min 485℃9min固溶和140℃6h 150℃1h的快速热处理工艺可以明显缩短热处理时间,提高生产效率50%以上. 相似文献
16.
17.
18.
采用差热分析(DSC)、光学显微镜(OM)、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谱(EDS)及拉伸测试等手段研究了Mg-3.4Y-3.6Sm-2.6Zn-0.8Zr合金经过不同热处理方式后的组织演变及力学性能。提出了500°C固溶处理15h、225°C时效处理40h的最佳热处理制度。500°C固溶15h后,层状长周期堆积有序(LPSO)结构消失,晶界处的(Mg,Zn)3(Y,Sm)从网状相溶解成颗粒状,同时形成大量的长条状相Mg12(Y,Sm)Zn。时效处理后,大量弥散的β′相析出到α-Mg晶粒中,有利于提高合金的屈服强度。试验合金的屈服强度(YS)、抗拉强度(UTS)和延伸率(EL)分别为170.0 MPa、260.8 MPa和14.1%。热处理后断口由沿晶断裂向穿晶断裂转变。 相似文献
19.
利用拉伸、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制度对奥氏体不锈钢022Cr17Ni12Mo2材料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由950 ℃升高到1 250 ℃,材料022Cr17Ni12Mo2的晶粒越来越粗大,α相含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在1 150 ℃达到最低点1.60%;试验材料的抗拉强度Rm、规定非比例强度Rp02和Rp10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塑性明显提高。冷却方式对试验材料的晶粒大小、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几乎没有影响,但与空冷方式相比,采用水冷方式有利于组织中α相含量的降低,规定非比例强度Rp02和Rp10均提高了30 MPa到40 MPa。 相似文献
20.
研究热处理工艺对铸态Mg-4.2Zn-1.5RE-0.7Zr镁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铸态Mg-4.2Zn-1.5RE-0.7Zr镁合金的显微组织主要由α-Mg、T相和Mg51Zn20相组成;单级等温时效(325°C,10 h)以及双级时效(325°C,4 h)+(175°C,14 h)处理均未能使T相和Mg51Zn20相溶入基体,且晶粒也未明显长大。在325°C下时效10 h,晶内析出大量短杆状β′1相,延长时效时间将导致β′1相粗化及数量减少。Mg-4.2Zn-1.5RE-0.7Zr镁合金在325°C下时效10 h后具有最高的屈服强度(153.9 MPa)和抗拉强度(247.0 MPa),相比铸态合金分别增加48 MPa和23 MPa,伸长率降低至15.6%。Mg-4.2Zn-1.5RE-0.7Zr合金经双级时效(325°C,4 h)+(175°C,14 h)处理后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与单级等温时效处理(325°C,10 h)的相当,但伸长率有所下降。此外,不同状态下Mg-Zn-RE-Zr镁合金的断裂主要表现为准解理断裂,但局部特征有差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