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膨胀仪测试了Cu-Al合金在25~700℃的热膨胀系数,探讨了淬火处理对Cu-Al合金热膨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处理能改变Cu-Al合金的热膨胀系数,Cu-Al合金淬火处理后的热膨胀系数在290~408℃时小于铸态Cu-Al合金的热膨胀系数.其余温度区间均大于铸态Cu-Al合金的热膨胀系数.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采用深冷处理结合热处理细化铸态Cu-Al合金的工艺。结果表明,采用深冷处理后再经630℃保温3 min能有效细化铸态Cu-Al合金组织,使组织中的粒状ɑ相平均尺寸由38.96μm减小到11.57μm。  相似文献   

3.
采用热常数测试仪测试了深冷处理前后Cu-Al合金在25~600℃的热扩散系数,通过对比深冷处理前后Cu-Al合金热扩散系数的变化,探讨了深冷处理对Cu-Al合金热扩散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深冷处理前后Cu-Al合金在25~600℃的热扩散系数变化趋势一致,深冷处理能增大Cu-Al合金热扩散系数,在400℃时,两者差值最大.  相似文献   

4.
淬火温度对铸造Fe-B-Ti合金组织和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的热处理淬火温度改变铸造Fe-B-Ti合金的组织,探讨了铸造Fe-B-Ti合金不同组织与性能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淬火温度较低时,硼化物变化较小,网状分布趋势明显;淬火温度较高时,硼化物断网和团聚化趋势明显加快.淬火温度1 050 ℃时,硼化物网状特征消失,基本上都变成了团块状、颗粒状和杆棒状分布.随着淬火温度升高,硬度和韧性增加,超过1 000 ℃,硬度和韧性变化不明显.淬火温度1 050 ℃时,综合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5.
关小平 《热加工工艺》2008,37(10):22-24
利用赛贝克电阻率测试仪测试了Cu-Bi-Al合金在不同温度下的电阻率.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温度范围内,Cu-Bi-Al合金的电阻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温度从25℃升至600℃时,电阻率由10.861×10-8Ω·m提高至18.208×10-8Ω·m.并对该合金电阻率的变化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6.
Cu-Al合金贝氏体相变热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x_(Al)=0.24合金贝氏体相变的两种机制的相变驱动力ΔG~(p_1→a’)及ΔG~(β_1→β_2~(+a))进行了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在贝氏体相变温度范围680—750K内,ΔG~(β_1→α’)>0,这说明贝氏体相变的开始不可能按β_1→α’的切变型机制进行,在700K只产生5%的α时,α的成分至少降到x_(Al)~α=0.204,才能使ΔG~(β_1→β_2~(+α))<0,而在750K,则至少需满足x_(Al)~α≤0.209,才有ΔG~(β_1→β_2~(+α))<0,说明贝氏体相变须按β_1→β_2+α扩散型机制进行,且转变温度不同,所需扩散量也不同。  相似文献   

7.
在水冷淬火条件下,研究了淬火温度对含0.4%C和2.0%B的Fe-B-C铸造合金显微组织和宏观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Fe-B-C铸造合金在淬火加热过程中发生奥氏体化。淬火温度低于900℃时,Fe-B-C铸造合金淬火组织由马氏体和少量珠光体组成。超过1050℃后,淬火组织粗大,且出现低硬度奥氏体。Fe-B-C铸造合金在900~1050℃淬火后,都可获得马氏体+硼化物组成的复合组织,硬度大于55 HRC。用这种材料制造的破碎机锤头,使用寿命达到高锰钢的2~3倍。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含碳0.61%、含硼1.56%的Fe-C-B合金凝固组织和性能的基础上,研究了淬火温度对其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e-0.61C-1.56B合金凝固组织主要由共晶硼化物、珠光体和铁素体构成,经过950℃~1100℃淬火处理后,共晶硼化物和奥氏体的形态发生变化,基体转变为淬火马氏体,Fe-C-B合金的硬度和韧性较铸态有改善,在1050℃淬火时,合金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9.
许涛  马强  陆金权 《热处理》2010,25(6):34-36
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SEM/EDS)及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了经4 GPa压力热处理前后Cu-Al合金的组织,并对其硬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4 GPa压力能细化Cu-Al合金的组织,提高合金的硬度,但并未导致新相形成。  相似文献   

10.
对加入少量锰、铝,镍和镧元素的铜锌记忆合金进行淬火,研究淬火温度对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铜锌合金在不同温度淬火后,组织都由板条马氏体组成。随着淬火温度提高,板条马氏体逐渐平直,尺寸增大。铜锌合金的相变温度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先下降后上升最后基本保持不变。随着淬火温度的上升,合金电阻率先降低后上升。  相似文献   

