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土石方动态调配优化平衡是大型土石方工程施工的关键[1]。针对古贤水利枢纽如分别采用混凝土重力坝和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这两种不同坝型,进行了土石方等工程量的比较。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方案的土石方开挖量较大,扰动地表面积多373 hm2,产生的弃渣多3 989万m3,新增水土流失比重力坝方案多14. 1万t,水土保持投资需增加20 110万元。经综合其他因素考虑,推荐混凝土重力坝作为古贤水利枢纽工程的坝型。  相似文献   

2.
水布垭水电站工程土石方平衡与规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布垭水电站工程土石方开挖和填筑工程量很大,面板堆石坝坝高超过200m,对填筑质量要求较高,做好土石方平衡调配设计对保证坝体填筑质量和节省工程投资具有重要意义。在土石方平衡与规划设计中,通过确立科学的土石方平衡与规划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建立运输问题数学模型,电算求解,在满足大坝填筑料要求的前提下,科学地进行建筑物开挖料的利用规划,以及存、弃料场的规划。  相似文献   

3.
料物平衡方法研究与软件开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申明亮  倪锦初 《人民长江》2001,32(4):25-26,31
在土石坝、堆石坝施工过程中,土石方调配是关系全局的核心问题。介绍了土石坝、堆石坝施工中的土石方调配平衡方法及软件开发,包括问题分析、匹配矩阵建立以及软件主要功能。通过编制计算程序,将物料调配模型应用于清水布垭工程的土石方调配平衡设计与研究工作,使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得到较大的提高,其中直接上坝量增加224.2万m^3,开挖料利用数量增加413.83万m^3,相应料场料利用减少413.83万m^3,弃料数量减少76.5万m^3。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面板堆石坝交通运输是堆石坝施工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土石方调配和坝面填筑连接的纽带,该文通过对面板堆石坝交通运输模块系统分析,基于土石方调配成果,采用循环排队理论,利用Anylogic软件建立交通运输系统仿真模型,实现智能体仿真,并通过对运输机械移动状况、等待时间、排队情况、忙碌程度等综合分析,得到最佳机械...  相似文献   

5.
大系统理论在面板堆石坝工程土石方平衡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面板堆石坝是当地材料坝,土石方平衡规划是衡量和检验面板堆石坝技术经济效果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问题,由于涉及的因素多而复杂,尤其是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用传统的方法难以得出满意的结论.应用大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结合面板堆石坝的特点,建立优化规划数学模型,并以水布垭面板堆石坝工程为例进行了分析,解决工程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6.
水布垭水电站施工组织中的关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布垭水电站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其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为世界同类坝型的第一高坝,最大坝高233m,地下电站系统等地下工程规模位于国内水电工程前列,工程土石方开挖约2219.17万m^3,填筑约1760.21万m^3,混凝土方量199.3万m^3,工程竣工期8年,发电工期6.5年,2000年初开始施工准备,至2008年底4台400MW的机组将全部投产发电。  相似文献   

7.
水布垭面板堆石坝工程施工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云清  孙役  李亮  袁泉 《水力发电》2007,33(8):28-32
水布垭面板堆石坝是世界上已建和在建最高的面板堆石坝,设计、施工难度大,质量要求高。水布垭面板坝已成功建成,并经历了202 m高水头的考验,坝体沉降变形、坝体渗流、渗压等均控制在设计和规范范围内。水布垭面板坝施工的经验可供高面板坝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8.
 水布垭砼面板堆石坝,坝高233m,系当今世界同类坝型中最高的坝。面板堆石坝的设计以坝体和面板所产生的变形量为控制条件;堆石体高密实度和低孔隙率是减小坝体和面板变形的关键。通过水布垭面板堆石坝的现场填筑碾压试验,获得了合适的施工碾压参数,从而确保堆石体的高密实度。  相似文献   

