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学芳 《陶瓷》2021,(5):57-58
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紫砂壶的造型及装饰提供了众多的创作主题和素材,伴随着紫砂文化艺术的发展,这些内容逐渐的拓展和深入,在不同的时代展现出不同的衍变,而这些流传下来的经典,无一不是对紫砂美的本质的探索,本文就通过紫砂作品"如意芳菲"壶的创作来谈一谈紫砂壶的造型及装饰.  相似文献   

2.
钱祥芬 《江苏陶瓷》2021,54(3):58-59
紫砂壶起源于北宋,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因饮茶方式的改变而诞生,满足了人们由煮茶法到泡茶法方式转变的需要,在观赏性上它又经过了由古朴到华丽,复而返璞归真的过程,满足了不同时代下人们审美的变化,可以说它始终在与时俱进,与人们的生活相互交融.本文以紫砂壶"一鸣惊人"为例,浅谈其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3.
许骏宇 《江苏陶瓷》2021,54(6):57-58
世间茶器众多,铁壶、陶瓷茶具、玻璃茶具等等数不胜数,各种茶具的材质不同,便有着不同的特性,各类茶具当中以紫砂壶为首,有"茶具之王"之称.紫砂壶在几百年的发展中已然形成了丰富的造型艺术体系,有"方匪一式,圆不一相"的特点,其造型由传统到当代,凝结了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理念的特点.它融合了多种工艺美术形式,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兼备,让人在泡茶的过程中可以细细品赏紫砂壶本身,领略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和自然意境.本文以紫砂"合谐壶"为例,浅谈其造型设计和文化意境.  相似文献   

4.
盛宝强 《江苏陶瓷》2021,54(4):38-39
紫砂壶造型千变万化,不同的造型给人以不同的观感、不同的气质和神韵.一壶如一人,我认为,紫砂壶的气质和神韵和它的创作者患息相关,它是创作者情感和精神的载体,也体现了创作者的气质神韵.本文以紫砂壶"四季如意"为例,浅谈其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5.
北宋时期,紫砂壶便诞生了,但起初紫砂壶只是在民间、田埂边、陋室内有比较广泛的应用,是十分简单的粗陶实用器具,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紫砂壶的实用性能,就连文人雅士也参与到了紫砂壶的创作设计之中,使得紫砂壶产生了许多新的造型,工艺体系也变得丰富了起来,同时还融合了许多其它文化艺术形式,赋予了紫砂壶丰富且深厚的文化内涵,也使之升华成了雅俗共赏的艺术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独树一帜.本文主要以紫砂"吾福壶"为例,谈谈它的造型特征以及文化立意.  相似文献   

6.
宜兴紫砂壶一直被称为茶具之王,从原本的传统实用器具一直演变成为了兼具实用性以及艺术性价值的一件艺术品,不断融合各种文化形式,将有容乃大、海纳百川的精神充分地体现了出来,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以及创新性,现如今,紫砂壶的工艺形式在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之下,也在不断地加以完善,造型更是千变万化,其观赏价值以及文化价值同样也是独一无二,堪称为艺术瑰宝。本文便主要以紫砂壶"临风"为例,谈谈它的造型特征以及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7.
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文明的中国,其历史和文化在人们心中以及社会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影响,紫砂壶也是属于传统文化中的一类,不断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得人们在泡茶品鉴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蕴含在紫砂壶中浓厚的传统文化,也能够与人们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与紫砂壶产生一种亲近的感觉。本文便主要以紫砂"执善壶"为例,谈谈它的造型特征以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吴赛春 《江苏陶瓷》2021,54(3):43-44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宜兴紫砂壶素来有人间珠玉的美称,在我心中,它也确实如珠玉一般照亮我的人生,让我的思想、情感都有了寄托.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们审美的日趋多样化,紫砂壶造型也日益多样化,光怪陆离者大有所在,然而,我始终认为一把优秀的作品不是简单地为吸引人们眼球而求新、求异,无论它是趋向于传统还是现代,都应是自身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由个人阅历的感悟而铸就的,这样才能创作出引人共鸣的好壶.本文以紫砂作品"节节高"的创作为例,浅谈其造型设计和传统文化意境.  相似文献   