11.
这是(Cu-Al合金内氧化的热力学分析》一文的第Ⅱ部分。对Cu-Al合金内氧化的热力学条件进行了分析,绘制了内氧化的热力学条件区位图。结果表明:区位图中择优氧化区位很大,范围由上、下限氧分压确定,其中:lgPo2max=(-17611/T) 12.91,lgPo2min=(-55830/T)-(4/3)lg[%Al] 19.95,但实际的内氧化区位是靠近上限Po2的一个很小区域;溶度积Ksp和残余Al浓度都是极小量,内氧化可进行得很彻底;内氧化控制中温度和氧分压的调节必须同步:理想的内氧化工艺条件应是:采用1223K左右的高温,介质中的氧分压力求接近或等于上限Po2;为了避免氧化,降温过程宜采用通H2急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Cu-Al合金内氧化的热力学分析——Ⅰ热力学函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Cu-Al合金内氧化的热力学条件进行了分析,绘制了内氧化的热力学条件区位图。结果表明:区位图中择优氧化区位很大,范围由上、下限氧分压确定,其中:lgPO2(max)=(-1761l/T) 12.91,lgPO2(min)=(-55830/T)-(4/3)Ig[%Al] 19.95,但实际的内氧化区位是靠近上限PO2,的1个很小区域;溶度积Ksp和残余Al浓度都是极小量,内氧化可进行得很彻底;内氧化控制中温度和氧分压的调节必须同步;理想的内氧化工艺条件应是:采用1223K左右的高温,介质中的氧分压力求接近或等于上限PO2;为了避免氧化,降温过程宜采用通H2急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低铝含量Cu-Al合金的表面弥散强化及其性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Cu2O为氧化剂,在氩气保护下用内氧化技术对不同低Al含量的Cu-Al合金表面进行了弥散强化处理(内氧化温度为1123~1273K,保温时间10~96h),研究了硬化层的组织形貌及性能。用Wagner高温氧化理论分析了铝含量、工艺参数与内氧化层深及内氧化速度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试样表面通过内氧化后,固溶在Cu基体内部的Al以Al2O3形态从基体析出,基体纯化,导电率提高。同时铜基体中弥散分布的纳米级的Al2O3颗粒强化了铜基体,使硬度及磨损抗力提高。Al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内氧化层的厚度、组织形貌及硬度和导电率,Cu-Al合金的内氧化动力学曲线呈抛物线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淬火温度对Fe-Mn-Si-Cr-Ni记忆合金形状记忆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淬火温度对Fe-Mn-Si-Cr-Ni记忆合金形状记忆效应的影响,并从合金层错能和显徽组织两方面讨论了对其产生影响的原因。结果表明:合金的回复率随着淬火加热温度的升高而升高,700℃时达到最大值,随后又随温度的进一步升高而降低;淬火温度越高,热诱发ε马氏体数量越多,热诱发ε马氏体对形状记忆具有双重作用,适量的热诱发ε马氏体有利于提高形状回复率;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合金的层错几率有着和回复率相似的变化规律;层错几率越大,层错能越低,合金的回复率也就越高。  相似文献   

15.
胡晓红 《物理测试》2006,24(1):20-21
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在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的电机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使用岛津电子探针波谱仪的点分析、线分析和面分析功能对钕铁硼磁性材料微区的基体相微观特征、化学组成和分布以及晶界扩散以提高矫顽力的工艺方法进行了直观地表征,可为磁体制备新技术和微观机理的阐述提供数据参考,对生产工艺的技术改进、质量管理和失效分析等整个过程可予以有效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6.
固溶处理是常见的提升7050铝合金综合性能的热处理手段,但由于7050合金存在一定的淬火敏感性,淬火水温是影响其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淬火水温会影响合金获得的固溶体饱和度和析出相尺寸,进而影响合金性能。研究了固溶处理时,冷却水温度对7050铝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淬火水温的升高,通过EBSD分析得出合金的大角度晶界比例逐渐提升,位错主要集中在大角度晶界和晶界密集的区域,合金中晶界处不断产生析出相并长大,合金硬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耐腐蚀性能随着淬火水温的升高持续变差。50 ℃水温淬火时合金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显微硬度为1707.16 MPa,腐蚀电位为?0.927 V。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退火温度与晶化相结构的关系,讨论了退火温度对Fe73.5Cu1Mo3Si14.5B8合金电阻的影响,结果表明,α-Fe粒子在460-560℃范围内几乎不长大,但温度高于560℃时,晶粒尺寸明显长大;随退火温度的升高,Fe73.5Cu1Mo3Si14.5B8合金的电阻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