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7年8月8日,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农垦管理局兴安绿源大豆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生产线投产运行.作为呼伦贝尔盟大豆产业化开发重点支持项目,该项目充分发挥了大兴安岭垦区优质大豆资源优势,通过三期建设,先后完成预处理大豆脱皮、浸出低温脱溶生产线的改造及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生产线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杨学军 《中国油脂》2007,32(9):66-66
[本刊讯]2007年8月8日,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农垦管理局兴安绿源大豆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生产线投产运行。作为呼伦贝尔盟大豆产业化开发重点支持项目,该项目充分发挥了大兴安岭垦区优质大豆资源优势,通过三期建设,先后完成预处理大豆脱皮、浸出低温脱溶生产线的改造[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企业内控标准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产原料、生产过程直接影响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成本和质量.对影响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质量的各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原料检验标准、生产过程检验标准和产品企业标准,并对其中的关键项目和指标的设立及控制进行了重点阐述,以期为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生产和标准的统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由山东凯斯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承担的“3万t/年醇法制备大豆浓缩蛋白成套技术装备”,入选2012年度国家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共获得国家、省无偿资助100万元;该项目并获得国家专利5项。标志着山东凯斯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在醇法制备浓缩蛋白成套技术装备领域的研发技术迈上了新台阶。  相似文献   

5.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生产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及功能性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生产实践,介绍了醇法浓缩蛋白生产及综谷物理改性工艺生产功能性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生产工艺、主要设备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生产过程中由于醇的变性作用导致其持水性较差,相较于酸法大豆浓缩蛋白持水性545.00%,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持水性只有425.40%。本实验以提高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持水性为目的,采用三聚磷酸钠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进行磷酸化共价交联,并研究磷酸化共价交联改性过程中,大豆浓缩蛋白添加量、三聚磷酸钠添加量、温度、反应时间、pH对持水性的影响。实验表明,磷酸化共价交联能够改善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持水性,最适改性条件为:大豆浓缩蛋白与三聚磷酸钠添加量比值为9.33%∶9.55%、反应温度66℃、反应时间283min、pH为8.8,磷酸化共价交联后浓缩蛋白持水性提高了94.18%,经过本实验改性的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有利于应用在肉制品中。   相似文献   

7.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生产过程中由于醇的变性作用导致其持水性较差,相较于酸法大豆浓缩蛋白持水性545.00%,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持水性只有425.40%。本实验以提高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持水性为目的,采用三聚磷酸钠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进行磷酸化共价交联,并研究磷酸化共价交联改性过程中,大豆浓缩蛋白添加量、三聚磷酸钠添加量、温度、反应时间、pH对持水性的影响。实验表明,磷酸化共价交联能够改善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持水性,最适改性条件为:大豆浓缩蛋白与三聚磷酸钠添加量比值为9.33%∶9.55%、反应温度66℃、反应时间283min、pH为8.8,磷酸化共价交联后浓缩蛋白持水性提高了94.18%,经过本实验改性的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有利于应用在肉制品中。  相似文献   

8.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加工、性能与应用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在大豆蛋白产品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它在国内的发展水平还很低.为了促进我国大豆浓缩蛋白的发展,对其加工、性能和应用进行了阐述.逆流浸出法是目前较常见的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制备方法.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溶解度较低,但是它有较强的持水性、持油性以及较高的黏度,通过改性可以进一步改善其功能性质.传统的醇法大豆浓缩蛋白主要应用于肉制品加工,大量的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被加工成组织蛋白.经过改性的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可以应用于对乳化性及持油性要求较高的高脂肪食品中.  相似文献   

9.
氨作碱性剂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氨作碱性剂,通过均质、物化改性、喷雾干燥等方法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SPC)进行改性,以期获得功能性较好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实验表明,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加入氨水后经均质、物化改性、喷雾干燥等步骤可获得溶解性、凝胶性、乳化性等功能性较佳大豆浓缩蛋白。  相似文献   

10.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改性及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醇法提取大豆浓缩蛋白具有明显优势,但此方法提取的大豆浓缩蛋白功能性不好,应用受限。本文介绍了通过物理、化学、酶法、基因工程等方法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进行改性,改性后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功能性明显提高。改性后的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应用于肉制品中具有优良的持水持油性、乳化性以及凝胶性,可以提高肉制品的组织结构特性,并降低生产成本,且价格低廉,是一种性价比很高的大豆蛋白产品。  相似文献   