9.
1 概述 我国采用现代技术修筑碾压式砼面板堆石坝已近20年了,最早开工建设的是西北口面板坝,最早建成的是关门山水库大坝。目前已建和在建的、坝高超过100m的面板坝已有30多座,坝高达到或超过180m的有水布垭(233m)、三板溪(185m)、和洪家渡(180m)等。由于面板坝的接缝位移在各种坝型中较大,止水技术难度较高,面板的接缝止水对于面板坝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应用地质力学模型实验方法,详细研究了水布垭水电站地下洞室在地应力场作用下,洞室无处理、软岩置换与锚桩锚杆3种方案的开挖稳定情况,比较了3种方案的应力、变形、超载破坏形式及超载安全系数。成果表明:洞室无处理的稳定性最差,其较大拉应力值为1.44 MPa,较大变形值为29.1 mm,超载安全系数为1.75。软岩处理方案超载安全系数为2.5,软岩处理加喷锚支护情况安全系数大于2.6。水布垭地下厂房洞室开挖,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软岩处理和洞底锚桩处理及锚杆支护作用效果明显,可确保洞室的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1995年三峡工程开工的首年。全年共完成土石方开挖4300万m^3,浇筑混凝土135万m^3,浇混凝土防渗墙7.04万m^2等基本完成了1995年的工程建设计划,为实现1997年大江截流奠定了基础,1996年计划完成土石方开挖1900余万m^3混凝土浇筑170余万m^3。  相似文献   

12.
建设中的三峡工程砂石生产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工程混凝土总量约2800万m^3,共需砂石骨料约4170万m^3,其中粗骨料3028万m^3,砂1142.8万m^3。选用长江河床及黄柏河南村坪5座天然料场及古树岭,下岸溪两座人工料场,可满足三峡工程混凝土对砂石骨料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贺恭 《水力发电》1996,(3):7-12
三峡工程建设管理运行机制为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承包制和建设监理制,实行质量、工期和造价三控制。1995年三峡工程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4.7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01%,其中建安工作量为31.4亿元,为计划的101.8%;共完成土石方开挖4830.4万m^3,土石方回填1528.1万m^3,混凝土浇筑131.1万m^3。为保证1997年大江截流,目前要重点抓好右岸导流明渠工程、临时船闸及下航道工程、二期  相似文献   

14.
主要介绍了SCS G2004土石方工程量计算模块的结构、操作流程以及土石方工程量二次处理、允许超挖量的计算方法以及在三峡工程中的具体应用,对读者和同行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参考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官地水电站上游围堰最大堰高55m,总填筑方量约100万m3,结合工程实例及现场情况确定为斜墙土石围堰,防渗型式采用复合土工膜与封闭式防渗墙。在施工阶段由于现场料源问题,采用土工格栅加筋设计,计算及实践证明了设计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可以为其他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6.
张建明  杨凡 《水力发电》2007,33(8):43-44
结合水布垭工程实际,对土石方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合理配置和科学调度的重要性、指导思想以及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总结出一套能适用于一般土石方工程施工的、科学高效的机械设备配置及调度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三峡工程通航建筑物下游隔流堤基础水下清淤是控制大江截流的关键项目之一,也是确保隔流堤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水下清淤选用了绞吸式挖泥船,吸盘式挖泥船,射流泵船,空气吸泥船和抓斗式挖泥船,总清淤558万m^3,清淤最大水深达24m,月平均清淤强度70万m^3最高月强度110万m^3于1995年4月完成任务,此计划工期提前了7个月。  相似文献   

18.
黄河水资源利用现状,预测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治黄以来,黄河流域修建了大量的蓄,引,提水工程,为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90年流域工农业总引用水478亿m^3其中地下水114亿m^3,河川水364亿m^3,用水量最多的是农业灌溉,工业及生活用水比重较小,据分析,2000年水平全流域总需水量640亿m^3年供水量为620亿m^3,缺水20亿m^3,2010年水平全流域总需水量为723亿m^3,在满足下游输水入海用水条件下,  相似文献   

19.
临时船闸及升船机基础开挖总量达1400万m^3有效工期仅17.5个月,最大开挖高差130~140m。二者间留有均宽32m的中隔墩(保留岩体)槽挖深度分别为27m,38m槽挖工程量分别是30万m^3和50万m^3。槽挖中采用高梯度段,大孔距小抵抗线孔间微差爆破,配合预裂(光面)爆破)取得了成功,爆渣粒径一般为40~60cm,两侧保留岩体无爆破裂隙,原生裂隙亦无张开现象,中隔墩安然无损。  相似文献   

20.
石春先 《人民黄河》1995,17(10):13-16
小浪底水利枢纽处在控制黄河下游水沙的关系部位,是黄干流在三门峡以上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重大控制性工程,防洪效益十分显著。根据目前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保护范围内的人中、财产及工农业生产现状,经分析,小浪 底工程建成成效后,初期利用60.6亿m^3的防洪库容,每年可取得防洪经济效益5.15亿元;正常运用期利用40.5亿m^3的防洪库容,每年可取得防洪经济效益3.88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