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由于水泥窑具有高温、碱性、负压和稳定的氧化环境等特点,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市政污泥不仅解决了污泥围城的问题,而且焚烧后的污泥残渣固化为熟料可节约原料,是一种符合无害化和资源化原则的污泥处置途径。依托于中材某水泥窑协同处置市政污泥项目,本文进行了81%含水率湿污泥直接入分解炉焚烧的试验。结果表明,水泥窑协同处置湿污泥对熟料的品质不会造成不利影响,熟料的强度和重金属及其浸出含量均在相关标准限值内。  相似文献   

2.
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技术作为一种兼具资源化与无害化的洁净技术,受到广泛关注与应用。其中污泥直喷入炉处置工艺技术,因其工艺简单、投资少,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但是该技术的应用面临污泥水分入窑量高、水泥线减产等技术瓶颈。通过研究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过程中水泥生料干化污泥的影响规律,为高效污泥干化工艺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建立适应性强、处理量大、运行稳定的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系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污泥的技术优势、主要成本及处置途径的选择;详细介绍了济源中联水泥窑工艺及协同处置污泥工艺流程设计、废气处置流程设计;分析干化城市污泥的化学成分和重金属含量的可处置性,对投加污泥前后熟料进行比对分析。在项目前期通过对初步设计的优化,和项目调试期的一些技改,有力地推动了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城市污泥)项目的正常化生产,为真正实现城市污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提供了一条高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国内市政污泥处置的现状,介绍了目前的几种处置方式及其优缺点。以株洲市市政污泥资源化集中处置项目为工程案例,阐述讨论了利用水泥窑进行市政污泥资源化集中处置的工艺方法及其对水泥窑的影响,体现了水泥窑协同处置的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5.
姜海英  党振辉  单锋 《水泥》2022,(2):24-26
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污泥技术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本文分别介绍了污泥泵送直喷、焚烧炉和污泥干化三种协同焚烧技术的处置工艺和发展前景。结果表明,不同含水率的城市生活污泥的物理化学特性不同,实际生产中要采用不同的投加方式和投加位置;不同的投加工艺有各自优势,对于水泥窑的影响也大有不同,根据政策风向也各自有不同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城市污泥带来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技术作为一种兼具资源化与无害化的洁净技术脱颖而出。本文首先通过介绍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技术可以使污泥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资源化的技术优势,阐述了其工业实施的可行性。然后结合国内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技术应用现状阐述了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技术发展现状:目前国内主要采用将污泥投入水泥窑分解炉或烟室的技术路线。分析认为:应该进行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系统适应性与稳定性研究及预热预分解装备研发,从而降低协同处置对水泥生产线的影响,提高水泥窑协同处置能力。最后对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技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企业越来越多,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成为我国污泥处置的有效补充手段。该文介绍国内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和生物干化污泥现状,以2 500t/d水泥企业为例,介绍一种水泥窑协同处置生物干化污泥的新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8.
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技术是在生产水泥熟料的过程中同时处置污泥,充分利用烧制熟料的高温烟气进行焚烧污泥,热效率高,尾气处理成本低,既回收了污泥中可再利用的能源,又实现了物资的再利用。在利用水泥窑系统处置市政干化污泥的工程实践中,不仅要重视污泥处置对水泥窑系统热工制度、预热器结皮以及窑筒体腐蚀的影响,还要采取措施保障系统对污染物的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9.
水泥窑协同焚烧处置污泥技术,能够充分利用水泥生产线进行污泥干化与焚烧,在对污泥进行减量化稳定化的同时,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具有显著的环保和经济效益。本文以陕西某水泥厂水泥窑焚烧协同污泥干化项目为例,叙述了此技术的工艺路线、参数等技术特点及污染物排放情况等,为市政污泥的减量化、无害化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李伟明  罗辉 《水泥工程》2023,36(3):26-27
广州市越保水泥6 000 t/d生产线项目采用全新的技术装备路线,通过安装新型破碎机控制破碎后污泥粒径、设置分料装置、优化入炉装置等途径,实现稳定协同处置600 t/d干化污泥,同时降低了大掺量污泥协同处置对熟料减产影响。充分利用水泥窑的温度高、容量大等特点,使污泥的处理达到低成本、高效运行,并可达到稳定化、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广州越堡水泥协同处置城市干化污泥项目采用“污水处理厂内干化+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路线,市政污泥经污水处理厂深度脱水+电热干化后,污泥最终含水率降至40%以下;干化污泥再经协同处置系统卸料、输送、破碎、喂料、除尘除臭,处置城市干化污泥量达600t/d,折算处置含水湿污泥约1 800t/d,技术优势明显。污泥处置系统运行以来,二噁英排放量为0.037ng TEQ/m3,远低于国家标准排放限值0.1ng TEQ/m3;年节煤约4.4万吨,节煤收益>3 750万元,按照吨烟煤排放CO2 2.0t估算,年可减排CO2约8.8万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需求不断增加,市政污泥的年产生量巨大且逐年递增,以填埋为主的传统处置方式已无法全面满足污泥处置在消纳能力、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水泥窑协同处置能够满足污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要求,是我国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趋势。本研究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定量评价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的环境负荷,并与传统处置方式对比。结果显示,水泥窑协同处置相对于填埋处置具有节材、节土与减排优势,协同处置每吨市政污泥造成的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资源损害指标均低于填埋处置。  相似文献   