9.
周菊芳 《山东陶瓷》2020,43(1):26-26
紫砂壶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其造型装饰在延续传统的同时也随着时代发展而富有现代艺术气息,从而形成一种与时俱进的开阔的艺术风范。本文所选的这件"奥运之星"是创新特征十分明显的紫砂壶艺术作品,我们将以它为例来谈谈当代紫砂壶艺术的创新理念与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苍龙教子"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图腾,具有重要的道德教化意义,常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紫砂壶创作以此为主题,获得了深厚扎实的传统文化内涵.创作在紫砂壶的清雅之上结合"苍龙教子"图腾,是艺术的突破,展示了紫砂壶极强的可塑性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1.
紫砂壶艺术是中国传统手工制作茗器中艺术性最强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不同的主题体现着不同时代的文化艺术风貌。"汉瓦"是紫砂壶中的经典造型,以汉朝风韵注入,彰显紫砂壶艺术之大气典雅,本文将通过对它的分析来领略其造型工艺与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2.
紫砂壶因饮茶方式的改变而诞生,它产于素以生产陶器而闻名的江苏宜兴,宜兴人杰地灵、山清水秀,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许是受到其环境的浸染和熏陶,紫砂壶自诞生起就散发着与众不同的气质,它自然淳朴、风格古雅,深得人们喜爱,迅速从众多茶器中脱颖而出,同时,它又因文人雅士的参与设计和推广而被赋予更多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蕴,几百年来得到人们普遍的珍爱与青睐,可谓长盛不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世间万物都有它的特别之处,紫砂壶也是如此,每把紫砂壶都是不同的,有着它独特的造型和气质.本文以紫砂壶"福星"为例,浅谈其造型特点和人文意境.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艺术的发展也迈进了新的阶段,创新成为传统艺术品创作的重要动力.紫砂壶艺术极受关注和喜爱,是新时代最具活力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紫砂壶创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以多元的艺术眼光不断与时代精神、审美观念等相融合,展现了紫砂壶艺术的创新魅力.  相似文献   

14.
杜雪琴 《陶瓷》2021,(4):61-62
紫砂壶"古韵"是在沿袭传统经典的壶型,继承前人高超的制壶技艺上,利用宜兴紫砂泥的可塑性和包容性,通过成熟完善的制壶工艺打造出的一款古色古香、品玩俱佳的壶艺精品.它在传统紫砂壶艺和现代陶艺结合中应运而生,既是对传统经典的继承和学习,也是一次大胆的创新尝试.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宜兴紫砂壶自北宋发展至今,已经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它深深地扎根于传统文化,在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将传统与现代融合一体,给人以独特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紫砂壶"祥云追月"以祥云的主题表达出传统吉祥文化的深刻内涵,以巧妙的造型表现出优雅自在、吉祥美好的意境,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6.
在新的时代,创新已经成为紫砂壶艺术的重要特征与创作追求之一,体现了紫砂壶艺术的时代价值.《中华情——婀娜》以传统为本,在艺术设计上大胆实践,可见紫砂壶工艺之精妙,实现了自身的艺术个性表达,彰显紫砂壶艺术立足优秀传统,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艺术性"超越".  相似文献   

17.
蒋益 《江苏陶瓷》2021,54(6):28-29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化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紫砂非陶非瓷,以其优越的可塑性和适茶性,让紫砂制成的茶壶可以成为兼具实用性、工艺性、文化性和艺术性的手工作品.正是因为浓郁的人文气息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含量构成了它高贵的文化价值,而深受海内外爱好者和收藏家的膏睐.人有千面,壶有万象,每把紫砂壶都代表了作者自身的思想和审美情趣,其造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的审美和内涵,根据实用的需要,古为今用、研习创新,既有古作之形韵,又有现代之雅趣,让人爱不释手.在强调树立文化自信的今天,本文以紫砂"大道壶"为例,浅谈在传统器型的基础上结合中华传统哲学思维,创作富有人文内涵的紫砂壶作品的创作思路.  相似文献   

18.
宦红娟 《江苏陶瓷》2021,54(3):40-41
紫砂壶既具有使用价值,又具有艺术价值,是两者兼备的艺术品,一把紫砂壶所体现出来的不仅是制壶艺人精湛的制作手艺,更是其中所蕴含的美好祝愿和希望.本文便主要以紫砂壶"桃青"为例,谈谈它的造型特征以及其中的艺术魅力和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9.
汪成林 《江苏陶瓷》2021,54(6):76-77
紫砂壶从北宋发展至今,衍生出陶刻、泥绘、描金、绞泥等多种装饰技法,如此完善的装饰技艺更是极大程度地丰富了紫砂壶的观赏性和文化性,使得紫砂壶融合了东方意趣与西方审美,承接了传统与现代,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林独树一帜.本文以紫砂"君子壶"为例,浅谈其泥绘装饰和文化意境.  相似文献   

20.
邓亚亚 《江苏陶瓷》2021,54(2):16-17
宜兴紫砂壶是在宋代的时候诞生的,明清便兴盛发展了起来,一直以来,紫砂壶的创作理念都将自然事物及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在一起,可以说紫砂壶的创作是来源于生活,但同时又与生活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是一类具有丰富内涵价值的工艺品.在历史发展中,紫砂壶也在不断地传承和创新,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载体,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与追捧,有的紫砂壶端庄大气,而有的则玲珑小巧,无论造型如何,总能够打动人心,将紫砂艺人的思想与情感传播出来,从而引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本文主要以紫砂"玲珑壶"为例,谈谈它的造型及文化韵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