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随着水泥行业的快速发展,高品质石灰石成为日趋紧缺的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高镁质石灰石原料煅烧水泥熟料又被赋予更加重要的资源综合利用的意义.本文借助化学分析、岩相分析、胶砂试验研究、XRD等检测方法等,探讨了不同掺量的SO3对高镁熟料中方镁石含量、C3S晶粒尺寸及晶型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的SO3掺加量能够有效减少高镁熟料中方镁石含量,有利于高镁熟料中氧化镁的固溶,促进C3S晶粒尺寸的增大,稳定熟料中M1型C3S,提高熟料的力学性能,在SO3掺量为1%时,得到的熟料力学性能最好,为高镁石灰石今后在水泥行业的利用提供一定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嵇鹰  周静  杨康  徐德龙  李霞  陈冠君 《硅酸盐通报》2014,33(10):2445-2450
随着优质石灰石资源的消耗,我国的资源危机日益严重.众多水泥厂开始使用高镁原料作为原料.本文选取甘肃三易高固气比系统水泥熟料生产线(A线)和陕西韩城韩禹普通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B线)的高镁熟料进行实验(XRD分析、TG-DTG分析、BSE+ EDS分析),同时对实际生产的熟料进行岩相显微结构分析.结果表明:A线熟料的C3S(硅酸三钙)矿物含量均高于B线熟料,A线熟料的28 d抗压强度均高于B线熟料,A线熟料中方镁石的含量均低于B线熟料.根据岩相结构照片可以看出A线熟料的结构优于B线熟料.说明高固气比系统水泥熟料生产线使用高镁原料作为原料,煅烧出质量良好的熟料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谷振国  王伟  宓振军 《水泥》2012,(10):4-5
使用6种不同晶体特征的高镁石灰石煅烧高镁熟料(MgO含量6%),通过岩相分析、热重分析、压蒸测试等主要检测方法对石灰石和熟料中的矿物分布及尺寸进行了检测和观察。发现不同晶体特征高镁石灰石粗料配料熟料中形成f-CaO与方镁石共生矿巢,石灰石中白云石晶体尺寸大、分布密集、物理缺陷小、间隙杂质少,f-CaO与方镁石共生矿巢大且紧凑,熟料压蒸膨胀率大。熟料压蒸膨胀率和f-CaO与方镁石共生矿巢截面面积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使用6种不同晶体特征的高镁石灰石煅烧高镁熟料(MgO含量6%),通过岩相分析、热重分析、压蒸测试等主要检测方法对石灰石和熟料中的矿物分布及尺寸进行了检测和观察。发现不同晶体特征高镁石灰石粗料配料熟料中形成f-CaO与方镁石共生矿巢,石灰石中白云石晶体尺寸大、分布密集、物理缺陷小、间隙杂质少,f-CaO与方镁石共生矿巢大且紧凑,熟料压蒸膨胀率大。熟料压蒸膨胀率和f-CaO与方镁石共生矿巢截面面积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用X射线荧光仪检测了三个水泥企业的原料和熟料中硫磷的含量,通过对生料粉磨和熟料煅烧系统的物料平衡计算分析了熟料中硫和磷的来源,并用SEM与WDS分析了熟料中硫磷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智海、冀东水泥熟料中的硫主要来源于煤灰,分别为72.72%、72.93%,双良的主要来源于石灰石和煤灰,分别为44.62%、34.24%;水泥熟料中磷主要来源于原料石灰石,智海、冀东、双良分别为82.86%、82.92%、85.85%;硫磷元素主要集中在熟料的A矿和B矿中,中间相较少.  相似文献   

6.
张晶晶  齐砚勇  温馨 《硅酸盐通报》2013,32(9):1756-1762
选取SP窑硅酸盐水泥熟料、NSP窑硅酸盐水泥熟料和低热水泥熟料在1350℃、1450℃和1500℃三种温度下进行煅烧,对每种熟料在不同温度煅烧下的样品进行XRD定性、定量分析和岩相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温煅烧后熟料中C3S主要以M1型和M3型存在,R型C3S不明显,未发现T型C3S.此外,煅烧温度的变化对熟料中各矿物晶型和含量影响较大.随温度升高,硅酸盐矿物中C3S总体含量通常提高,C2S含量降低;三种熟料中的C3A都呈减少趋势,而C4AF则呈增加趋势,总矿物在最高温度1500℃时达到最大值.随温度升高,矿物存在不同程度的晶型转变,通常M1型C3S向M3型C3S转变.不同温度下熟料的岩相也不同,比较各熟料岩相分析结果与XRD分析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7.
正1前言我公司矿山石灰石MgO含量总体偏高,制约着石灰石矿山资源的综合利用。为提高高镁石灰石资源的利用率,笔者对如何搭配使用矿山高镁石灰石进行了研究。通过优化配料方案和强化煅烧操作,提高了高镁熟料28d抗压强度,保证了水泥质量,延长了矿山的使用寿命。2存在的问题2.1生料质量出磨生料KH合格率偏低,2017年入窑生料KH合格率达到要求,但是通过继续提高入窑生料均化效果,有益于窑况稳定及熟料质量继续提高。  相似文献   

