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元宇宙时代下的数字内容设计(“元”设计)进行了研究与展望。方法 以“元”设计的概念为基础,从“元”设计的特点、价值、内容、关键技术及未来的研究前景等方面,对“元”设计的发展进行了探讨。结果 总结了“元”设计为设计工具迭代、商业模式发展、行业融合趋势等带来的影响。结论 在梳理“元”设计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析了“元”设计的本质并探索了“元”设计的发展方向;“元”设计新思维利用多种新技术的融合发展,让数字内容设计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元”设计的发展将加强虚实场景的融合,促进基础设施的升级并推动商业模式的迭代。  相似文献   

2.
卢鹏阳 《包装工程》2023,44(18):243-249
目的“词字”作为文字学领域崭新的术语和概念,通过对汉字“合文”中“词”的分析以及“六书”中“会意”造字法与“合文”的结合应用,挖掘设计学中“词字”的内在含义,探索“词字”“合文会意”的设计方法。方法 从文字学中的“词字”概念出发,借助“六书”中的“会意”造字法启发设计思维并结合“合文”设计方法,针对所选“词”对象,在深入理解其内涵和字体结构的基础上,将减“笔”共用、结构“意”变的创意方法和统一“合”谐的设计规范应用到“词字”的创意字体设计中。结论“词字”与“合文”分别作为内隐和外显相互融合,“合文”设计形式与“六书”中“会意”造字法的结合对于当下的创意文字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词字”可作为传统“六书”造字法之外的解释及补充,同时也丰富了“合文”设计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仿生设计在工业设计领域的困境及策略   总被引:1,自引:8,他引:1  
马泽群  苟锐  黄强苓 《包装工程》2013,34(20):111-113,128
从具象仿生、抽象仿生、功能仿生、结构仿生、材料仿生等目前工业设计领域中常用的“仿生设计”方法入手,结合设计实践中对各种仿生设计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揭示了部分对“仿生设计”的表面认识,分析了“仿生设计”在工业设计领域中由于多方面制约因素影响所导致的诸多问题和发展困境,指出对“仿生设计”的种种错误理解和肤浅认识,不仅影响到“仿生设计”在工业设计领域的发展,同时是对工业设计自身设计精神的极大否定,进而提出“仿生设计”在工业设计领域中的新策略和新思路,探讨“仿生设计”在工业设计领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张云龙 《工业设计》2011,(10):32-41
年年岁岁“节”相似,岁岁年年“玩”不同。今年在北京过国庆不仅要观园赏景,还要走进设计,让公众真正与设计零距离。“设计之旅”是2011北京国际设计周的主题活动之一,以“国庆北京看设计”为主题.  相似文献   

5.
何志明 《包装工程》2018,39(20):270-275
目的 通过对“激情”意象的研究和梳理,提出激情意象设计的层次架构,并就层次中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探索通过设计实现“激情”意象的路径和方法,提炼“激情”意象设计的关键词。方法 通过文献法展开对“激情”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全面认知“激情”的内在关系与表现形式;通过对意象设计层次和方法的探讨梳理出“激情设计”的关键词和设计方法。结论 通过对激情意象的深度解析初步构建了“激情”意象设计的层次架构并梳理了设计关键词,对指导设计师进行“激情”意象设计有一定的启发并对其它意象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日本优秀设计奖——G-MARK2004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G-MARK设计奖自1957年设立以来,48年间共有近三万件产品获得了“G-MARK”标志。2004年日本G-MARK设计大奖于10月1日揭晓。今年,G-MARK奖除“优秀设计大奖”外,还有“金奖”、“生态学设计奖”、“通用设计奖”、“交互式设计奖”和“中小企业厅长官特别奖”等多个奖项。共有603家公司的1263件作品冠以“G-MARK”标志。  相似文献   