11.
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生产及功能性改性进行了介绍。从原料豆粕的处理及质量要求出发,详细介绍了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生产工艺及相关指标要求,应注意的问题;从环保和食品安全方面考虑,选择物理改性,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进行功能性改性,并对其工艺及设备进行了介绍,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我国生产醇法大豆浓缩蛋白,醇提工艺基本相同,但使用的浸出器和脱溶设备不同。通过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进行功能性改性,针对不同产品的用途对生产过程进行过程控制和产品质量控制,可分别生产出食用级和饲用级大豆浓缩蛋白。为大豆蛋白的生产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改性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在火腿肠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改性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添加到肉制品中,考察其在肉制品中的添加效果。经实验得出添加改性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火腿肠表现出良好的蒸煮率、持水性以及硬度、弹性、内聚性、咀嚼性。添加效果与加入大豆分离蛋白效果相似,比添加未改性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效果有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3.
将改性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添加到肉制品中,考察其在肉制品中的添加效果。经实验得出添加改性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火腿肠表现出良好的蒸煮率、持水性以及硬度、弹性、内聚性、咀嚼性。添加效果与加入大豆分离蛋白效果相似,比添加未改性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效果有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4.
企业之窗     
山东凯斯达入选国家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由山东凯斯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承担的"3万t/年醇法制备大豆浓缩蛋白成套技术装备",入选2012年度国家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共获得国家、省无偿资助100万元;该项目并获得国家专利5项。标志着山东凯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生产工艺中浸出工序的特殊性,指出浸泡及梯度萃取是获得较高蛋白提取率的有效手段.说明了常用浸出设备的特点及其在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生产中的应用,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复式浸出器的结构形式及其在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生产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酶法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提高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溶解性,采用Alcalase蛋白酶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进行酶法改性试验。试验表明,酶法水解能显著提高大豆浓缩蛋白的溶解性。酶解的最佳条件是pH8.5、温度62℃、底物浓度5%,酶浓度2%(E/S),在此条件下酶解4h,大豆浓缩蛋白的水解度在12%以上,大豆浓缩蛋白的NSI从10%提高到85%左右,有较好的溶解性。并利用浊度法测定了不同水解度条件下酶解大豆浓缩蛋白的乳化特性,结果表明水解度约为8%时乳化性最大,水解度约为6%时乳化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17.
基于食品对大豆蛋白质的功能性要求和目前商业市场的实践情况,本文分析了大豆浓缩蛋白的最佳加工工艺,探讨了醇提大豆浓缩蛋白工业化生产的技术方案,包括生产工艺、设备选型和控制产品质量技术措施。同时本文提出功能性大豆浓缩蛋白能够弥补醇法大豆浓缩蛋白不足,从而拓宽了大豆浓缩蛋白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8.
超声波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吸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功能特性,采用超声波技术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进行物理改性。通过单因素实验,针对吸油性进行研究,得出最佳影响范围,然后进行正交实验并由STATISTIC软件分析,最终得出超声波技术提高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吸油性最佳工艺条件:固液比为1∶7,功率密度为0.6w/cm2,时间为5min。在此条件下,醇提大豆浓缩蛋白的吸油率可提高97.8%。   相似文献   

19.
微波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起泡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改善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功能特性,采用微波技术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进行物理改性。通过单因素试验,针对起泡性进行研究,得出最佳影响范围,然后进行正交试验方差分析,最终得出微波技术提高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起泡性最佳工艺条件:固液比1∶7、功率500W、时间2min、溶液高度2.0cm,在此条件下醇提大豆浓缩蛋白的起泡能力和起泡稳定性可分别提高83.5%和52.0%。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反相气相色谱法并将其成功地运用于测试蛋白质的吸湿等温线。结果表明: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单分子层吸湿量明显低于酸法大豆浓缩蛋白,且在吸湿过程中无溶胀现象。由于蛋白质聚集微粒表面的极性吸附点减少,致使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无法获得有效的塑化作用。这是该大豆蛋白在常规挤压条件下无法实现组织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