8.
为降低煤耗和原材料成本,使用镁渣代替部分石灰石配料煅烧水泥熟料,根据出现的问题采取了相应的工艺调整措施,熟料强度有所提升,原料成本和能耗成本均明显下降,而且可以降低碳排放,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9.
梅州基地不同矿场的石灰石镁含量差异大,为量化高镁石灰石对熟料煅烧和水泥性能的影响,采用平行对比实验法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相同率值和相同煅烧条件下MgO含量对熟料性能的影响主要有:MgO含量会影响生料的易烧性,也会影响熟料的质量,MgO含量每提高1%,熟料硅酸盐矿物总量会降低2%左右;MgO含量高的熟料C3S低C2S高,熟料的早期水化率较低;高镁石灰石配料烧制的熟料流动度更佳,但对强度发挥不利。从实验结果总体上看,熟料随MgO含量的增加,熟料强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试验了镁渣取代石灰石煅烧水泥熟料对生料易烧性及熟料各项性能的影响,并对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镁渣取代石灰石,煅烧温度1450℃,时间30min,熟料的各项性能满足标准。机理分析表明,这与镁渣中含有较高的CaO和SiO2及主要矿物成分为C2S有关,促进了生料的易烧性。  相似文献   

11.
李楷  王中刚 《煤化工》2007,35(4):34-37
详细地介绍了山西丰喜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临猗分公司二分厂造气车间煤气流程、微机控制系统、蒸汽系统、吹风气回收系统和油压系统的改造情况及运行效果,改造后生产运行稳定,每年可产生48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简述了集散控制系统和监管系统,并介绍了集散控制系统和监管系统的功能、性能和特点,并以南京长江涂料有限公司为例介绍了DCS控制系统生产工艺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3.
崔丽芳  尤文玮 《净水技术》2003,22(6):24-26,34
介绍了上海市浦东新区污水纳管率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和提高污水纳管率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太阳能电池背板的结构和保证背板层间剥离强度的重要性.从胶粘剂的粘结固化机理、主固比、涂胶量、基材、车间复合工艺、后期熟化温度及时间等方面阐述了影响背板层间剥离强度的因素,其中主固比增大,初粘力提高,但耐湿热性下降;主固比减小,初粘力下降,但耐湿热性提高;胶层的厚度与层间剥离强度有密切关系,一般在保证不缺胶粘剂的情况下,层间剥离强度随胶层厚度的减少而增大,胶层过厚或太薄,胶层内形成气泡或缺陷的几率就会增大.最后提出了复合型背板层间剥离强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一种用于辊道窑的直齿轮传动方式,它克服了链条传动的缺点,且传动环节较少,使用,维修方便。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高速线材轧机的发展状况及其生产工艺,着重论述了高速线材轧机投产前应对其液压、润滑系统管线进行化学清洗、油冲洗的必要性及清洗的范围、方法和应达到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7.
烧成系统旁路放风装置的过程研究与开发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原燃料中钾、钠、氯、硫等元素对新型干法窑生产过程造成影响,使系统运行稳定,以保证产品质量.采用窑尾旁路放风装置是目前解决高含量钾、钠、氯问题的有效途径.采用CFD数值模拟技术,利用在开源代码OpenFOAM基础上的开发模型,通过对折流式放风装置的参数化研究,以及与直流式混合室的对比,对两种型式的放风装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折流式放风装置,采用低入口风速有利于提高冷却效果;其出口面积的大小影响装置的阻力,据此可通过出口尺寸确定来调整系统平衡;但在出口处会有部分高温区域与器壁相接触,可能造成结皮堵塞.(2)细长型蜗壳折流式混合室的冷却风混合效果不如短蜗壳好. (3)直流式放风装置,在出口处克服了折流式的缺陷,但其进口处也会存在部分高温区域与器壁相接触现象,且其混合强度较弱,需较长的混合距离.  相似文献   

18.
面对客户随机需求,制造业生产调度系统应促进生产的快速性、动态性和敏捷性。论文以制造业生产调度体系为研究对象,从生产车间调度的目标、方法、手段、资源等基本要素入手,总结了传统生产调度系统在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并概括了系统集成视角下的生产调度方法及其改进措施,介绍了不确定条件下生产调度策略及评价指标。运用系统集成的思想,探讨了供需链环境下的制造业生产调度系统模式,最终提出了生产调度系统的集成化、动态化、高效智能化、柔性化和排程可视化等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白丽影  熊梦林 《当代化工》2012,41(7):708-711
炼油装置产生的瓦斯气中含有的硫化氢、焦粉、催化剂粉末、锈渣等成分,极易造成设备、管线腐蚀泄漏、堵塞损坏,给火炬回收系统的安全运行带来严重影响.针对某炼油厂增上的水雾净化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在火炬回收系统的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针对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整改建议,以确保实现系统最佳运行工况.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E1931 chromaticity coordinates and color‐matching functions starting from the initial experimental data of W. D. Wright and J. Guild. Sufficient information is given to allow the reader to reproduce and verify the results obtained at each stage of the calculations and to analyze critically the procedures used. Unfortunately, some of the information required for the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s was never published and the appended tables provide likely versions of that missing data. © 2004 Wiley Periodicals, Inc. Col Res Appl, 29, 267–272, 2004; Published online in Wiley InterScience (www.interscience.wiley.com). DOI 10.1002/col.200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