7.
对“技”与“美”辩证统一关系的思考,在全媒体时代以及设计赋能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当代设计作为显性表征,集“技”与“美”于一身,而“好”的设计必然是“技”与“美”的正面碰撞并完美融合的最终呈现。因此,两者相向而行才是设计未来发展的趋势。同时,这一趋势又改变了设计批评的固有观念与方式,并引导其朝着多元化发展。本文以当下中外优秀设计实例为切入点,探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设计发展的变化与趋势;梳理“技”与“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并对“后疫情”时代设计的动态发展对当代设计批评的多元方式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社会性设计”的产品创新设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尧优生 《包装工程》2013,34(18):99-101
从“社会”与“设计”的概念出发,论述了设计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指出了“社会性设计”的具体内涵和本质特征。通过2 个优秀的设计案例进一步证明了“社会性设计”的核心内涵:一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满足特定用户的需求;二是挖掘“社会性需求”以满足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保护等真正的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9.
耿彦昊  戴子婧  张志贤 《包装工程》2023,44(16):265-271
目的 基于叙事设计与文化自信背景,运用包装作为信息载体,探究视觉叙事在“红色”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进而寻找提升红色文化相关产品竞争力的包装设计策略。方法 结合用户调研、文化传播理论及案例分析等,从品牌方、用户以及文化传播3个角度分析叙事视角融入“红色”包装的必要性,进而对视觉叙事介入“红色”包装应遵循的设计指导原则和创新策略进行探讨。结果 依照包装叙事逻辑,从“信”“达”“雅”3方面得出“红色”包装设计的原则要求,从“内容层”“表现层”“交互层”3维度提出“红色”包装可行性设计策略。结论 视觉叙事理论对“红色”包装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叙事要素联结、叙事媒介升维和叙事传达流动,以优化“红色”包装叙事效果,提升红色文化传播力。红色文化相关产品包装应深化叙事性表达,以拓宽未来创新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0.
“博易”之于设计,是一种左右逢源的“善变”。设计的对象是唯一的,而设计的方法和呈现方式是无穷的。建基在“博”之上的“易”,是设计创新的重要途径,其实践意义在于强调设计运作合目的性的同时推动设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杨露 《中国科技博览》2013,(33):524-524
“无印良品”中的“无”和“无中生有”的“无”一语双关。本文从“无牌胜有牌”和“无设计中有’设计”这两方面来阐述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2.
对陈汉民先生的设计哲学进行剖析解读。基于陈汉民先生文章及访谈内容的文献调查、围绕先生典型的设计作品进行案例学习,系统分析先生的设计价值观、文化观、修养观。陈汉民先生的设计哲学立足“国之大者”的价值观,在对国家形象“共塑”过程中寻找“守正创新”的“常量”与“变量”关系;倡导超越时空、地域的“经典设计”,以全球视野的中国洞见立意文化观,以“和而不同”的多元融合创新回应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陈卫民 《中国包装》2008,28(6):39-41
一、关于“加法”与“减法” 有人说“减法”就是提炼与概括,反映了设计思维的本质;而“加法”必然造成视觉要素的繁杂,不符合设计的规律。也有人说:“减法”太简单,设计的作品不耐看;而“加法“就是通过视觉诸要素的组合造成形式意味,来酿造设计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以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仰韶文化、西周、战国、秦、西汉及唐具有代表性文物为例,对中国传统设计文化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方法 从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结合文献资料分析、文物对比研究、材料科学及加工工艺分析等方法,探索中国古代器物设计的成因与演变,得到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器物的设计特点和发展脉络,设计文化更多体现在“天、地、人”的关系之中,体现了古代“由器至道”“格物致知”的造物思想。结果 证明中国自古以来都存在具有自身特点的设计,其“师法自然”“以人为本”“兼爱及节用”等设计思想对当代设计依然具有参考价值;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当下的设计特征,与时俱进的思想贯穿了中国古代设计历程。结论 设计文化的继承不是复古,而是有创新的继承;不仅是“器”或“技”的继承,更重要的是设计思想的继承。中国的设计就是在“格物致知”和“由知格物”的循环递进中不断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教育工作指导意见中多次强调要“以文化人”。“以文化人”体现在校园环境设计中就是将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实物化、图像化、具体化。当前校园环境设计中的校园文化设计与表达存在种种误区,笔者针对这些误区提出了校园文化设计的四项原则,以及“情景式”“交互式”和“润化式”等设计策略,并以部分设计案例辅以说明。旨在给从事相关设计实践及研究的工作者提供一个参考思路,并希冀以此为契机将校园环境设计工作向真正的“以文化人”教育目标深入开展实施下去。  相似文献   

16.
肖旺群  许玲 《中国包装》2009,29(3):77-79
本文通过对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现状的研究与分析,指出“实践经验缺乏”已成为现代工业设计教育迫在眉睫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从“参加设计竞赛”、“引进实际产品设计项目”与“走进产品设计第一线”三个方面在工业设计教学实践中的尝试及成效,论证了“真题实干”在解决“实践经验缺乏”过程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体验设计研究:问题情境、学科逻辑与理论动向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胡飞  姜明宇 《包装工程》2018,39(20):60-75
目的 理清用户体验和体验设计的概念缘起、问题情境和学科逻辑。方法 通过比较哲学、经济学、人机交互和设计学中与“体验”相关的概念,比较可用性、用户体验和体验设计的术语内涵,探讨用户体验和体验设计的学科逻辑;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梳理用户体验和体验设计的研究脉络。结论 人机交互领域中从可用性到用户体验的脉络清晰可见,但设计学则从回应“体验经济”的“体验设计”、到受用户体验强烈影响的“用户体验设计”,近来正回归“体验设计”。研究动向上,用户体验研究完成了从要素到系统、从维度到深度的不断探索,正在突破“一个体验”,迈向更为广阔和深入的“体验设计范式”。  相似文献   

18.
周鼎  何辉 《包装学报》2010,2(3):78-84
当代设计常喜欢冠以“绿色”之名,流行观念中这种绿色设计的困惑在于其设计本色多“彩”而“相”殊,或“白”而轻“技”、“赤”而重“用”、“黄”而嗜“肉”、“黑”而失“义”或“绿”而悯“天”。当前绿色设计的超越只有奠基于“道-天-地-人”共域之上才能真正走出天、人两分的窠臼,筑就彼此共生、共荣的世界,这对国家低碳经济战略的实施也不无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胡卫国 《中国包装》2022,(10):33-36
以儒家中庸美学观和道家无为美学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审美理念,对于现代包装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中,“中正平和”是现代包装设计的重要追求,“气韵生动”是现代包装设计的基本要求,儒道互补是现代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向。当代设计师要创造性地汲取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审美原则,坚持“中庸”与“无为”相统一、“和同”与“有无”相统一、“人饰”与“天成”相统一,创作富有民族意蕴的包装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20.
价值哲学语境中的设计本质探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文涛 《包装工程》2013,34(22):27-29,44
通过对设计价值中“关系态”属性和“实践”特征的分析,阐明了设计作为价值手段的现实作用和客观要求,进而分析了实践“场域”作为设计内在动机形成的前提条件。最终从价值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概念中,提出了设计作为价值目的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