13.
市政污泥脱水对其用于水泥窑协同处置意义重大.从比阻和含水率两方面探讨了A型粉煤灰和B型粉煤灰对市政污泥脱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B型粉煤灰对污泥的脱水效果优于A型粉煤灰;每100ml污泥中B型粗粉煤灰和细粉煤灰的投加量分别在30g和50g时,污泥的脱水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张旭 《水泥》2023,(3):25-27
介绍了SMP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工艺系统,其中半固态危废投加位置由分解炉中部经过技改后,采用阶梯预热炉的原理利用公司现有的三次风管入口新增阶梯状结构,通过每个阶梯增加空气炉的空间,增加了半固态危废投入分解炉前的预燃时间。技改后,在保证窑系统稳定运行的同时,半固态危废投加量由1.0 t/h提高到3.0 t/h,窑尾用煤量降低了1.5 t/h以上,在协同处置危废的同时降低了窑系统耗煤量,年节约标煤5 970 t。  相似文献   

15.
3月9日,广州市越堡水泥有限公司利用水泥回转窑协同处置污泥项目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国内最大规模利用水泥窑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城市污泥已经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6.
细介绍了水泥窑协同处置市政湿污泥的工艺流程以及生产调试阶段出现的一些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增大污泥仓篦孔孔径、在污泥泵入口管道上增加一根水管、增加除臭系统负压、改变污泥喷枪位置等。结果表明,水泥窑处置湿污泥后,窑系统热耗、电耗略有增加,但对熟料性能影响不大,余热发电量增加0.5 kWh/t。  相似文献   

17.
综合考虑处置成本和处置效率,华润水泥(龙岩)有限公司将污泥投料点设在生料制备系统,以常温方式加入生产流程,将协同处置污泥工序对烧成系统的影响降到了最低。试验数据显示,在各个环节适当的质量控制手段下,掺加污泥的原材料经过熟料煅烧后,熟料强度没有明显降低,熟料中的重金属和可浸出性重金属均在可控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8.
探究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对NOx排放的影响,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试验,记录运行过程中危废投加量、氨水用量和NOx浓度等数据。统计分析表明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时,危废处置量与NOx排放浓度不存在相关关系,但危废处置量与氨水用量存在极弱的正相关性,同时为实现高效脱硝,数据分析发现氨水的利用率跟分解炉内CO和O_2的含量有直接的关系,控制CO浓度在500~1 100ppm,O_2浓度在1.2%~1.8%,可最大效率提高氨水的利用率,进而提高脱硝效率,保证窑尾排气筒NOx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水泥窑协同处置无机污泥的工艺流程,研究了无机污泥投加比例对水泥生产能耗、烟气排放、产品质量的影响。实践表明,无机污泥按2%掺合量参与生料配比,可替代部分高硅砂岩和粘土,窑尾高温风机电耗上升0.01k W·h/t,窑尾尾排风机电耗上升0.09k W·h/t,烟气中特征污染物排放量无显著增加,水泥产品质量满足相关标准要求。无机污泥煅烧后的残留物可作为水泥组分,固熔在水泥熟料中。  相似文献   

20.
赵宇  曹正  赵旭红  韦娟  嵇磊  曹培 《水泥工程》2017,30(5):17-18
在生料配料过程中,配入少量不同行业的酸洗污泥,考察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不同种类酸洗污泥对熟料中可浸出重金属含量、熟料率值、抗压强度、水泥凝结时间、水泥安定性等参数的影响。协同处置酸洗污泥的同时,检测了烧成系统窑尾废气中的铬、镍、铅、铜、锰等重金属排放浓度。结果显示,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适量的酸洗污泥,不影响熟料和水泥的质量,各种气态污染物能满足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